夏文倩
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海子就像一顆彗星劃過了漆黑的午夜,他的死帶給人們最多的是遺憾。燎原在《海子評傳》的封面上這樣說,一個詩人,超越了時間,甚至超越了空間所以他永恒。海子死后,由他的朋友西川和駱一禾整理出版的《海子詩全編》竟達二百萬字之多,其實海子作詩的時間并不長,也就是五年的時間在這短暫的時間里,可以說他是在燃燒自己的分分秒秒,然后突然爆炸。
海子出生在安徽省安慶市的查灣村,他十五歲步入北大,成為海子父母的驕傲,以及全查灣村的驕傲,然而,并不是一個好的開端就一定預示著一個好的結尾,海子在學校期間迷戀上了詩歌。他以獨有的少年激情,書寫著自己的青春。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海子在詩中所表達的感情都是美好的。從青春的水和麥子,月亮和平靜的鄉(xiāng)間,到奔放燃燒的太陽,都無不給人以美好和憧憬。然而海子遇到了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相矛盾的問題,在這樣的問題上,他的腳步顯得異常地艱澀。當然,詩歌需要激情的燃燒,然而海子來說,這種激情的燃燒卻取代了自己的生命。他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詩的語言,但是,詩歌卻沒能給他贏得現(xiàn)實回報。在生活中,他處處受挫,當不平的現(xiàn)實給予他的只是空有的滿腔熱血時,他也只能以死相抗掙。下面我就從詩歌、人生、死亡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海子的詩歌:開闊的意象,美麗的情懷
海子所生活過的鄉(xiāng)間是和糧食與土地密切相關的,特別是對像海子這樣對童年生活懷有強烈熱愛和向往之情的人來說,更是對這些意象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他是一個從鄉(xiāng)間走向都市的人,走向的過程其實也是思想的轉變過程。然而對于海子來說那種對鄉(xiāng)間生活詩意的回憶是他所向往的,而不可能接受都市的喧囂與吵鬧而變得異常孤獨。海子說“孤獨是一只魚筐/是魚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拉到岸上還是一只魚筐/孤獨不可言說”(《在昌平的孤獨》),只有孤獨的人才會無聊地做起無聊的事情。海子徘徊在城市的邊緣,陪伴他的只有自己的身影和詩歌。
海子的詩歌充滿了張力,外放的詩歌不僅是指海子的詩充滿了激情和活力,而是通過他的詩我們很明顯感受到他的個性是張揚的。海子詩中最有張力的意象是太陽。在海子那里,光明是世界萬物的存在之源、價值之源,光明把一切照亮。光明指向一種純粹的精神價值,遠遠超過了生命的物質價值和世俗價值。海子的“太陽”,體現(xiàn)了海子追求永恒精神價值的狂熱愿望。可以說不是海子選擇了太陽,而是太陽選擇了海子,海子青春的激情點燃了太陽,讓他愈燒愈旺。“太陽”是海子內心充滿創(chuàng)造活力和瘋狂氣質的另一極,是與土地母體相對的父本的象喻,是海子傾力完成的最有張力與深度的創(chuàng)造。“太陽”,和黑夜相比,是一個光明的意象,象征著旺盛的生命。詩人艾青就作了許多關于太陽和光明的詩。然而在海子《太陽七部書》及別的作品中,除了光明以外,太陽更主要還是死亡的光芒。海子認為“太陽”是“大男人,人類之父,”是一個“失敗的英雄”,“這個大男人的頭顱,但這頭顱是用來作一種絕對失敗的反抗的,這只頭顱將被砍離整個軀體,成長為一個血紅的太陽?!?/p>
二、海子的人生:失望的現(xiàn)實
相比之下,海子的生活與其詩歌比起來倒是樸實得多。1979年十五歲的海子考入了北京大學,四年之后他當上了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名老師,這本該是順順當當跨入都市生活而又無比幸福的事,然而事情卻并不像開始這樣簡單。海子任教第二年他結識了自己的學生B,一位來自內蒙古的女孩,所以在他的詩中就多出了具有草原青草氣息的詩句。海子向往自然,尤其向往一種純潔的感情,當他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便會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對方。這一時期的詩歌有著很明顯的特征就是相愛成為主題。他在《幸?!分羞@樣寫:“當我倆同在草原曬黑/是否飲下這最初的幸?!畛醯奈?當云朵清楚極了/聽得見你我嘴唇/這兩朵神秘火焰/這是我母親給我的嘴唇/這是你母親給你的嘴唇/我們合著眼睛共同啜飲/像萬里潔白的羊群共同啜飲”。
在和自己的學生B交往期間,海子的詩歌創(chuàng)作數(shù)量陡增??駸岬膽偾?,讓海子一時發(fā)瘋似的寫作起來,《中午》、《寫給脖子上的菩薩》、《春天》、《幸福》等這些帶有明顯歡快深情的詩作層層疊疊的堆滿了海子的手指。這是海子幸福的日子。然而事情發(fā)生了變化,兩人最終分手。海子用“貧窮而圣潔的雪地”也無法掩飾被人拒絕的痛苦,“你是我的棺材” 一句則顯示這女孩在海子心中的份量。接下來,海子又寫了《我感到魅惑》、《不幸》、《淚水》、《給1986》、《哭泣》、《馬》等等,這其中的一些標題已經刺目地顯現(xiàn)了海子心情的惡劣。
失戀也不是一次,經歷過B之后,海子在第二年的四月份又開始了一場戀愛,這一次是一個叫做S的女孩,海子就拿失戀的十月和戀愛的四月作了一次比較,并承認“四月的日子最好的日子,和十月的日子最好的日子,比四月更好的日子。”(《不幸》)然而對海子來說是曾經滄海難為水,初戀的感覺和兒時純真的幻想和癡情已一去不復返了。盡管海子又經歷了兩名女性朋友,但是每一次都會令他失望。于是他不得不寫下這樣的詩:“荒涼的山岡上站著四姐妹/所有的風只向她們吹/所有的日子都為她們破碎/……/這是絕望的麥子/請告訴四姐妹:這是絕望的麥子/永遠是這樣/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四姐妹》)。
三、海子的死亡:大廈將傾,孤枝難立
八十年代是一個詩歌過分膨脹的時代,然而大量的作品涌現(xiàn)并不是詩歌地位的提高,而是詩歌走向了它的末路。這個時候是詩人普遍對詩持不信任態(tài)度,漸漸的詩歌成為詩人的折磨。詩歌是海子唯一的停靠點,就像大海上的僅有的方寸土地,雖然地域狹小卻是海子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量。這個時候,海子意識到屬于自己的世界已經背叛了自己的初衷,和自己的理想生活也越來越遠,所以他不得不再度選擇前面的路。城市的喧囂證明著不屬于海子的一切都那么冰涼,而溫暖的鄉(xiāng)間,溫暖的土地顯得那么的令人心馳神往。所以他在詩中這樣表述自己的心愿“我是浪子/我戴著水浪的帽子/我戴著漂泊的屋頂/燈火吹滅我/家鄉(xiāng)趕走我/來到酒館和城市/……/我要還家/我要轉回故鄉(xiāng),頭上插滿鮮花/我要在故鄉(xiāng)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聲談吐/我要頭上插滿故鄉(xiāng)的鮮花”(《詩人葉賽寧》組詩之七)。
人窮則反本。在孤獨的時候能夠和故鄉(xiāng)的泥土融為一體,該是多么的幸福。海子“熱愛”的詩人荷爾德林早在一百年前就預感到當代人的心理危機,就提出要從熱愛自我走向熱愛自然,海子說他從荷爾德林那里懂得了“詩歌是一場烈火,而不是修辭練習”。由此可以推斷,海子的詩歌應該是向著對自然的熱愛的方向而努力的。這種努力是災難式的,滿腔的熱情從心底奔涌而出,然后突然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