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的備考中,文言文閱讀的復習花費時間最長,投入精力最多??擅看蔚目荚囅聛恚梅智闆r非常不樂觀,尤其是兩道翻譯,有時“慘不忍睹”。表面上看是因為文言文文本材料離我們的學生久遠,不容易理解讀懂,實際上是學生不夠重視,甚至可以說不重視我們的課本學習。多年的備考經驗讓我們意識到,試卷中的文言文閱讀文本來自課外,但涉及的文言知識點絕對來自課內。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奔热皇抢?,那就說明文言文的基本知識點都與此相仿、相似,并因此拓展、生發(fā)。何更況,學習語言,需要一定的語感和積累,文言文學習更是如此,王力先生說過:“學習漢語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古文,……寧可少些,但要學得精些?!彼詫W生在備考中將課文中篇目熟讀,背誦,理解透徹,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文化常識等知識點,把高考文言復習回歸到課本自身,在課本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古文閱讀語感,就一定會走過高考文言文閱讀的沼澤地。
一、從實詞詞例看考試與課本的關系
【屬文】:文言文中的解釋是“寫文章”。我們在備考中人物傳記的閱讀練習中經常見到。
“潯陽王(蕭大心),字仁恕,幼而聰朗,善屬文”。(《梁書蕭大心傳》)
2019年高考全國I卷《史記·賈生列傳》中“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文聞于郡中”。
而“屬文”的這種解釋在高中語文必修四第四單元《張衡傳》中原文是“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比绻麑W生在高二的學習中掌握了“屬文”的翻譯,在后來的閱讀中怎么能不知?
【見】:“見”在文言文中有十種含義,常見的作動詞講,學生很容易辨別。但“見”有種用法是:放在動詞前,表示說話人自己,可翻譯為“我”。這種用法出現(xiàn)在高中語文必修二的《孔雀東南飛》中“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本句翻譯是:你既然這樣記著我,希望你能不久來接我回家?!蛾惽楸怼分校荷⒘拢雀敢姳?。這句中“見”放在“背”前,翻譯為“我”。
復習中有篇《南齊書·張續(xù)傳》中有個5分的翻譯:續(xù)正色謂晃信曰:“此是身家州鄉(xiāng),殿下何得見逼?”
善于積累的學生肯定能通過教材中的“見”遷移過來,翻譯出這個句子:殿下怎么能夠逼迫我呢。
【當】和【易】:本次三省(甘肅,青海,寧夏)聯(lián)考中文言文閱讀中有這樣一道翻譯:當以貞陽候易景,景意不安,必圖禍亂。這句子的踩分點就是第一分句的“當”和“易”?!耙住北容^簡單,是“交換”的意思,而“當”則成了大部分學生的攔路虎,可實際上難也罷簡單也好,這兩個字在教材中都出現(xiàn)過。
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這個“易”就是“交換”之意。
選修《中國古代散文欣賞》散文單元的《六國論》中“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边@句中的“當”通“倘”,如果之意。學生如果掌握這個,怎會不遷移過來,考卷中翻譯句子怎么能抓耳撓腮,不知所以。
目前高考全國卷的文言文閱讀一直都是人物傳記,所以我們在文言文備考閱讀中會遇到很多表官職升遷的詞:拜、除、轉、擢、征、出、兼、辟以及一些表官職的專有名詞,而這些幾乎在每篇人物傳記中都會見到,學生只要用心積累,根本不存在問題。
①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②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張衡傳》
③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張衡傳》)
……
漢語語法里形容詞是無法帶賓語的??晌难晕闹械囊鈩佑梅ň涂梢?。
《張衡傳》中: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奇”后面跟了賓語,所以翻譯為“認為…奇特”。
《蘇武傳》中:單于壯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皦选狈g為“認為…壯”。
學生如果善于積累,就會掌握這種用法。那么在復習閱讀中見到這個句子:太祖深奇之,賜金銀百兩。(《隋書·列傳第四·賀若誼》)就會輕而易舉地翻譯出來了。又如“多”,文言文中有時當“稱贊”翻譯。2019年全國I卷《史記·商君列傳》中:反古者不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反對古法而求變革的人不能去否定他;因循古法不知變通的人,不值得稱道)。“多”當“稱贊”翻譯,這和司馬遷的《管晏列傳》:“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敝械摹岸唷笔且粯拥暮x。
二、從虛詞詞例看考試與課本的關系
需要掌握的常見文言虛詞有18個,分別是:而、乎、乃、何、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但常用的也就“之,其,以,而”這幾個。這幾個的所有用法在必修課本文言文中都涉及到了。掌握了課本上的用法,就會輕松應對高考人物傳記。
如虛詞“因”。2019年全國二卷《史記·商君列傳》中:商鞅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耙颉笔恰巴ㄟ^”的意思。
這種解釋我們在必修四文言文單元中學習過。原句是: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鞭,通過賓客,來到藺相如門前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從文言句式看考試與課本的關系
學生接觸到的常見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固定句式等。每種句式都有規(guī)律,掌握了課本中的這些句式規(guī)律,那么在高考備考閱讀中遇到此句式就會一路綠燈,甚至有些翻譯題中采分點就是考察句式,那么由課本遷移過來,翻譯也是水到聚成。
1.賓語前置。
二輪復習中有一道這樣的翻譯句子:
龍驤克萬里之寇,以既濟之功來受節(jié)度,未之聞也。
這句翻譯中除了“克,濟”這兩個實詞,再一個難點就是“未之聞也”。而這個句子是典型的一個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的賓居前置句,翻譯出來就是:沒有聽說過這件事??偩渥臃g出來是:
龍驤將軍攻克了萬里敵寇,憑借已成的戰(zhàn)功來接受我們的指揮,這是不曾聽說過的事。
(《晉書·周浚傳》)必修課文《寡人之于國也》中:“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薄拔粗勔病焙汀拔粗幸病笔峭N句式。翻譯是完全可以遷移過來。
2.被動句。
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也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
⑴用“于”表示被動關系。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⑵用“見”來表示被動關系。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⑶用“為”表示被動關系。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系。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見”也表被動)(司馬遷《屈原列傳》)
無標志的被動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動詞的被動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動句,這種被動句沒有明顯的標志,但翻譯時需要翻譯成被動句。例如:
①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陳情表》)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對于高考備考,應對的不是數(shù)量龐多的名卷,題海,而是我們的課本,尤其文言文備考這塊。只要我們帶領學生明確考綱,帶領學生一遍、兩遍甚至更多遍的抓教材,抓背誦,注重積累和梳理,精準訓練,掌握規(guī)律,抓住技巧,靈活變通,定會跨過文言文閱讀這個鴻溝,讓學生輕松應對高考。
參考文獻:
[1]李朗平.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效性思考[J].課外語文,2013,14:134.
[2]陳佳.試論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問題設計[J].現(xiàn)代基礎教育研究,2013,02;168—170.
[3]陳璐.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4,02.
張亞翠,甘肅省慶陽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