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妹
勞動習慣是指一個人能夠表現出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參與勞動和分享勞動的良好心理習慣、行為習慣和品德習慣,是關于勞動的知、情、意、行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表現。它既是勞動教育的內容和目標,又是德智體美勞教育的重要輔助手段,還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的心靈是在勞動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關鍵的問題是要使兒童從小就參加勞動,使勞動成為人的天性和習慣。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陳鶴琴等也強調,要讓小孩子凡是就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自己能想的事就自己想,讓他們做自立自強的小主人,認為一個教育者如果不讓孩子使用自己的手和腦,就是不讓他們的身心得到發(fā)展。
從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看,3—6歲幼兒獨立認知水平較低、肢體動作的可塑性最強,此時實施一定的勞動教育,更易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習慣。家庭和幼兒園在實踐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主動創(chuàng)造適合幼兒的勞動機會和條件
現在許多年輕父母為孩子成長創(chuàng)造了十分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和條件,孩子在家里參與和體驗勞動的機會很少。這導致孩子不會基本的勞動技能,無法養(yǎng)成勞動習慣,初入幼兒園時自然會出現諸多不適應:不會獨自上廁所、不會自己拿筷子吃飯、不會整理玩具……
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個體親自學習和練習。偶爾開展一些蜻蜓點水式的所謂勞動教育,往往勞而無功。幼兒教師和保育員要在培養(yǎng)孩子對勞動習慣的認識上達成一致,本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會做的事情大膽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的原則,只要是沒有危險的事情,就盡量放手讓幼兒自己學著獨自完成。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每一個契機,為孩子創(chuàng)造勞動鍛煉的機會和條件。比如,在教室里,可以安排孩子搬椅子、拿書本、倒垃圾;在桌面學習活動中,可為幼兒設置梳辮子、系鞋帶、系紐扣等游戲,讓幼兒感受勞動樂趣,發(fā)展手部小肌肉群,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等等。
二、及時增進幼兒參與勞動的信心和耐心
幼兒期是培養(yǎng)勞動習慣、掌握勞動技能的最佳時期,但在這一時期,幼兒的動作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較差,剛開始參與勞動時可能會經常“闖禍”:把碗打碎,把水灑到地上,把衣服弄臟,跌倒受傷……當孩子不會勞動或者參與勞動失敗時,很容易害羞、灰心、緊張、畏懼和放棄,從而在再次面對那些需要自己動手完成的、較為復雜的勞動任務時,失去信心和耐心,導致無法調動內在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影響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
那么,如何讓幼兒在不斷的嘗試、失誤和練習中始終保持對勞動活動的興趣,從而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品質呢?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當孩子因動作笨拙或能力不足而出現差錯時,千萬不能當面批評、責罵或嘲笑,而是要及時為孩子的動作失誤“尋找借口”或“合理開脫”:“你真棒,今天開始幫助老師(家人)干活兒了!來,老師(爸爸、媽媽)告訴你哪里做得不好。下次注意一點,一定會完成得更好!”同時,要給孩子及時做正確示范動作,鼓勵孩子繼續(xù)嘗試類似的勞動。
這樣,才能慢慢調動孩子不斷練習的積極性,增強其獨立做事的熱情和自信心,讓孩子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敢做事、會做事、愛做事,并在多次的主動練習和多次的失誤中養(yǎng)成正確的勞動習慣。
三、正確教授幼兒簡單勞動的規(guī)范和技巧
研究證實,3—4歲的幼兒由于大肌肉的發(fā)展,會不知疲倦地跑跳,但因小肌肉發(fā)展不足,動作的精準度和協(xié)調性、穩(wěn)定性都不高,拿東西不穩(wěn)、不準和不牢的毛病在勞動過程中就會表現得很明顯。5—6歲的幼兒雖然大腦發(fā)育已經比較成熟,小肌肉開始逐步發(fā)展,情緒的穩(wěn)定性和注意的連續(xù)性都明顯增強,但是動作的連貫性和靈活性仍然比較弱。
因此,在幼兒階段,孩子還不能學會難度和強度比較大的勞動內容。在培養(yǎng)勞動習慣之始,教育者教孩子學會一些正確、簡單的勞動規(guī)范和技巧即可,教的過程中要有耐心,不厭其煩,避免要求過多和過高。
在幼兒園里,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滲透勞動教育的簡單內容。比如,入園后的晨間活動時間,教師可通過示范教會幼兒收拾玩具,放到指定的位置;課前課后,可以安排孩子簡單整理書本和學習材料;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穿插“我?guī)屯尥薮┮路薄跋匆路牟襟E有哪些”等幼兒動手模擬練習環(huán)節(jié),通過游戲的方式教孩子學會日常生活的必要勞動技能。這樣的教學方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寓教于樂,效果明顯。另外,還要合理利用集體勞動的教育價值,通過比賽、激勵等方式讓每個幼兒都在集體勞動中相互學習勞動規(guī)范,相互糾正動作,增強不掉隊、不拖后腿等團隊意識,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四、家園合作維持幼兒勞動教育的標準和節(jié)奏
家庭和幼兒園猶如教育之車上的兩輪,缺一不可,必須同步。由于幼兒教師、保育員與家長承擔著不同的教育角色,因此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幼兒很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而躲避勞動習慣的形成。一些家長對孩子的肢體活動的教育和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往往“知道而做不到”,良好的勞動習慣更是難以養(yǎng)成。而在幼兒園里,勞動教育也因環(huán)境、資金、人力等條件的限制變得薄弱。這樣,本來很重要的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在家庭和幼兒園里都出現了“撂荒”的現象。對幼兒來說,家里有勞動的需求但沒有勞動的機會,幼兒園里有勞動的機會但沒有勞動的條件。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因此,家園雙方要在培養(yǎng)孩子勞動習慣的認識和行動上密切溝通,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節(jié)奏上保持一致,防止家長和教師出現反向作用力。為了更好地促進家園合作,教師可以在家長會上向家長講明勞動教育的積極意義,指導家長如何安排幼兒的家庭勞動作業(yè),還要定期搜集幼兒在園勞動的場景和成果向家長展示。父母在家里也要有意識地把自己的勞動觀念、勞動情感、勞動習慣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遞給幼兒,給他們的無意識模仿提供足夠的“素材”。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幼兒進入中小學后不知不覺地成為“只會學習不會勞動的低能兒”,進入社會之后成為“不愿勞動和工作的啃老族”。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