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在云南怒江,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割漆工藝,漆皮割得好與壞,與割漆匠人的經驗、技巧與手法密不可分。通常情況下,割漆匠嚴格遵守時間節(jié)點,如果割太早,樹葉還沒長好,就會失去養(yǎng)分,不利漆樹生長,所以必須等到夏至后開刀,寒露收刀。樹皮割厚或割薄都出不了漆,還有可能割斷樹莖,導致漆樹水分供應不足而漸漸枯死。漆樹大小不同,可開的漆口也不一樣多,漆口的開設位置同樣影響漆樹的生長,漆口不可開在同一水平線,要上下左右適當錯開。
對于同一片漆樹林,漆匠一般采用輪割法,一棵樹間隔一年可以再割一季,割了第二季需要等三到四年時間才可以開始第三季生漆采集,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護漆樹。同一棵漆樹,因為并不知道下一季是誰來割,大家互相遵守一條不成文規(guī)矩,無論誰都會在樹上留下足夠的空間,讓后來者“有口飯吃”。當然,割漆時如果看到蚜蟲、蟲蛋破壞樹木,也要主動將其消滅,為漆樹除掉害蟲。
這些做法看似死板瑣碎,卻被割漆匠固守,因為這是保證漆樹生存的底線,被稱之為“活割”。《碧江縣志》一書對“活割”有一句描寫:“用利刀旋皮易斷,須留肋路,若割斷則木枯。”告誡漆匠千萬不能“死割”,以此保護漆樹生命。
古人說:“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边@句話意在提醒人們敬畏自然,當我們向大自然索取時,一定不要縱恣過度,留秋、留根、活割,是為了讓自然休養(yǎng)生息,萬物才能不斷繁衍,人和自然才能共生共存,最終天長地久。
適用話題:人與自然共存、敬畏自然、取之有道
(王皓月薦自《民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