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譽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東漢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劉寵在會稽郡任太守時“簡除煩苛,禁察非法,郡中大治”,因政績卓著被調(diào)到朝廷升任將作大匠(主管全國工程建設(shè)和手工生產(chǎn)部門的最高長官)。在他即將赴京之際,會稽郡治下山陰縣的五六位老人,專程趕來送行。老人們每人懷揣一百錢當(dāng)面贈給劉寵,劉寵詫異地問:“我與各位老者素昧平生,為何如此厚禮?”老人們回答:“我們都是深山里的人,別人任太守時,官吏催糧要款征發(fā)勞役,經(jīng)常到深更半夜都不間斷,有時候驚擾得家中的狗徹夜狂吠不絕,百姓不得安生……自從您到任以后,村里的狗夜里不再叫了,百姓也看不到衙役進村催征了。我們好不容易遇到您這樣好的太守,想不到您又要離開我們,因此就相互攙扶著趕來為您送行?!?/p>
劉寵大為感動,因難拂眾意,只好收取一錢,以示紀(jì)念,其余全部奉還。走到山陰地界時,劉寵將此一錢投入江中,后世人稱此江為“錢清江”。劉寵一文錢故事被載入史冊,也被百世傳頌。
清代同樣也有個關(guān)于“一文錢”的故事?!肚迨犯濉酚涊d:清康熙年間,一名男子春風(fēng)得意地來到江蘇巡撫衙門,求見巡撫湯斌。此男子原本是個謄錄館監(jiān)生,在吏部考試中,得選富甲天下的江蘇常熟縣尉的肥缺。赴任之際,他志得意滿,按慣例前來拜見江蘇最高長官,誰知卻連續(xù)吃了十次閉門羹。男子實在莫名其妙,就向巡撫衙門的門衛(wèi)打探緣由。門衛(wèi)答復(fù):“你就別去赴任了,你因貪錢之過,已被巡撫湯大人寫入彈章?!蹦凶舆B忙申辯道:“我尚未赴任,怎能貪錢,何勞巡撫大人彈劾呢?肯定是搞錯了?!蹦凶釉俅螒┱埉?dāng)面陳情。
門衛(wèi)接著說:“你記得不久前在京城延壽寺書店打聽你大名的老者嗎?那正是我家巡撫湯大人?!蹦凶勇勓裕呃⒌妹婕t耳赤,只得掩面而去。原來,前陣子湯斌在延壽寺外的一家書店購書,見一小孩進來買本《春秋正義》,不慎將一文銅錢失落到地上。旁邊一男子若無其事地移步將銅錢踩住。等小孩走后,該男子隨即撿起腳下的銅錢納入囊中。暗室虧心,神目如電。這一幕正巧被在該店選購書籍的湯斌看在眼中。湯斌上前,主動打聽男子尊姓大名。男子自以為能瞞天過海,就自報家門,湯斌聞聽后,嘿然而去……
歷代圣賢境界都很高遠,在自我修養(yǎng)方面,無不以天下蒼生為念;在要求他人方面,都有天下家國情懷,但其著眼點都在細微之處?!耙晃腻X”的故事,正好符合古代君子“四慎”——慎獨、慎微、慎始、慎終的標(biāo)準(zhǔn),其中的“慎微”就是從最小處著手,來要求自己和別人。
嚴(yán)格要求自己是根本,也是要求別人的前提和基礎(chǔ);嚴(yán)格要求別人是表征,也是嚴(yán)格要求自己的延伸和發(fā)展。在中國古代,“文”是最小的貨幣單位,清廉的古人對“一文錢”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rèn)識。東漢太守劉寵在一文錢面前,能夠嚴(yán)格要求自己不貪;清代巡撫湯斌在一文錢面前,嚴(yán)格要求別人不貪占便宜。劉寵不取一文錢,表現(xiàn)出了他為官的清廉風(fēng)骨;湯斌從一文錢看出人品官德。他們這種敢于和一文錢較真、敢于消未起之患的碰硬精神確實值得后世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