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主編語:每月,編輯部將通過采訪、整理、收集全國名師、名家、名校長關于教師發(fā)展與成長的好建議,匯集成給“好老師的100條建議”。每月一會,讓我們以“好老師”為鏡,知興替,明得失,共襄成長。
教育這個詞,特別耐琢磨。教,更多的會強調(diào)偏正式的教與學,教書、教課、教學;而育,除去主要集中于家庭的生養(yǎng)哺育之外,到了學校階段,則一般更突出那些非正式的、非課程方式的培養(yǎng)、熏陶、化育、育人。教,就有教者、師者,教師,以及學生、學習者。育,就有生態(tài)、氛圍、體系,網(wǎng)狀而非層級的色彩更重,參與的角色也更豐富。二者是融合、統(tǒng)一的關系,但是,對照起來,也許可以給我們一個角度來思考探究未來教育的問題。
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不管是高等教育或是基礎教育,觀察起來,學校在“教”上下的功夫多,資源投入集中、評價最為看重,抓手多,指標細。而在“育”上,學校之間、校長與校長之間,不同老師之間,差別非常大。
教,常有計劃;育,卻靠發(fā)揮。人們回憶起自己求學時,說遇上了一個好老師,或趕上了一個好班級,不只是說他課教得好,班中學生都是優(yōu)中擇優(yōu),往往說的是這個老師改變了自己,這個班級影響了自己,靠的是育。好的發(fā)揮,即興中見水平,看似自然而然其實透著火候閱歷老到。發(fā)揮,因人而異、因勢利導,這是育的重要特點。
育,作為未來教育的要領,其實也給智能教育這個熱門話題重要啟示。教育的育字,給學校教育中的教育者們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也留著很大的天地,“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樹和云不好說,靈魂這事兒,機器、智能還沒成人。
《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曾演講說:“我和我女兒這一代在畢業(yè)時所得到的贈言勉勵是很不一樣的。我們這一代人得到的贈言經(jīng)常是‘find a job,也就是‘找份工作;而我女兒她們這一代畢業(yè)時被社會寄予期望去‘define a job?!?/p>
在器識力決定高下的不遠的未來,我們就得靠器識去開創(chuàng)以前根本不存在的工作,升華那些無法用最聰明的計算機取代的工作,豐富那些人性本質(zhì)深深嵌入其中、無法被簡化為算法、異化為機器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更加看重并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人性本質(zhì)、情感聯(lián)系和人文關懷,這些是人類能做得好而算法、機器人、應用程序所做不到的。
所以,如果問“什么才是未來教育的要領”——有溫度的“育”,育出人的“器識”,這是教育的本質(zhì),也會支撐起教育的未來,并塑造決定著人類的未來。D3038074-6B22-4DC7-844B-385DE6FB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