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碧波
“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痹拕偮湟簦淌依镒园l(fā)地響起了掌聲。這是初入龍山縣東方紅小學時,殷明發(fā)在教學大比武中的執(zhí)教場景,這節(jié)《金色的魚鉤》也讓他一“戰(zhàn)”成名。
出眾的教學能力、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殷明發(fā)先后擔任學校的教研員、教科室主任、業(yè)務副校長。一路乘風破浪的他,卻做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2017年3月,他收拾行囊,來到龍山縣茨巖小學。他說:“這既是一種磨礪,也是一份責任?!?/p>
那時的茨巖小學,生源流失嚴重、師資隊伍失調、學校建設滯后。開弓沒有回頭箭。做規(guī)劃、跑項目,他用一年時間為學校爭取到各類資金共2600余萬元,新建了教學樓、辦公樓、圖書館、大禮堂、運動場、校園廣場等,學校的校容校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茨巖塘鎮(zhèn)是革命老區(qū),殷明發(fā)借力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校園”。走進學校,到處都是“紅色印記”:課堂鈴聲是“軍號”,“小紅星”裝飾隨處可見,班級流動紅旗被命名為“戰(zhàn)斗班”“尖刀班”“硬骨頭班”……
“我們必須時刻銘記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tǒng),并讓這種精神深深植根于每個學生的心中?!币竺靼l(fā)說。每年的開學第一課是重走長征路、參觀紅色遺址、祭奠先烈、吃紅米飯南瓜湯、觀看紅色影片。
在偏遠落后地區(qū),鄉(xiāng)村學校的使命更艱巨,“辦學不僅要有城里學校的影子,還要具有‘農的特色,把課程真正扎根在鄉(xiāng)村土壤上?!币虻刂埔耍竺靼l(fā)帶領師生們在學校后方的一塊閑置土地上,開辟了全縣農村中小學第一個勞動教育基地。
腳下有泥,手上有繭。從2017年開始,學校分年級、分階段在勞動實踐基地種上了玉米、小米、白菜、黃瓜等20多種作物,讓學生體驗開墾、播種、收獲等勞動過程,并實行自產自銷,種的蔬菜都由學校食堂按市場價收購,用于師生伙食。學校還設立了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對勞動成果進行評比、展覽。
學生入學鞏固率100%,輟學率為零,學生人數由378人上升到615人……短短幾年,這所農村小學煥發(fā)了生機,清脆的朗朗讀書聲響徹校園。
2021年10月,茨巖小學被授予“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龍山列寧紅軍小學”,成為目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唯一一所紅軍小學,殷明發(fā)被評為湖南省十佳“鄉(xiāng)村好校長”。
“讓紅色文化得以傳承,讓學生上好學。”他用5年時間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一直要踐行的責任。16345328-72A5-4C0E-9C3C-6C255ED7A7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