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材精準,忌思路跑偏
[原作雛形]
高爾基有著近乎災難的童年。歧視、嘲笑、鞭打充斥著他的生活,但磨難和重壓并未挫敗他心中的“貴氣”,也沒有摧垮他對未來的希望。意志堅強的他如海燕般引吭高歌,用不屈不撓、勇于抗爭的文字激勵著無數(shù)與命運抗爭的靈魂。最終,高爾基成為文壇巨人。在崇尚婉約詞風的北宋時期,大詞人蘇軾首創(chuàng)豪放派詞風,他大江東去般的慷慨豪情遭到大肆詆毀與無端指責,同朝仕人譏諷他的詞為“鐵板銅琶”“荒腔走板”。在一片嬉笑嘲罵中,蘇軾憑著不媚世俗、堅守本心,使豪放詞派發(fā)揚光大,那些流傳千年的詞句今日讀來仍撼人心魄。(前一個例子很典型,證明了“寒門”亦可出“貴子”;后一則例子則明顯偏離了主題,蘇軾的事跡與“家庭環(huán)境與人的成長”這一主題無甚關聯(lián),建議換一個例子與高爾基成長的例子形成并列或構成對比。)
由此可見,擁有高貴品格的人,不會隨波逐流、媚俗邀寵,他們無論面臨何種境遇,都能夠“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最終脫穎而出,成為杰出的人才。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雍容閑逸,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瀟灑氣度,亦是對“貴”由心生的極佳詮釋。(這一段中,前一句總結上文,議論切題;后面兩則例子則偏離了主題,應當更換。)
杰出的人物,既可成于“寒門”,亦可出自“豪門”,因為“貴”非源于“境造”,而是由心生。人與人的差距,往往在于心志。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也許可以成為送君扶搖而上的長風,但九萬里的高空,終究要靠自己的翅膀來飛!(最后一段的總結性議論,強調(diào)了“心志”的重要。但對“寒門”造就人才未加論述,結論有欠全面。)
——一考生《“貴”由心生》
[問題剖析]
作文強調(diào)了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心境”重于“家境”,“努力”重于“外力”。所舉的高爾基的例子很典型,很有說服力。但是,作文對“家境”與成才的關系分析滑向了對“環(huán)境”與成功的關系的論述,列舉了蘇軾、王維和李白的事例展開議論,偏離了主題。在寫作過程中,考生一定要時刻警醒自己,多回頭看看自己的中心議題,注意防范和及時糾正自己思路上的偏差。
[微雕成文]
高爾基有著近乎災難的童年。歧視、嘲笑、體罰充斥著他的生活,但是磨難和重壓并未挫敗他心中的“貴氣”,也沒有摧垮他對未來的希望。意志堅強的他如海燕一般勇斗狂風惡浪,用不屈不撓、勇于抗爭的文字激勵著無數(shù)與命運抗爭的靈魂。最終,高爾基成為文壇巨人。而俄羅斯文壇泰斗托爾斯泰出身貴族,雖身在貴族之家卻有著追求公正公平的情懷,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把全部身心獻給了農(nóng)奴制改革和文學創(chuàng)作,最終成為一位享譽世界的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修改之后,兩個例子對舉,證明了成功并非決定于家境,而是看人的主觀努力的道理。)
由此可見,擁有高貴品格的人,不會因家庭貧寒而墮落,也不會因家境優(yōu)越而放縱,他們無論面臨何種境遇,都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最終脫穎而出,成為杰出人才。蘇秦懸梁刺股、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映雪……都是門寒心不寒的典型,祖逖聞雞起舞、羲之洗黑池水、納蘭性德飽讀詩書……皆為門豪心不傲的典范,他們的成功便是對“貴”由心生的最好詮釋。(修改之后,舉例更切題,論述更全面,更有說服力。)
杰出的人物,既可出自“寒門”,亦可出自“豪門”,皆因“貴”并非源于“境造”,而是由心生。寒門走出的英豪和出自豪門的俊杰,其共同點是都有一顆奮發(fā)向上的心。一個人的家庭環(huán)境,也許可以成為送君扶搖直上的長風,但九萬里的高空,終究還是要靠自己的翅膀來飛!(修改之后的這段總結性議論,通過對寒門與豪門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境皆可造就人才的闡述,強調(diào)了“心志”的重要,總結全面,主題突出。)
論證充分,忌泛泛而談
[原作雛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來推崇的便是剛柔并濟,但這“柔”僅限于形,僅限于表,僅限于手段和方式,而其神、其里、其實質(zhì)和核心則是剛毅堅忍的精神。(缺少對“剛柔相濟”中的剛與柔的內(nèi)涵與關系的論述,泛泛而談,內(nèi)容空洞。)
(缺少過渡)就像李賀,有“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的繾綣柔腸,更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勃勃雄心;就像秋瑾,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愁思,更有“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的壯志。即便是多情公子納蘭性德,既有“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的柔情與惆悵,亦有“中原事業(yè)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的見識與胸襟……剛與柔,就像骨與肉,相互支撐,相得益彰。柔,能使人豐滿;剛,能令人強健。
一句話:人可柔,不能媚;形可柔,神須剛!
——一考生《剛柔相濟》
[問題剖析]
這篇議論文最大問題就是泛泛而談,對于“剛柔并濟”“剛毅堅忍的精神”等,論述的角度太“大”,而“大”的結果就是“空”,只是泛泛地講一些面上的套話,沒有進行明確的闡述。這就需要我們選擇一個小而專的論述角度,從具體事例中抽取共同特點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也就是厘清“剛柔相濟”中的剛與柔的內(nèi)涵與關系,力求在剛健的精神、行動或境界等方面的某一點上有深入的挖掘或突破。
[微雕成文]
《易經(jīng)》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泵献右舱f過:“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剛健之氣始終占據(jù)著主導地位。中華文明之河五千年未曾斷流,四大文明古國中僅中國永葆青春,靠的正是一種至大至剛、奮斗不息的剛毅果敢、剛健有為的精神。在中華民族任何一個生死存亡的關口,不屈不撓的剛健自強的精神都支撐著我們這個民族如萬里長城巋然不倒。
在人的品格修煉中,我們的老祖宗一直崇尚“剛柔相濟”,老子甚至強調(diào)“以柔克剛”。這個“柔”是指“柔韌”,是一種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毅力。剛健加堅韌,方使我們永遠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說,“克剛”的不是“柔”,而是“韌”。而“韌”的本質(zhì)正是一種剛毅堅忍的精神,是一種強大的精神。莊子是一位追求“順勢而為”的柔者,但在面對楚王“愿以境內(nèi)累矣”的邀請時卻果斷拒絕,可見其是一位內(nèi)心剛健的剛者。莊子這種剛柔并濟,其實是一個人處世的方法、人生的準則。(闡述“剛健有為”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同時通過對“剛柔相濟”的細致解讀,突出“剛柔相濟”中的“柔”的特殊含義,并自然轉入下文的論述。)
剛柔相濟才是一個人應有的姿態(tài)。就像李賀,有“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的繾綣柔腸,更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勃勃雄心;就像多情公子納蘭性德,既有“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的一腔柔情與惆悵,亦有“中原事業(yè)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的見識與胸襟;即便是女兒身的秋瑾,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滿腹愁思,更有著“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的雄心壯志……剛與柔,就像骨與肉,相互支撐,相得益彰。柔,能使人豐滿;剛,能令人強健。
一句話:人可柔,不能媚;形可柔,神須剛。剛柔相濟,方能成就健康人生!(結尾部分稍作改動,使表達完善到位。)9BC0C12A-9C81-43F8-961A-5C49AFA4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