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魯迅的出身和周家的文化

      2018-05-14 14:57李新宇
      關(guān)東學(xué)刊 2018年1期
      關(guān)鍵詞:家境魯迅文化

      李新宇

      [摘要]家庭出身和它提供的文化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無疑是重要的,那么魯迅出身于一個怎樣的家庭?這個家庭有怎樣的文化?它給予魯迅的是什么?本文認為,周家不僅是書香世家,而且本來很“闊”,正因為曾經(jīng)很“闊”,魯迅在家境敗落之時才感覺到那樣巨大的落差,心理上激起強烈的反應(yīng),形成深刻的記憶,并影響到看人、看事、看社會的目光。魯迅作品所體現(xiàn)的立場,并不源自他的經(jīng)濟地位,而是超越了階級地位,對種種人生困苦產(chǎn)生大悲憫。周家的文化是一種多元的復(fù)合文化,而且?guī)в猩衩厣?。這種文化易于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

      [關(guān)鍵詞]魯迅;出身;家境;文化

      人們大都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走什么樣的道路,成為什么樣的人,與出身和教養(yǎng)是有關(guān)的。盡管人們常說英雄不問出處,但事實上英雄都有出處,沒有哪一個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

      人在出生時很被動,不可能對自己的生長環(huán)境進行選擇,但這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卻十分重要。試想,一個窮鄉(xiāng)僻壤的農(nóng)家子弟,與一個都市豪門的闊公子,面對的條件和出路是一樣的嗎?平等是人類追求的美好理想,但既往的社會卻不曾平等過。而且,對于個體而言,許多不平等都是無奈的,比如父母的資質(zhì)、家庭的物質(zhì)條件和文化氛圍,人生最初階段所面對的一切,都是家庭給予的,只能被動接受。

      那么,魯迅出身于一個怎樣的家庭?這個家有怎樣的文化?它給予魯迅的是什么?本文所要回答的,就是這些最基本卻又長期被忽略或擱置的問題。

      一、家庭出身

      過去的教科書和魯迅傳記,因為要展示一個無產(chǎn)階級文化旗手的形象,所以對魯迅的家庭出身往往是輕描淡寫,說他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強調(diào)的卻是這家庭的敗落:常年跑當(dāng)鋪,交不起學(xué)費,去南京求學(xué)時只帶了8塊大洋……然后是強調(diào)他于困頓中接觸底層社會,與勞動人民建立了聯(lián)系,于是對中國社會有了深刻的認識。沿著一種流行的思路,似乎不窮就無法與勞動人民取得聯(lián)系,也就無法成就他的偉大。因此,從教科書到專家們的著作,對周家未敗落之前——魯迅13歲之前的情況,進行的是淡化和模糊處理。

      那么,魯迅到底出身于一個怎樣的家庭?他自己的確說過,是經(jīng)歷了“從小康人家而墜人困頓”的。但是,所謂“小康人家”,其實是魯迅的謙詞。因為只要稍微有點兒教養(yǎng),富豪的孩子就不會說自己出身于富豪之家,權(quán)貴子弟也不會說自己出身于權(quán)貴之門??疾祠斞傅募彝ィ绻凑蒸斞改莻€時代的說法,應(yīng)該是“書香世家”,如果按照1949年前后劃階級成分的標(biāo)準(zhǔn),則應(yīng)該是“官僚地主家庭”。按照當(dāng)時的觀念,官僚地主階級是最反動的一個階級。

      不過,官僚地主家庭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有權(quán)有勢的“土豪”。中國歷史上那些新興的王朝,在初建時都會帶來一批這樣的新貴。他們因為參與打天下等種種原因,追隨新的統(tǒng)治者而成為新時代的寵兒,擁有了權(quán)力,占有了土地,因而既是官僚又是地主。不過,這種家庭往往有權(quán)、有錢、沒文化,所以,其成員最容易無法無天,無所不為,加之朝代更替,這種權(quán)貴之家一般都不能長久。另一種官僚地主家庭卻不是這樣,雖然同樣有權(quán)、有勢、有地位,但他們的權(quán)勢和地位不是來自改朝換代之際的搶劫,而是來自和平年代的人才選拔,是“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結(jié)果。一些能夠溫飽的家庭,有能力供孩子讀書,于是中秀才、中舉人、中進士,甚至中狀元,攀宮折桂,進人上層。做官之后,家庭的經(jīng)濟情況自然更好,就更有條件讓兒孫讀書,于是一代又一代,幾代下來,就成了“書香世家”。

      魯迅的家庭就是這種書香世家。從他的六世祖中舉人,到魯迅這一世,已經(jīng)是八代,家中出過舉人、秀才一大幫,有的還中了進士,點了翰林,也就是抵達了中國文化階梯的最高層。同時,這又是一個人財兩旺的家庭,據(jù)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在《恒訓(xùn)》中的記述,周家從明朝萬歷年間已經(jīng)是富裕之家,最富有時曾經(jīng)擁有土地一萬多畝。那時周家的具體情況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以查考,能夠弄清的,是魯迅的八代祖周熊占之后的情況。

      魯迅喜歡用“闊”“闊人”這些詞,其實他家就曾經(jīng)很“闊”。

      周家之“闊”,從住宅就可以看到。魯迅出生在新臺門,那是一座五進院落。宅院的所謂一“進”,就是一道門加一個院子。如今的人們住共有的樓房,往往沒有了這個概念,但實物是仍在的:當(dāng)下鄉(xiāng)間的農(nóng)家院只有一進,而北京的皇家宅院故宮是九進,曲阜的孔廟也是九進。民居則沒人敢建九進。俗話說“侯門深似海”,但即使比“侯”還要高一級的“公”,《紅樓夢》中榮國公的榮國府,也只是五進。

      新臺門是周熊占在魯迅出生之前80年左右興建的。他們家本來就有一座四進的大宅院,即老臺門,但因為周熊占有三個兒子,兒子們又有許多兒子,所以同時修建了新臺門和過橋臺門兩處住宅。于是,在周熊占手里,周家就有了老臺門、新臺門、過橋臺門三座江南風(fēng)格的深宅大院。周熊占的三個兒子成為致、中、和三房,魯迅屬于致房;致房又有三個兒子,分為智、仁、勇三房,魯迅屬于智房;智房又有三個兒子,又分為興、立、誠三房,魯迅屬于興房。

      由此已經(jīng)可以看到幾點:

      一、周家是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族,連續(xù)幾代都有三個兒子;二、魯迅這一支,從高祖到魯迅本人,若干代一直都是長房長子長孫。

      三、從“致中和”“智仁勇”“興立誠”這些房號,可以看到一種書香氣息。這是一個興旺的家庭,也是一個有學(xué)問的家庭。魯迅出生時,父親是秀才,祖父是翰林,周吉奎是進士,周慶蕃是舉人,周乙齋是舉人……

      老臺門、新臺門、過橋臺門,這三座宅院是什么樣子呢?關(guān)于臺門宅院的結(jié)構(gòu),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新臺門》中曾說:

      臺門的結(jié)構(gòu)大小很不一定,大的固然可以是宮殿式的,但有些小臺門也只是一個四合房而已。例如魯迅的外婆家在安橋頭,便是如此,朝南臨河開門,門斗左右是雜屋,明堂東為客房,西為廚房,中堂后面照例是退堂,兩旁前后各兩間,作為臥房。退堂北面有一塊園地,三面是籬笆。普通大一點的就有幾進,大抵大門、儀門算一進,廳、堂各一進,加上后堂、雜屋,便已有五進了,大門、儀門及各進之間都有明堂,直長的地面相當(dāng)不小,至于每進幾開間,沒有一定,大抵自五間以至九間吧。①

      周作人看不起他外婆家的宅院,但根據(jù)他的描述,也是有中堂、退堂和后園。它遠不如周家氣派,因為它的中堂和退堂左右都只有兩間房子,也就是說,每一排房子都充其量不過7間。那么,周家的是什么樣子呢?我們先來看看老臺門。現(xiàn)在它被稱作”魯迅祖居”,與“魯迅故居”一樣,也是紹興的文物保護單位。

      老臺門是一個典型的臺門建筑群,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jié)構(gòu)。主體建筑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后樓,共四進。沿街第一進是宅院大門,也就是頭門,六扇黑漆竹絲門。進去之后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藍底金字的“翰林”匾。為周家贏得這翰林匾的,就是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再往里走是天井,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活動的場所。大堂是三開間的一個大通間,正中上方掛著“德壽堂”大匾,兩旁的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jié)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贝筇煤竺嬗质且粋€天井,然后是“香火堂”,那是祭祀祖宗和辦喪事的地方,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放著周氏列祖列宗的牌位。香火堂左邊為客廳、餐廳,右邊是佛堂、客房。香火堂后面又是一個石板天井,天井后面是“座樓”,這是主要居住區(qū),每排9間,分前后上下層。座樓中間還有一間小堂前,作為平時會客之用。西廂樓房9間,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東廂樓房7間是書房,供子弟讀書的地方。書房正上方懸掛的匾額是“志伊學(xué)顏”,“伊”指商湯宰相伊尹,“顏”指孔子弟子顏回。墻上掛一個燈籠,燈籠上有四個字:“文星高照”……這是典型的詩書之家的氣派。

      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活動都在老臺門舉行,魯迅在紹興期間,遇到這些活動,都要去老臺門。過年過節(jié),要去老臺門磕頭。

      魯迅居住的新臺門比老臺門多一進,空間比老臺門大得多,也比老臺門氣派??上?919年賣給朱家之后就被拆掉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F(xiàn)在的“魯迅故居”那兩扇黑漆石庫門,是新臺門原來的邊門,所以不僅小,而且看不出宅院原來的格局。但從1919年周家賣房時畫的圖紙看,它坐北朝南,大門里面是儀門,儀門里面是大廳,大廳里面是大堂,大堂里面是后堂,后堂里面是后樓。五進院落的后面,是魯迅筆下的百草園,那是他們家的后花園,占地2000多平米。

      關(guān)于新臺門的結(jié)構(gòu)情況,周建人曾有這樣的描述:

      我們新臺門有大門(內(nèi)有門房間)和儀門(掛匾額),這是第一進;大廳是喜慶、祝福用的,是第二進;大堂(也稱神堂)是掛新臺門共同的祖像、祭祖和停放死人用的,平時只當(dāng)作通路走,是第三進。另外,在大廳西南還有大書房,供子弟讀書用。這些都是公共的。住房是按房族分配的。我們興房住的是第三進四樓四底,其中一間小堂前是懸掛興房祖像的,小堂前東一是祖母和二哥住,樓上姑母回娘家?。粬|二前半間曾祖母住,后半間吃飯;小堂前西一樓下是父母住,樓上是長媽媽帶大哥或我住。小堂前和曾祖母樓上堆放雜物……住房前面有廊廈,廊廈外面是桂花明堂,廊廈東頭偏南有一扇黃漆的門,黃門一門上,我們就是一個小天地。另外,大廳旁的七間廳房,也是我們的。①

      如果計算房屋和土地面積,新臺門宅院總共占地4000多平米,房屋在1919年賣掉時除已經(jīng)典出和拆掉的部分之外,尚有住房近1200平米。僅魯迅所屬的興房,魯迅出生時家中只有曾祖母、祖母、父親、母親和魯迅5口人,卻擁有4樓4底前后16間樓房,外加廳房7間、空房2間,還有專門用來養(yǎng)蘭花的蘭花房。這樣的格局和空間,何止是“小康之家”!

      我喜歡游覽名人故居,每到一個地方,如果當(dāng)?shù)爻鲞^著名的歷史人物,就喜歡去看看他的家。所以,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名人中,從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蔡元培、王國維等,一直到陳獨秀、魯迅、胡適、徐志摩等,大都去過了。在我的印象中,要說故居的氣派,還是魯迅第一。梁啟超、胡適等人的故居,與一般百姓的住宅并無多少差別;王國維、蔡元培等人的故居總覺得格局太小,不夠大氣;徐志摩故居,一看就知道很富有,卻缺少了詩禮之家的底蘊?,F(xiàn)代文化名人中,除魯迅之外,沒有哪家是五進院落加一個3畝多地的后花園。

      事實上,兒時的居住環(huán)境對魯迅影響很大。這使得他即使遷居北京之后,買房子也從來沒想過買小院。第一次買房子,八道灣是每進9間的三進院落。兄弟失和后再買房子,只有夫妻倆和老太太三人住,也仍然要有前院和后院。到上海之后無法再住三進、兩進的院落了,買樓房也從來沒有想過買哪個樓上的幾居室,選擇的范圍,都是獨家享有的幾層小樓。

      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在他的《恒訓(xùn)》中說過,周家鼎盛時期“合有田萬余畝、當(dāng)鋪十余所”,成為富有的“大大族”。到九世、十世,各房大都開始敗落,只有長房,也就是魯迅這一支,仍然保持了下來。關(guān)于家族的興衰,周福清曾有總結(jié)和反思,認為先祖之所以能夠興旺發(fā)達,是因為勤儉持家,有贏余即買土地,所以田產(chǎn)日益增多,收入穩(wěn)定,家境厚實。而到了后來,家里開當(dāng)鋪,開錢莊,開珠寶店,賺錢極快,卻使家產(chǎn)變成了浮財,來得快也去得快。尤其是太平軍一到,所有店鋪被搶劫一空,“當(dāng)鋪十余所”也蕩然無存。周冠五在《周氏家族的經(jīng)濟情況》中對周氏家族的興衰作過分析,認為紹興周家的

      一、二世是貧苦農(nóng)民,可以說是無產(chǎn)階級;到

      三、四兩世就成了富農(nóng)兼工商業(yè)主;五、六兩世就成了剝削階級;七世至十世,繼續(xù)發(fā)達上升,十一世至魯迅出世,雖經(jīng)太平軍之亂而衰弱,但仍處于穩(wěn)定時期。

      考察土地情況,魯迅出生時家中的土地已經(jīng)不多,但也不像后來的一些回憶里說得那么少。據(jù)周冠五提供的九世周宗翰為三個兒子智房、仁房、勇房分家時的分書:“三子成立,遂建智、仁、勇三房名號,為之分撥田產(chǎn)、當(dāng)旬、架本、房屋一一配搭鬮定。又存公祭田百畝零,另立祭簿,戶名佩公祭,自長及幼挨次輪值祭掃,收租完糧。又置讀書田二十畝零,戶名致芹輪公,亦各隨值年輪收納糧,以為延師之資。庶幾香留一瓣耳!爾三房自分受之后,各宜和協(xié)勤慎,以光祖上也。勉勤!”這里說的“當(dāng)旬”即當(dāng)鋪,“架本”指大型家具。根據(jù)這份文件,勇房分得的土地是:山陰湖田178.62畝,中田3.7畝,會稽上田38.89畝,下田5.435畝,共計是226畝6分多一點。智房是長房,所得自然不會少。

      智房又是三個兒子,分為興房、立房、誠房。226.6畝土地三房平分,每房約得田75.5畝。興房到這一世單傳,只有一個周福清,這75.5畝土地自然屬于他。魯迅在《自敘傳略》中說他幼小時候,家里還有四五十畝水田,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中也說,1893年他們家還有稻田四五十畝。土地由75畝多變?yōu)椤八奈迨€”,是魯迅出生之前兩年,祖父為捐五品同知并活動內(nèi)閣中書而賣掉的。

      到魯迅13歲,祖父科場行賄案發(fā),又賣掉了土地20畝。魯迅家進人土地最少的時期。周建人說過:興房只剩下稻田二十畝,要靠它吃飯,所以即使父親生病也沒有再賣。周作人是從1898年開始記日記的,日記中1898年和1899年等幾年,都有下鄉(xiāng)收租的記錄。所以,此時的周家并不像魯迅自己所說的那樣“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么也沒有了”①。如果說“什么也沒有”是事實,那是在1919年賣掉舊家之后。但那時候,魯迅已經(jīng)是月薪300大洋,周作人也已經(jīng)是280大洋,而且兩人都有不菲的稿費和講課費收入。所以,魯迅一輩子并未真正窮過。

      計算魯迅家的土地,有一筆賬是很容易遺漏的:周家除了各房擁有的田產(chǎn)之外,還有輪值的祭田。輪到哪一房,就由哪一房主祭,這祭田的田租就歸哪一房。據(jù)周作人和周建人提供的情況,小的不算,僅是兩個大祭:致公祭有田300多畝,由致、中、和三大房輪值,27年輪到一次;佩公祭有田160畝,9年輪到一次。把這些地均攤到每一年,計算下來,魯迅家的土地就增加了30畝。這還沒有算“學(xué)田”,那是只要家中有上學(xué)的孩子,就可以分享的。

      魯迅家土地最少的時候是1894年至1910年。至1911年1月,周家決定只留祭田30畝,把其余的祭田分給各房。從魯迅和周建人簽字畫押的分單看,他們分到的土地是72畝+9畝+4畝一85畝,“由致派興房豫才收執(zhí)”。也就是說,加上原有的20多畝,辛亥革命發(fā)生時,魯迅名下的土地至少是105畝。②

      同時,有些財富是難以計算的。據(jù)魯迅在《<吶喊)自序》中的說法:“我有四年多,曾經(jīng)常常,——幾乎是每天,出人于質(zhì)鋪和藥店里……”四年多,要當(dāng)?shù)舳嗌贃|西!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周家還是有東西可當(dāng)。當(dāng)魯迅拿著一件狐皮袍子去當(dāng)鋪時,當(dāng)鋪的老板就曾不無嘲諷意味地這樣說過。直到1919年舉家北遷之際,房間里還掛著趙孟頫的畫。在那個年代,人們也知道那是“無價之寶”③。

      與昔日的輝煌相比,周家的確窮下來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魯迅和周作人離家外出讀書之后,家里只有周建人和祖母、母親三個人,卻仍然有男女傭人好幾個。祖父在杭州坐牢,但坐牢還帶著小妾,帶著一個男仆和一個女仆,租了一套樓上樓下的房子住著。人要吃飯,房要交房租,仆人要開工資。這時候,周家沒有一個掙錢的。在這種情況下,1906年魯迅從日本回家結(jié)婚,家中竟然把太平軍時代毀掉的房屋修了起來。事實證明,魯迅家中并不貧困,因為正是這一年,周建人開始當(dāng)小學(xué)教師,第一次拿到工資,要把錢交給母親,母親卻不要他的錢,讓他自己留著買書。這是周家最困難的時期,但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中寫到他的母親,仍然是對親友的乞借給予周濟。如果很窮,族人怎么會向她求助,她又怎么能樂善好施?

      魯迅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因為家庭曾有的輝煌,魯迅童年時的確是“王子”,走在街上,也被另眼相看;即使到外婆家去,也被高接遠送,甚至村里的孩子都被安排不必讀書或干活兒,專門來陪周家少爺玩。

      正因為曾經(jīng)很“闊”,在家境敗落之時,雖然并未跌落到底層,已經(jīng)感覺到巨大的落差,心理上激起強烈的反應(yīng),留下深刻的記憶,并影響到看人、看事、看社會的目光。

      考察魯迅的家庭出身,還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魯迅的精神,他的作品所體現(xiàn)的立場,并不源自他的經(jīng)濟地位。也許一般人是“屁股決定腦袋”,處于什么階級就說什么話,或者是坐在哪家板凳上的問題,處于什么位置就說什么話,但偉大的頭腦則不然,而是能夠超越自己的階級地位,對種種困苦中的人們都有大悲憫。

      二、家庭成員的文化構(gòu)成

      寫著魯迅的家庭出身,就想到了周家的家庭文化。

      這個家庭的文化如何?魯迅受過怎樣的熏陶?這是一般的研究者不屑一顧的,我卻覺得很重要。理由很簡單:無論學(xué)武功還是練手藝,童子功都很重要。那么,做人,處事,想問題,童子功就不重要嗎?童年形成的習(xí)慣,思想上打下的底色,常常影響人的一生。

      要了解周家的家庭文化,需要先看看魯迅童年家里都有哪些人。所謂家庭文化,首先是人決定的。

      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里,中國社會都是典型的男權(quán)社會。所以,家庭文化一般也是由男性家長主導(dǎo)。那么,我們就先來看看周家的男性家長。

      首先是祖父周福清(1838-1904》,魯迅出生時,他在北京做官。這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他年輕時喜歡喝酒,多次喝得不省人事。卻因為父親臨終時對他的酗酒表示擔(dān)心,便從此不喝酒、不吸煙、不趕時髦抽鴉片,而是專心讀書。因此,他于父親去世后連登科第,1867年中舉,1871年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館之后外放四川榮昌知縣,他以母親年老為由拒絕,被改派到江西金溪縣。

      然而,他有極強的個性,雖然公正廉明,富有愛心,卻性情倔強,恃才傲物,遇事總有自己的見解,又喜歡臧否人物,所以為上司所忌恨,幾年后即被抓住把柄,失掉了職位。后來又重新謀職,雖然曾得到五品同知銜,實授卻是七品內(nèi)閣中書。

      長孫出世的喜訊傳來,正有一位姓張的官員來訪,于是周福清為自己的孫子取名“阿張”,然后根據(jù)諧音取名“阿樟”。因為這一輩是“壽”字輩,學(xué)名就叫“樟壽”。在12歲之前,因為祖父在北京,魯迅與祖父接觸極少,而且后來也不喜歡祖父。但是,無論接觸多少,也無論喜歡不喜歡,祖父作為一家之長,對兒孫的影響是巨大的。何況,翰林公是整個家族中讀書的兒孫們共同的偶像。周建人曾經(jīng)說過:

      魯迅幼年時代的一般“家庭教育”粗分起來,可以分為二大派,方法上:一派是主張放縱,一派主張嚴厲。目的上:一派主張養(yǎng)成拍馬和鉆營的手段,一派主張養(yǎng)成正直、強硬的性格。魯迅的家庭教育系統(tǒng)上是屬于嚴厲的一派的,但到魯迅時代,周家(魯迅家)已經(jīng)在衰落的過程中。魯迅的祖父和父親性情又本不嚴厲。只是魯迅的祖父以喜歡“罵人”出名,并非拍桌大罵,是喜歡指摘和批評別人。這很為人所忌,因此他常為當(dāng)時的人所不喜歡,入獄之后,心境更加不快活了。見人常常從昏太后、呆皇帝罵起,以至于其他的人們,一一指摘他們的缺點和短處。魯迅也不贊成他的祖父,實際上他的祖父對家里的人并不嚴厲。①

      然而,一方面是周家的男性家長本來就不死板,對孩子的要求相對寬松,另一方面,周家的文化并不只是由男性家長所承載的文化構(gòu)成,而是有它的另一面:周家的女性從魯迅的曾祖母、祖母到母親,包括保姆和女傭人,承載的卻是儒、釋、道、巫混合的民間文化。周家的幾代老太太都信佛,但又算不上佛教徒,對佛教的教義未必深知,這就使得這種信仰并不具有排它性,因而很容易與道家文化以及民間的種種禮儀、禁忌、妖精、鬼怪等結(jié)合在一起,共存并行而不悖。

      而且,周家的女性個個資質(zhì)甚高,個性很強,沒有一個平庸的。

      魯迅出生時,他的曾祖母(1814-1893)67歲,是這個四世同堂之家的老祖母。她活到魯迅13歲那一年,享年80歲。根據(jù)周作人的回憶:“曾祖號苓年公,大排行第九,曾祖母在本家里的通稱是‘九太太;她的母家姓戴,父親是個監(jiān)生,所以大概也是本城的富翁……曾祖母的相貌很是嚴正,看去有點可怕,……終日筆挺的坐一把紫檀的一字椅上邊,在她房門外的東首,我記得她總是這個姿勢,實在威嚴的很?!庇纱宋覀冎吏斞傅淖娓负透赣H為什么外表都那么威嚴了。

      曾祖母晚年很慈祥,孫子們摔倒了,或者在他面前裝二十四孝中的老萊子的樣子,故意跌倒了逗她開心,她就非常關(guān)心地說:“啊呀!阿寶,快起來,這地下臟呢?!钡?,她卻是一個有個性的人,而且在年輕時表現(xiàn)有點怪。

      比如,他對兒子周福清極為嚴厲。結(jié)婚不久的一個晚上,小兩口正在燈下聊天,她拿著一把長柄芭蕉扇上樓,告訴他們天已晚了,不看書就不要點燈耗油,說完就把油燈扇滅,下樓去了。早晨天剛亮她就起床,如果兒子和兒媳還不起床,他就會在樓下喊:“天亮了,還不起來!落在討飯船,就是討飯的命,學(xué)什么大戶人家的樣子!”①明明自己就是大戶人家,卻偏不允許兒孫學(xué)大戶人家的懶惰和驕奢。

      再比如,她的兒子中進士、點翰林之后,京報送到家中,她按規(guī)矩用頭上金簪拆開喜報,懸掛堂上。這時合族聚集,滿院子的人歡天喜地向她祝賀,她卻突然放聲大哭,說“拆家者!拆家者!”意思是這個家要敗了!后來的事實是被她不幸言中,這個家果然敗在這位翰林手里。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她是一個有福的人,不僅因為她的兒子點了翰林,給家族帶來榮耀,還因為“一人有福,托帶滿屋”,在她活著的時候,必然家庭興旺,滿院祥瑞之氣,而在她去世之后,這個家就敗了。她陪同魯迅走過了最初的12年,也是魯迅無憂無慮做闊少爺?shù)?2年。

      曾祖母下面是祖母,她與魯迅更親近。但這位祖母卻不是親祖母,而是繼祖母。親祖母姓孫,生下周鳳儀不久就去世了,距魯迅出生還有十幾年,自然與魯迅無緣。魯迅生活中的祖母是續(xù)弦,姓蔣,生于1842年,魯迅出生時39歲。

      名義上,她在周家很有地位,因為她是翰林夫人,但事實上卻是一個被遺棄者。因為丈夫不喜歡她,一再納妾帶在身邊,而把她晾在家里。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她曾落人太平軍之手,卻沒有殉節(jié),因而遭到嫌棄。后來魯迅在《我之節(jié)烈觀》等文章中所發(fā)的許多感慨,都帶著對祖母的同情淚。原因之二是她做了一件讓周福清受傷的事。周福清在金溪任知縣時,曾將母親和妻妾都帶在身邊,但不幸蔣夫人鬧出了“聽窗事件”,周福清在房內(nèi)大罵,卻不知道蔣夫人此時是扶了母親站在窗外。于是鬧得滿城風(fēng)雨,被上司抓了個“大不孝”的罪名,加上此前發(fā)生的對皇上的“大不敬”,使周福清被參革職。所以,周福清把她送回家,從此不再理她。

      寂寞,是那個時代那種家庭中女人的共同命運,而蔣氏的遭遇尤甚。兒子不是親生的,再好也似乎隔了一層;生過一個女兒,出嫁不久就去世了。這使她更加依戀和疼愛孫子。盡管孫子有專職的保姆帶著,但她還是喜歡陪在身邊。

      她所承載的文化是復(fù)雜的。她“篤信神佛”①,每當(dāng)菩薩生日之類的日子,要點起一對蠟燭,在香爐里燒上三柱香,跪在方凳上向天跪拜。她平時不誦經(jīng),也不上廟,但遇到什么事情,卻會忍不住說一聲“阿彌陀佛”。她的信仰,是徹底民間化了的。但正因為這樣,她很有文化,滿肚子來源不同的神話與傳說。

      在魯迅的記憶里,有許多祖母為他講的故事:從牛郎織女、月中嫦娥,到“美女蛇”、法海與白娘子……幾十年之后,魯迅在《狗·鼠·貓》中寫道:“那是一個我的幼時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祖母搖著芭蕉扇坐在桌旁,給我猜謎,講古事。忽然,桂樹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聲,一對閃閃的眼睛在暗中隨聲而下,使我吃驚,也將祖母講著的話打斷,另講貓的故事了——‘你知道么?貓是老虎的先生。她說?!『⒆釉趺磿滥兀埵抢匣⒌膸煾?。老虎本來是什么也不會的,就投到貓的門下來……”祖母的故事力量很大,許多愛恨就這樣植根于魯迅心中。因為祖母的故事,魯迅對貓從無好感;因為祖母的故事,魯迅同情白娘子而恨法海,多年后在大舅父家看帶插圖的《白蛇傳》,仍然一次次用指甲摳法海的眼,直到最后把它摳爛。

      事實證明,蔣夫人是一個能干的女人。周福清科考行賄案發(fā)之后,衙役到周家“捉拿犯官”,鬧得人心惶惶。這時候,蔣夫人讓家人備轎,自己穿戴整齊,在儀門上轎,到縣衙找知縣去了。

      似乎過了很長時間,祖母坐著轎回來了。

      潘庶祖母、母親、長媽媽、升叔和我都到了祖母的房里,只聽得祖母說她見了俞知縣了。

      “俞知縣怎么說?”我母親關(guān)切地問。

      “我對他說,周介孚是讀書人,是知書達禮的,他做的事,他一定自己會來了結(jié)的,決不會連累別人?,F(xiàn)在家里只剩下女人和孩子,全不知情。請差役以后不要再來了。”①

      從此之后,差役果然沒到家里來過。

      據(jù)周作人的《魯迅的故家》和觀魚的《三臺門的遺聞佚事》記述,蔣夫人還很幽默,善詼諧。大家在一起談笑,她靜靜地坐在一邊,會突然畫龍點睛地插上一句,讓人哄堂大笑?;仡^看她,卻泰然地坐著,自己并不笑,還問別人為什么發(fā)笑。在眾多的回憶中,后來的魯迅也是這樣,說話把別人逗得哄堂大笑,自己是不笑的。

      而且,她做事的風(fēng)格也是地道的周家做派:一次周建人從外面回來,族叔周伯文雙手插腰站在白板門的門檻上,周建人輕輕地從他腋下過去,他就掄起煙袋敲到了周建人的頭上,并且說:“見長輩為什么不叫?!闭撜f,長輩這樣教訓(xùn)晚輩,是讓人無話可說的,因為作為孩子的周建人的確沒禮貌。但周建人把這事告訴祖母,祖母卻二話不說,拿起煙袋就到神堂前坐了下來,正好周伯文從面前走過,她掄起煙袋就在他頭上狠敲了一下,而且說:“看見長輩為什么不叫!你會教訓(xùn)阿侄,我也會教訓(xùn)阿侄!”嚇得周伯文趕緊認錯。

      祖母下面是母親魯瑞(1858-1943)。據(jù)周建人回憶,魯瑞的爺爺魯世卿小時候很窮,父親早亡,與母親相依為命。但他酷愛讀書,而且寫得一手好字。有一天,他到城陛廟去求夢,夢到菩薩給他一個算盤一支筆。圓夢的人解釋說:這是皇帝叫你去管賬。于是,他就湊上盤纏進京去了,結(jié)果真的做了專管皇家木料倉庫的官。后來他在家鄉(xiāng)買了700畝田,在城里買了房子,并且拿出10畝田酬謝那個圓夢的人。在這個基礎(chǔ)上,魯瑞的父親有了讀書的條件,中了舉人,做過戶部主事。魯瑞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都是秀才。

      魯瑞嫁到周家,過門不久周鳳儀就中了秀才,所以魯瑞被周家人認定是“旺夫”的好媳婦。過了不久,她又生下了魯迅,然后是連續(xù)生下了周作人、周建人……所以成了周家的功臣。至于她本人情況,據(jù)周作人說,“她沒有正式讀過書,卻能識字看書”,早年只看彈詞和小說,后來也看報紙。她讀過很多小說。從魯迅的日記和書信中可以看到,魯迅到上海之后還給她寄過張恨水的小說。

      她不是那種循規(guī)蹈矩的傳統(tǒng)女人,更不膽小怕事,性格中有剛強和灑脫的一面。有一點周家人不愿多說,那就是魯瑞在公婆面前大概算不上恭順。因為后來她曾對她的兒媳婦們說:“你們每逢生氣時就不吃飯了,這怎么行呢?這時候正需要多吃飯才好呢,我從前和你們爺爺吵架,便要多吃兩碗,這樣才有氣力說話呀。”②看來,她是跟公公吵過架的。另一件事是清末天足運動剛剛興起,她就放了腳。這在周家引起議論紛紛,思想保守的堂弟“金魚”說:“某人放了大腳,要去嫁給外國鬼子了?!蹦菚r周鳳儀已經(jīng)去世,她是寡婦,卻不怕這樣的流言,冷冷地說:“可不是嗎?那倒真是很難說……”周作人晚年曾說:“這一件就很足以說明她的戰(zhàn)斗性?!雹?/p>

      除了親人之外,還有女傭阿長。她雖不是周家人,卻是魯迅的保姆,朝夕相伴,日夜相守,自然對魯迅影響很大。她教魯迅的一切,既有周家的種種規(guī)矩,又有紹興的民間文化。比如,大年初一睜開眼,第一句話要說“恭喜恭喜”,說過之后要吃福橘。她教給魯迅許多規(guī)矩:人死掉了,不能說死掉了,而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或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能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萬不可鉆過去……還有她的那些知識:長毛來的時候,要擄小孩子,要擄漂亮姑娘,當(dāng)魯迅由此斷定她很安全時,她說:“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墻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這些知識其實并非阿長的創(chuàng)造,而是中國民間長期以來的文化積累,就連大學(xué)士徐桐也相信。它很荒誕,卻體現(xiàn)著某種文化。

      阿長在周家的地位很特殊,雖是傭人,卻什么事都管,包括魯迅的婚事,她也干涉,一段可能很美好的婚姻,就是被她攔了下來,造成魯迅和那個女孩子終生的痛。而且,她什么話都敢說,周家上下也都能夠容忍。周鳳儀生病期間,有一天在朦朧中看到一個女人進了自己房間,走到床前,撩開帳子,往周鳳儀床頭的碗里倒了點兒什么。周鳳儀以為是妻子魯瑞,所以沒有在意。但她剛剛出去,魯瑞就進屋來了,去往碗里倒藕汁。周鳳儀有點奇怪:怎么剛剛倒過又來倒,妻子卻說未來過。這事讓人很困惑,阿長說:“看來,宜少爺?shù)牟∈遣粫玫牧?!”她認定宜少爺剛才看見的那個女人,是章介千家的小姐,是曾許配給周鳳儀的,卻突然病故而沒有成婚。阿長說他們兩個姻緣未了,現(xiàn)在章小姐來找他,就是要約他走。她的一席話,把魯瑞說得心神不寧。①

      說到這里,涉及一個內(nèi)容:周家的文化中不乏“迷信”因素。事實上,不僅是阿長,不僅是女人們,周家的男人也少有無神論者。像那個時代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周鳳儀也有種種講究和忌諱。比如,科場案發(fā)那一年,他報考時用的名字是“周用吉”。科場案發(fā)之后,他想到的是:“‘用吉這名字多不好,把‘周拆散了!奇怪!怎么會起這樣一個名字?”②他為此非常愧悔。他的父親周福清也一樣,從杭州監(jiān)獄中往家寫信,地址中的“覆盆橋”總是寫作“福盆橋”。家里人都明白,他忌諱這個“覆”字,害怕這個家族覆滅,把“覆”寫作“?!保菫閮簩O祈福。③

      生活中的種種細節(jié)也是如此,比如,魯迅、周作人、周建人,都是7歲開蒙,絕不會在6歲或8歲。開蒙那天,雖是大白天也要打著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里的蠟燭一定是“狀元紅”。

      這就是周家的文化,魯迅小時候,就在這種文化中成長。

      三、復(fù)合文化中的神秘色彩

      除人物之外,還可以通過一些事件來考察這種復(fù)合文化在周家的表現(xiàn)。

      魯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舊歷八月初三,據(jù)說是“灶司菩薩”的生日;而他出生時又是“蓑衣胞”,據(jù)說這樣的孩子很少,將來可能有出息,但卻難養(yǎng)活。

      所謂“蓑衣胞”,就是出生時披著撕破的胞衣,那胞衣就像蓑衣。一般孩子出生時是胞衣先破,嬰兒出來,剪斷臍帶,然后胞衣才從母體脫落。但是,嬰兒出生時有種種特殊情況,比如臍帶纏在嬰兒脖子上,出生時就像被捆綁著,而且很危險。在許多地方,包括我的故鄉(xiāng)青州,都把那樣出生的孩子稱作“帶鎖的”,“鎖”也許是“索”,因為那臍帶更像繩索。在山東河南一帶的習(xí)俗中,這樣的孩子在結(jié)婚成人時需要增加一個儀式:新人的脖子上預(yù)先用紅絲線掛一把鎖,這時由專人在香案前祝禱,然后用剪刀把鎖剪掉,從此就枷鎖解除,可以放心生活了。只是被臍帶纏住脖子,就這樣麻煩,像魯迅那樣把胞衣當(dāng)蓑衣披在身上,當(dāng)然問題更嚴重。周家的文化禁忌,使他們閉口不說這種孩子有危險,而是只說有出息,而有些鬼神專與有出息的孩子作對。解除的辦法當(dāng)然有,那就是讓鬼神找不到他,或者不屑于理他:比如,明明是男孩子,偏給他取個女孩兒名,甚至扎上耳朵眼。此外就是叫“豬”叫“狗”叫“狗剩”。進一步的辦法,就是到寺廟里記名,也就是讓他在名義上出家。周家為魯迅的安排,就是讓他出家做和尚。

      周家的長房長孫,當(dāng)然不能真出家,但一切都必須做得像真事:找一個寺廟,拜一個師父,把名字寫進和尚名單,這樣就算出家了。所以,魯迅成了小和尚“長庚”,有了一個和尚師父。魯迅逝世前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是《我的第一個師父》,其中寫道:“中國有許多妖魔鬼怪,專喜歡殺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賤,他們才放手,安心。和尚這一種人,從和尚的立場看來,會成佛——但也不一定,——固然高超得很,而從讀書人的立場一看,他們無家無室,不會做官,卻是下賤之流……我生在周氏是長男,‘物以希為貴,父親怕我有出息,因此養(yǎng)不大,不到一歲,便領(lǐng)到長慶寺里去,拜了一個和尚為師了。拜師是否要贄見禮,或者布施什么的呢,我完全不知道。只知道我卻由此得到一個法名叫作‘長庚……還有一件百家衣,就是‘衲衣,論理,是應(yīng)該用各種破布拼成的,但我的卻是橄欖形的各色小綢片所縫就,非喜慶大事不給穿;還有一條稱為“牛繩”的東西,上掛零星小件,如歷本,鏡子,銀篩之類,據(jù)說是可以避邪的?!雹?/p>

      除此之外,大家族禮節(jié)與規(guī)矩特別多。保姆阿長教的那些禁忌之外,還有許多禮節(jié):過年要敬天地,敬祖宗;過節(jié)要敬神靈、敬先人;如何擺供,用什么供品,一切都馬虎不得;人死了如何人斂,怎樣為死者穿壽衣,怎樣跪拜,怎樣磕頭,也自有章程;尤其是隔三差五的祭祖,一代又一代死去的先人,今天是致公祭,明天是佩公祭,后天又是什么祭,加上四時八節(jié)各種節(jié)日,不同的儀式體現(xiàn)著復(fù)雜的傳統(tǒng),呈現(xiàn)著古老的文化。這些文化,今日中國人已經(jīng)很陌生,甚至許多人對它一無所知,但魯迅和他的兄弟們卻是泡在其中長大的。對此,周作人筆下寫過一些:

      堂前平時只當(dāng)作通路走,其用處乃是在于祭祀的時候。頂重要的當(dāng)然是除夕與新年,懸掛祖像達十八天之多,其次是先人的忌日,中元及冬夏至,春秋分則在祠堂設(shè)祭。堂中原有八仙桌分置兩旁,至?xí)r放到中間來,須看好桌板的木紋,有“橫神直祖”的規(guī)定,依了人數(shù)安置坐位和碗筷酒飯,采用十碗,名十碗頭,有五葷五素至八葷二素不等。儀式是年長者上香,男女以次跪拜,焚化銀錠,男子再拜,先為四跪四拜,次則一跪四拜,俟紙錢焚訖乃奠酒,一揖滅燭,再一揖而禮成。中元冬夏至于祭祖后別祭地主,即是過去住過這屋的鬼魂,由小孩同傭人們行禮,多在廊下舉行……①一年中幾次上墳,也都有講究,下面是周作人記述的清明上墳:

      清明上墳,規(guī)模就大得多了,不但是婦女同去,還因為要舉行三獻禮,有些舊排場,所以于男女座船、火食船、廚司船之外,還有一只吹手船,多的時候一總可以有十只船以上……

      祀后土神祭品,肉一方,刀鹽一盤,腐一盤,大錠一副,燒紙一塊,上香,門宵燭一對,酒一壺,祝文。

      墓前供菜十大碗,八葷兩素,內(nèi)用特雞。三牲一副,鵝、魚、肉。水果本色,百子小首一盤,墳餅一盤,湯飯杯筷均六副。上香,門宵燭一對,橫溪紙一塊,大庫錠六百足,祝文。②

      今日中國人大多有不少所謂科學(xué)知識,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知識。怎么辦喜事,怎么辦喪事,怎么過年,怎么過節(jié),怎么上墳,怎么祭祖,祭器怎么擺,祭品怎么用,大多已經(jīng)不知道。什么是“三牲”和“小三牲”,什么是“五事”,也沒有多少人能夠清楚。尤其是城市人,如果用傳統(tǒng)的眼光看,真是連過年也不會。他們的所謂年節(jié),就像過三八節(jié)、五一節(jié)和那些官方節(jié)日一樣,只是放假休息吃東西,卻不知道過節(jié)的本意,更不知道節(jié)日的儀式。魯迅卻不同,從小就熟知那些禮儀,懂得所有的禁忌,他身上的那些教養(yǎng)和文化,是今日唯物的青年難以理解的。當(dāng)年增田涉寫魯迅,苦于對他的一些做法無法理解,當(dāng)下中國人與魯迅之間,文化差異已經(jīng)不亞于增田涉與魯迅。

      魯迅不僅參加那些儀式,而且率領(lǐng)弟弟們舉行自己的儀式。比如,大年夜隨全家舉行完敬天祭祖的儀式之后,魯迅還要祭書神。因為他是讀書人,書是重要的,當(dāng)然要祭書神。據(jù)1900年除夕周作人日記:“下午接神,夜拜像,又向諸尊長辭歲,及畢疲甚。飯后祭書神長恩,豫長兄作文祝之。”③

      用現(xiàn)在的話說,魯迅和他的家庭都頗為迷信。從道理上講,儒家信徒多像孔子一樣,“子不語怪力亂神”。然而,孔子是聰明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因而不否認鬼神的存在,只是不去討論罷了。周家的男性家長遵守孔子的教誨,不宣揚鬼神,心中卻有趕不走的鬼神,因而不禁止傭人和女人們信鬼神。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一些怪異現(xiàn)象,人們自然會做出種種“迷信”的解釋。

      這種情況從周作人出生時的傳說可以看出。

      據(jù)傳說,周作人出生時有點怪:一個老和尚長驅(qū)直人,一直走到少奶奶房前,然后轉(zhuǎn)眼不見了。接著,周作人就出生了。晚年的周作人曾經(jīng)糾正那些傳說,他的說法是:

      我的誕生是極平凡的,沒有什么事先的奇瑞,也沒見惡的朕兆。但是有一種傳說,后來便以訛傳訛,說是一個老和尚轉(zhuǎn)生的,自然這都是迷信罷了。事實是有一個我的堂房阿叔,和我是共高祖的,那一天出去夜游,到半夜里回來,走進內(nèi)堂的門時,仿佛看見一個白須老人站在那里,但轉(zhuǎn)瞬卻是不見了。這可能是他的眼花,所以有此錯覺,可是他卻信為實有,傳揚出去,而我恰于這后半夜出生;因為那時大家都相信有投胎轉(zhuǎn)世這一回事,也就聽信了他,后來并且以訛傳訛地說成是老和尚了。當(dāng)時,我對這種浪漫的傳說,頗有點喜

      歡……①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話是周作人在經(jīng)歷了種種“破除迷信”的運動之后寫的,他在表明自己并不迷信,并且試圖用唯物主義來克服那些傳說,所以說阿叔是“眼花”,是“錯覺”??墒?,在他們小時候,周家并不這樣認為,周作人自己也不這樣認為,而是“有點喜歡”。因為這至少證明他有來路,不是尋常之輩。所以,1921年1月30日他還夢中得詩:“偃息禪堂中,淋浴禪堂外,動止雖有殊,心閑故無礙?!辈汛嗽妼懗蓷l幅送人。再后來寫《五十自壽詩》,開頭仍是:“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架裟?!?/p>

      后來的周作人口口聲聲不迷信,說自己相信神滅論,但即使在晚年寫的回憶錄中,筆下也常常出現(xiàn)怪現(xiàn)象。比如,寫到他生天花,傳染了妹妹端姑,導(dǎo)致可愛的妹妹死亡,就寫下了這樣的話:“我的癥狀十分險惡,妹子的卻很順當(dāng),大家正很放心,把兩個孩子放在一間房里睡,有一天兩人都在睡覺,忽然聽見呀地叫了一聲。不知道是誰在叫,據(jù)推測這是天花鬼的叫聲,它從我這里出來,鉆到妹妹那里去了。大人驚起看時,妹子的痘便都已陷人,我卻顯是好轉(zhuǎn)了?!雹?/p>

      無論是老和尚的身影,還是天花鬼的叫聲,是否真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當(dāng)時周家人相信。這反映著周家的文化。

      魯迅,還有周作人,這些文學(xué)大師就在這種文化氛圍中長大。

      這種文化好不好呢?不能簡單回答,但我想到一個問題:對于兒童來說,是給他一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切都清清楚楚的世界好,還是讓他面對一個神秘的世界好?這同樣不能簡單回答,但我想,后者大概更易于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一切都有標(biāo)準(zhǔn)答案的世界,會使人徹底失掉思考能力。

      ①周遐壽:《魯迅的故家》,《魯迅回憶錄》中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901頁。

      ①周建人口述、周嘩整理:《魯迅故家的敗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0-11頁。

      ①《魯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85頁。

      ②《公同議單》,《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一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8頁。

      ③周建人口述、周嘩整理:《魯迅故家的敗落》,第5頁。

      ①周建人:《略講關(guān)于魯迅的事情》,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4年;此處引自《魯迅回憶錄》專著中冊,第737頁。

      ②周建人:《略講關(guān)于魯迅的事情》,《魯迅回憶錄》專著中冊,第746頁。

      ①周建人:《略講關(guān)于魯迅的事情》,《魯迅回憶錄》專著中冊,第737頁。

      ②《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271頁。

      ①周建人口述、周嘩整理:《魯迅故家的敗落》,第29頁。

      ①周作人:《知堂回想錄》,香港:三育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第125頁。

      ①周建人口述,周嘩整理:《魯迅故家的敗落》,第75頁。

      ②薛綏之主編:《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一輯,第101頁。

      ③周作人:《魯迅的故家》,《魯迅回憶錄》專著中冊,第1017頁。

      ①周建人口述、周嘩整理:《魯迅故家的敗落》,第87頁。

      ②周建人口述、周嘩整理:《魯迅故家的敗落》,第78頁。

      ③周建人口述、周嘩整理:《魯迅故家的敗落》,第79頁。

      ①《魯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596-597頁。

      ①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魯迅回憶錄》專著中冊,第929-930頁。

      ②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魯迅回憶錄》專著中冊,第989頁。

      ③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魯迅回憶錄》專著中冊,第996頁。

      ①周作人:《知堂回想錄》,第3頁。

      ②周作人:《知堂回想錄》,第5頁。

      猜你喜歡
      家境魯迅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范仲淹斷齏劃粥
      《山中少年今何在》
      誰遠誰近?
      孔乙己
      阿迅一族
      釋道安日背卷書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文化之間的搖擺
      西盟| 蕉岭县| 北流市| 夏河县| 平顺县| 兴义市| 时尚| 五台县| 罗源县| 崇礼县| 北流市| 舞阳县| 黄骅市| 泽普县| 莱州市| 惠水县| 翼城县| 安龙县| 兰西县| 崇左市| 元氏县| 济源市| 景泰县| 唐山市| 德钦县| 于都县| 祁阳县| 黔西县| 兴安盟| 阳江市| 阿坝县| 汉中市| 长丰县| 商丘市| 吉木萨尔县| 吉林市| 嵊泗县| 东阿县| 宜丰县| 泰来县|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