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竹的仰慕,與生俱來。
無論是在北京的紫竹院、紅螺寺,還是在全國大江南北任何有竹的地方,都會醉心地瀏覽其間,久久不忍離去。
是“未出土?xí)r便有節(jié),及凌云處尚虛心”的高風(fēng)亮節(jié)的魄力嗎?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文人雅士的癖好嗎?是“勁節(jié)生來瘦,高材老去剛”的品性的趨同嗎?或是“氣節(jié)乃從根底出,虛心總自幼時生”的身世的欽佩?
愛竹,其實愛的是它的那份凝碧。綠是生命的靈魂,群山曠野中的草木禾苗,騰飛的想象與年輕的心,何處少得了綠色!愛竹,更愛它的那份空靈。桃李不言,神韻猶存。那柔和的力,陽剛的美,耐寒的品質(zhì)和不溺惆悵的天性,常給人以激勵。愛竹,更愛它那份樸真。與它同在,便會多一份自然,少一些修飾;多一份清靜恬適,少一些世俗帶來的騷擾。你看吧,那份搖韌的芊華,那份悠揚的神韻,怎能不讓人寧靜飄逸,心生向往。想魏晉時的名士阮籍、嵇康、山濤、王戎、阮咸、劉伶、向秀“竹林七賢”,身世不同,地位有異,然而他們有一共性就是高蹈遁世,不貪權(quán),不求利,寄情竹林,撫琴作畫,枕石漱流,與周公夢語,與竹聲和唱,便在世上留下了“天上有祥云,竹林有七賢”的佳句。江南有些地方還把“竹林七賢”奉為神靈敬仰。這就是文人竹樣的氣節(jié)、竹樣的性格。面對他們,今天的人們是否能夠感到俯仰有愧?
仰望翠竹,不禁對其清純與高雅肅然起敬。想那時,泥土里無數(shù)個晝夜的沉睡,層層束縛下一顆顆靈魂百折不回,無聲的凝聚,一種內(nèi)力綿綿無盡。那是把天生的信念變成了堅硬的一股,深深地扎在地層深處,待一場春雨酣暢淋漓,便會聆聽到那生命的每一次律動。一夜之間破土而出,拔地而起,茫茫曠野瞬間成為一片蒼翠欲滴。冬天的童話遠(yuǎn)去了,在黎明的地平線上,耿直的手臂點燃了夢中的太陽。露珠打濕的葉的翅膀上掛滿幻想,將青春的奔放在春日的陽光下徐徐展放。南來的風(fēng),醉軟了季節(jié)的腳步,止不住內(nèi)心的一次次漲潮??释{(lán)天的熱淚化作凝重的雨,任熾熱的烈火將胸膛映得透明,瞳仁里依然飄起了不屈氣節(jié)的風(fēng)帆。
醉觀竹影,一望無際的翠綠盡情于眼底浸潤。竹葉間,剔透的露珠閃爍著、滾動著,由高至低、層層下滴。風(fēng)輕起,竹搖曳,恰似應(yīng)樂舒袖凌波仙子。風(fēng)過處,綠意蕩漾,陣陣風(fēng)聲竊竊私語。聲與色的靈動融合——畫中之畫、景中之景。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有節(jié)身方貴,無花品自高。虛心未減凌云志,俯首仍持傲雪姿。“天生抱節(jié)志向高,若谷虛懷凌云笑;寒暑往來難改色,縱有狂飆不屈撓?!毕扇税愕娘L(fēng)骨,長成了原野上一桿桿翠綠的旗幟。雖虛心,卻堅勁,柔中有剛,剛?cè)嵯酀?jì),骨氣旺盛;雖節(jié)短,卻志高,剛直挺拔,立刺蒼穹,高風(fēng)亮節(jié);雖嬌嫩,卻勝寒,寒不改色,綠葉猗猗,蓬勃灑脫;無論環(huán)境如何,始終如一,不畏風(fēng)雨,不懼大雪壓頂,一年四季經(jīng)受著風(fēng)霜雪雨的磨礪,咬定青山,萬擊不倒,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頑強向上。正所謂“竹有節(jié),有千節(jié),雖清瘦,卻挺拔,風(fēng)過不折,雨過不濁,千磨萬擊仍堅韌”。
我愛竹,愛其正直,愛其虛心,愛其無華。竹不爭春斗妍,不招蜂引蝶,沒有誘人的芳香,卻以它不圖華麗、不求虛名的自然天性為世人所傾倒。它雖無牡丹的富麗,月季的濃香,桃李的嬌艷,松柏的偉岸,但它青翠欲滴,四季常青,挺拔秀麗枝干交錯,葉瀟灑多姿、交疊參差,形千奇百態(tài)、變化萬千姿態(tài)清逸,格高韻勝。山有竹則山清,水傍竹則水秀,宅有竹則脫俗。古人常以“日出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風(fēng)吹有清聲雨來有清韻”來贊美竹子的聲、影、意、形“四趣”。古今庭園幾乎無園不竹。居而有竹,則幽簧拂窗,觀色之美、形之趣聞韻之勝,悟意之妙,給人以清雅之感。
我愛竹,竹是一首永遠(yuǎn)寫不完的詩,竹是一曲永遠(yuǎn)唱不盡的歌。竹給予我們美感,竹給予我們啟迪,竹詮釋我們頑強竹賦予我們抗?fàn)?,竹昭示我們奉獻(xiàn),竹激發(fā)我們深思——一把青筋,幾根瘦骨,誰擔(dān)當(dāng)?shù)闷疬@么多的貪婪和欲念!霜欺雪壓雷轟電擊,人間又有幾根錚錚鐵骨不折殺于權(quán)勢淫威,幾許高風(fēng)亮節(jié)不淹沒于平庸流俗?屈屈伸伸,雪壓千屋猶奮直;瀟瀟灑灑,風(fēng)來四面又何妨。
仰慕竹子,敬慕竹子,而且仰慕和敬慕得如此心服口服且看下聯(lián):
作笙簫笳笛,箜篌箴篥,籍笈符籌,簡策筆箋,躋身文苑聲名遠(yuǎn);
制簍簣籮篩,箔笠笱筌,箱籃筐籠,簀簞筲箸,造福人類貢獻(xiàn)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