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充分運用電化教學的價值效用,并且根據(jù)實際情況以人教版的相關思想品德課文為例提出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充分運用電化教學的策略,旨在為相關教學人員可以積極運用電化教學手段,穩(wěn)步提升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進而給予小學生更多真善美的熏陶。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課;電化教學;人教版;
引言
隨著社會發(fā)展,我國教育領域對于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愈加重視。在此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人員更應積極運用電化教學手段,促使小學思想品德課實現(xiàn)更大的教育意義。
一.激發(fā)興趣,如臨其境,以“真”營造氛圍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充分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可以有效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課堂學習中凝神專注,全身心地投入到思索、問答、討論、闡述等環(huán)節(jié),盡情地展示自我、昂揚斗志,從而獲得鮮活的喜悅感和生命力。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學活動中,教師常以先知先覺的居高之姿,對小學生進行說教灌輸,這種教學方式猶似可以傳授更多的思想品德知識,但是長此以往,極易引起小學生的厭學心理,使其對思想品德課逐漸失去興趣和熱情。這是因為,小學生天真爛漫、活潑自由、酷愛嬉戲,呈現(xiàn)出較強的好奇心和表現(xiàn)欲,對其展開教學時如若過于嚴肅、約束、刻板,就會如同揠苗助長,嚴重摧毀小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而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初衷本身在于明文學理,相關教師應該盡快認識到轉變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方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進而積極運用電化教學手段。
例如,針對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走進大自然〉——《春天來了》、《我們和太陽做游戲》、《風兒吹呀吹》、《小苗快快長》這些文章,在其教學過程中就可運用電化教學手段,以此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如臨其境般的視聽感受,對大自然充滿歡喜和向往,進而愿意在教師的帶領下去挖掘大自然的奧妙、去體察大自然的神奇。具體而言,電化教學手段可以讓天籟般的自然之音流轉于課堂,可以讓畫卷般的自然之景穿梭于課堂,可以通過一首首音樂、一張張圖片、一段段視頻,讓學生耳聞目睹什么是二月春風似剪刀?什么是草色遙看近卻無?什么是竹外桃花三兩枝?這種極具真實感的教學氛圍,可將小學生從云里霧里的“聽天書”中解脫出來,使其在寓教于樂中積累知識、明確所學內容的真諦。
二.喚醒情感,領會責任,以“善”指導思想
當代的小學生可謂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這般美好的時代,雖然可使教師、家長在小學生的成長之路上給予其更多的關懷和支持,但是過多幫助、過分嬌慣亦會削弱小學生的個體責任感和成就感,使其在學習生活中頻繁出現(xiàn)任性、自私、過度依賴的行為。這種現(xiàn)狀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甚至部分極具天賦的小學生還會因為缺乏自我追尋、探究從而漸如仲永,泯然眾人。所以,在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活動中相關教師應該積極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幫助小學生喚醒情感,領會責任,使其清楚找到在家、在校、在社區(qū)的定位和擔當。只有如此,小學生在其日常學習生活的過程中才能基于積極參與、有效互動,更多地學會推己及人,進而在慣常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更多友善、更多寬容。具體而言,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可以由點及面、由個體到群體,給予小學生豐富的認知角度。
例如,針對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生活的舞臺〉——《人人都有自己的家》、《我愛我的家》、《我們的學?!贰ⅰ段疑畹纳鐓^(qū)》這些文章,在其教學過程中就可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帶領小學生觀看諸如《家有兒女》一類的經(jīng)典影視視頻,以此促使小學生通過對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這些人物所扮演的角色的觀察,積極展開思考、討論,并在教師的陪伴、引導下逐步回歸自身,明確自身在集體中的角色和責任。《家有兒女》是一部非常經(jīng)典的以家庭、成長為題材的喜劇作品,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將其呈現(xiàn)在課堂之中,可使小學生在歡聲笑語中自然而然的生發(fā)出對家、對學校、對社區(qū)的珍愛之情,進而更加愿意從小事做起維護集體的和諧。
三.開拓視野,感悟傳承,以“美”涵養(yǎng)品德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可使小學思想品德課更富張力。思想品德的教育不僅在于文化知識的傳授,更在于民族淵源和古老智慧的傳承。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只是局限于文字的描述和想象,很難幫助小學生開拓視野,感悟悠久歷史中積淀的歲月文明。簡而言之,單調的口述型教學辦法,不僅枯燥無味,難使小學生緊跟教師的節(jié)奏去理解和記憶,亦會致使小學生得過且過,把學習思想品德當做被動任務。這種學習狀態(tài)不僅會使教學雙方感到疲憊,亦難產(chǎn)生理想的教學效果。但是,有效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就可促使小學生在其學習的過程中更具參與感,進而可在教師的帶領下自覺傾聽、理解、記憶,甚至還會基于充實有趣的課堂學習主動展開課后拓展,以課本上的文章為楔子,展開更加深入地學習和了解。
例如,針對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偉大的先人》、《我國的國寶》、《我們的國粹》這些文章,在其教學過程中就可運用電化教學手段,鼓勵學生基于課文內容的學習和誦讀,為相關國寶的介紹進行配音,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使小學生有效了解國寶知識,亦能基于自主配音,更具民族自豪之情。另外,教師還可運用電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播放先賢事跡的紀錄片,如,《中國古代文化先賢》。此外,在《我們的國粹》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通過音頻、視頻呈現(xiàn)國畫、京劇、中醫(yī),以及漢服、圍棋、刺繡、書法、武術、剪紙等,以此開拓視野,促使小學生在美的熏陶下更具愛國情懷以及強烈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充分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可使小學思想品德課更具趣味性、真實性、拓展性,有效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發(fā)散思維,明確認知,逐漸擁有優(yōu)良而又深厚的思想品德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胡勇,馮濤. 實施小學電化教學有效策略探析[J]. 科幻畫報, 2020, No.300(10):145-145.
[2]劉麗敏. 小學思想品德教科書中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歷史演變[J].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 41(6):5.
作者簡介:李曉紅(1975.9-),性別:女,民族:壯,籍貫: 廣西梧州市蒙山縣新圩鎮(zhèn),學歷: 本科,職稱:一級,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