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閩南地區(qū)宗教信仰濃厚,在神佛塑像藝術領域有著極為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其種類涵蓋了木、石、瓷等,在題材表現(xiàn)方面更是豐富多彩,除常見的佛祖、菩薩外,還有各路神仙、大帝、尊王、元帥、始祖、夫人等。故而筆者將在本文中與讀者對木雕佛像的雕刻要領展開交流和探討。
關鍵詞:閩南;木雕;人物;雕刻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節(jié)點城市之一,在宋元時期享有“東方第一大港”的美譽。其不僅是中西方經(jīng)濟貿易的中轉站,也是文化交流和文明的重要樞紐。1000多年來,閩南木雕佛像文化在這片沃土上不斷發(fā)展,形成了今日百花齊放的盛況。筆者將以閩南木雕中的佛像創(chuàng)作為例,對此展開探討與分析。
一、泉州宗教文化的濃厚
閩南木雕佛像歷史悠久,據(jù)《泉州府志》及《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等的記載,唐代是泉州木雕的興起時期,同時也是中國佛教的高速發(fā)展時期,閩南木雕便依托于宗教文化發(fā)展壯大。根據(jù)史料記載,武則天登基以后,設立年號為開元,大力推動佛教的普及,提倡開窟造像。而泉州素有“泉南佛國”之稱,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影響,為佛教的傳播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小寺廟百余座,甚至有著“大開元萬壽禪寺”的贊譽,寺廟香火鼎盛,往來香客絡繹不絕,更是進一步推動了本地宗教的繁榮,孕育出璀璨豐富的宗教文化。文化的興盛也為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思路,為后世遺留了不少文物珍品。閩南木雕佛像便是在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之下步入了發(fā)展的快車道。
每個時代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都有著不同的審美需求,隨著禪宗文化“平常心是道”思潮的興起,佛教神秘高遠的氣息逐漸淡化,且其受眾多是普通勞苦百姓。從宗教造像來說,救苦救難的菩薩、趣味形象的羅漢等更加貼近現(xiàn)實生活,更符合普通百姓對于美好幸福愿景的追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佛教文化向世俗化、本土化發(fā)展。
總的來說,閩南木雕佛像藝術的發(fā)展和其他藝術宗教形成是基本一致的,先是因為人類的某種生活或是精神上的需求而產生,后隨著思想、文化、科技的不斷進步而升級發(fā)展成為一門藝術,再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手藝人的傳承和發(fā)展,逐漸地形成具有濃郁地域風格的佛像藝術,它們各具特色,卻無一例外的,滿足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美的訴求和精神寄托。
二、木雕佛像人物開臉要領
佛教人物的臉部刻畫是諸多雕刻環(huán)節(jié)中最關鍵的一步,直接關聯(lián)到作品的價值和美感。開臉是雕刻界的一個行話,所謂的開臉,其實就是對所要表現(xiàn)的對象五官、神情等臉部進行刻畫的過程,通過面部情態(tài)便可判斷出該人物的性格特征,乃至其身份背景等。木雕佛像雕刻,最難的莫過于開臉,臉部神情的好壞甚至決定了作品的成功與否,關于開臉準則各個地區(qū)不同,不同的雕刻師傅也有著一套屬于自己的技巧,掌握了基本的雕刻口訣,還需要長年累月的實踐積累才能完成開臉這一高難度的創(chuàng)作,若是沒有足夠的功力,則無法雕刻出神形兼?zhèn)涞姆鹣瘛?/p>
經(jīng)過多年的雕刻實踐,筆者總結出一套關于閩南木雕造像的開臉要領,首先造像分為男相和女相,還有文官和武將之分,不同的造像,其神態(tài)是不一樣的。例如文官臉型比較斯文一點,眼睛一般不能刻畫得太大,法令紋盡量不要雕刻得太深,鼻梁比較直挺,透露出一種溫文儒雅的氣質;而武將的話,臉相對要大一點,眼睛刻畫要大要圓,眉毛往上翹,法令紋刻深一點,這樣才會顯得有威力。此外在姿態(tài)上,不同的人物屬性也有著不一樣的姿態(tài),文官的坐姿一般相對端正,也有為表現(xiàn)其瀟灑意氣的不羈姿態(tài);而武將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從其姿勢上便可看出其動作間的威武利索,手腳姿態(tài)盡管舒展,但能夠看出潛藏于肌肉間的力量感,這才能體現(xiàn)武將的魅力。
在具體的臉部雕刻時,尤其要注意眼睛的對稱,不能一高一低、一大一小,兩眼間要連成一條橫線。再以鼻子為豎線,設立二維坐標系,定位嘴唇位置,這是最為符合人體面部輪廓比例的。在面部布局之后,開始對人物表情進行刻畫,這是開臉步驟中最體現(xiàn)雕刻師功力的一環(huán),要針對佛像種類來進行面部雕刻,不同佛像種類要施以不同的刀法,例如土地公和觀音的臉部差別就很大。雕刻觀音時要表現(xiàn)出她莊嚴和禪定的狀態(tài),眼睛要慈眉善目,不能完全睜開,也不能完全閉上,專業(yè)術語叫做“垂簾”,眼睛半閉半開,唇似笑非笑,才能體現(xiàn)出觀音菩薩的慈悲大自在。還要刻畫出觀音菩薩寧靜慈祥的神態(tài),下頜微含,頸椎挺直,肩頭下沉,臉頰豐腴,眉目清秀,鼻直口小,頭略俯,這樣才能既端莊又娟秀,在技法上可通過浮雕與線雕相輔相成的方式實現(xiàn)。
閩南木雕觀音的神態(tài)刻畫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明代瓷圣”何朝宗及其“何派”觀音,“何派”觀音充分吸收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造像的特點,繼承了唐代造像的豐腴美感,以及宋代佛像溫潤典雅之感,高挽發(fā)髻、發(fā)如細絲、面若滿月、目光微垂、慈祥端莊,神情嫻雅寧靜、安詳自若,似低垂凝思,又似在俯瞰心系蕓蕓眾生,很好地呈現(xiàn)了觀音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庇護眾生的氣質。
四大天王,即手持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手持寶劍的南方增長天王、手托寶塔的西方廣目天王、手持寶幢的北方多聞天王??坍嬎拇筇焱醯拿娌?,主要體現(xiàn)出其威猛的感覺,一般會刻畫出他們較寬的面部輪廓和怒目圓睜的樣子。而刻畫彌勒佛時,要注意刻畫其臉部的肉感,圓乎乎很飽滿,他的眼睛更細小,一般彌勒都是開懷大笑,因此眼睛都變成了瞇瞇眼,耳輪寬大甚至可垂肩。彌勒頭圓、臉圓、肚圓,其常見的,為身著袈裟、袒胸露乳、笑口常開的形象,廣受民眾的歡迎。而羅漢的體形與彌勒可以說相差甚遠,羅漢體形一般很削瘦,因此臉部肌肉也多見凹陷,嶙峋的瘦骨,雖然是形銷骨立,但還是要刻畫出他的健朗精神。
在雕刻時候可參考前人總結的諸多經(jīng)驗心得,如成年人臉型通常以“三庭五眼”為標準,一般情況下男性輪廓硬朗、五官深邃、顴骨突出,而女性面部則相對柔美,臉型一般是圓形或橢圓形,能體現(xiàn)出人物的豐腴感,自然典雅,且極有親和力;而幼童的面部更加圓潤,五官相對集中,額頭大、鼻梁低等。此外喜怒哀樂不同情態(tài)下的面部表情也各不相同,喜臉嘴角上翹、眉眼張開,怒臉眉頭緊鎖、抿嘴下垂,哀臉面部松弛、線條拉長,樂臉開口大笑、無憂無愁……
一般情況下,在開始正式雕刻之前,選材也很重要,不同佛像對木材的要求不一樣。首先是對所選的木材進行細致觀察,若是佛像的體積大,在選材上要注意選擇質地比較堅硬、粗壯的木材,然后結合材料的體積大小和形狀進行構圖布局。先在大腦簡單構思一個大概的形象,做到胸有成竹。然后要對整個佛身進行整體布局,不同的佛頭身比例不同,有1:6的,也有1:7的,根據(jù)需求選擇比例。佛像有些是站立的,有些是端坐的,還有些是躺臥的,不同姿勢的佛的比例也不同,根據(jù)構圖,先雕刻出人物的頭部、身體、四肢,打造出整體大致的輪廓形態(tài),然后再由整體到細節(jié),如人物的服飾和漆線雕以及色彩的彩繪,塑造出形態(tài)生動、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以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至關重要,但因臉部是傳神之筆,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人物衣紋的刻畫
木雕佛像除了開臉要好,其衣服紋理造型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看起來要有美感,這就要求雕刻師對線條的拿捏十分純熟。閩南木雕佛像顯著的特征就是線條清晰、輪廓鮮明。人物衣飾的處理,使用行云流水的線條表現(xiàn),與國畫中“大寫意”的手法不謀而合。
衣紋是雕刻的主要表現(xiàn)對象之一。佛像在雕刻中實際上露出身體的地方并不多,因此,我們要通過刻畫衣紋來表現(xiàn)佛像的內在形體和結構,并不是為了刻畫衣紋而刻畫。在刻畫衣紋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衣紋褶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上下衣紋之間有前后關系、有穿插關系,雕刻之前要弄清楚衣紋的來龍去脈。
雕刻衣紋,要雕琢佛像的內在結構,也就是說,要通過刻畫衣服的紋理線條處理好人體的解剖關系。在具體的雕刻過程中,線條造型是不可避免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即便是開臉也是通過對線條的塑造來完成。在佛像的關節(jié)轉折處,線條比較多,要處理好這些線條之間的關系,如手肘、腰部、肩部與手臂相聯(lián)接的地方。其次是表現(xiàn)佛像身體的轉折時,線條的刻畫也很重要,身體是一個圓柱體,一般在用線條時,腹部的線條比較少,而身體側面的線條則比較多。
在佛像的雕刻過程中,要注意長線條和短線條的結合,這是藝術表現(xiàn)的需要,也是結合生活實際的需要。一般在刻畫佛像外輪廓和身體的主要結構時用較長的線,在刻畫次要結構和輔助線條時用短線條,通過長短線條的結合,人物畫面才有對比,更加豐富。
四、汲取姊妹藝術養(yǎng)分
閩南木雕佛教藝術具有極為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獨立于雕塑之林中,但在技法上,除傳統(tǒng)木雕技藝外,還吸收了多種雕刻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
筆者1983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石獅市邱氏木雕世家,自幼跟隨父親邱水金學習木雕、泥塑技藝。2000年高中畢業(yè)后接手家族木雕事業(yè),現(xiàn)為邱氏家族木雕技藝第五代傳人、金雍雕藝館藝術總監(jiān)、金雍佛具行創(chuàng)始人,經(jīng)過十多年的技藝錘煉,如今筆者對閩南傳統(tǒng)佛造像的創(chuàng)作早已熟稔于心,很多時候拿起雕刻刀便可信手拈來,無需再畫草稿,就能輕松地完成鋸木、打坯、修光、開面、打磨、漆線、安金、上色等十幾道工序。在雕刻過程中也曾遇到瓶頸,但越是這個時候,越深刻體會到木雕佛造像要博采眾長,汲取其他姊妹藝術的精華。平時筆者除了雕刻佛像,還雕刻現(xiàn)代人物以及木根雕。傳統(tǒng)佛像雕刻與現(xiàn)代人物雕刻不同,閩南人信奉的各路神仙、大帝、尊王、元帥、始祖、夫人等都有一定的范式,雕刻的時候需認真嚴謹,現(xiàn)代人物題材則可天馬行空,甚至可通過夸張的手法刻畫嘴巴和眼睛等部位,但神佛題材的創(chuàng)作則不能使用太夸張的方式。因為人們面對佛像的時候會心生敬畏,感受到佛像的慈悲或智慧。佛像不同的手勢、不同的裝飾,以及身后的不同光焰,都隱藏著不同的意義,一般也不能隨意亂改動。
閩南的木雕佛造像是隨著佛教興起和閩南民間信仰有機結合發(fā)展起來的,從古至今,木雕佛造像不但是人們的精神寄托,也是精美的藝術品,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傳世至今的閩南木雕佛像,大多集中在海內外的各大博物館和私人藏家中,還有部分供奉在閩南的一些古寺廟里,這些都是筆者學習的創(chuàng)意來源。譬如泉州市清源山的三世佛,分別為釋迦像(現(xiàn)在佛)、藥師佛(過去佛)、彌陀佛(未來佛),其造型均以佛發(fā)螺髻、上置寶嚴的式樣為主,可大致判斷出為早期的佛像造型,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jīng)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在造型上各不相同,或觸地印之魔相、或是施定印之禪定相……無不讓觀者稱奇。此外,上海博物館的唐代迦葉菩薩頭像也極具參考價值及借鑒價值。
當然,筆者在此所提的“借鑒”并非完全照搬照抄。閩南地區(qū)的木雕佛像借鑒了國內其他地方的佛造像創(chuàng)作,同時積極融入當代特色,特別是對于佛像本體的上色。閩南人禮敬佛,以最尊貴的金色表達對佛陀的信奉,因此在塑造好基本造型后還會施加漆線雕和彩繪。
除了借鑒古今木雕佛像之外,也可學習借鑒陶瓷、牙雕、玉雕等門類的精華,以塑造出更加符合人們審美的佛像作品。筆者在傳承傳統(tǒng)雕刻技藝的同時,適時引進新的生產工具進行雕刻,在技法上不斷嘗試與創(chuàng)新,努力為這一行業(yè)的發(fā)展貢獻更多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彭佳.以泉州開元寺佛像手印為題材的舞蹈創(chuàng)作研究[D].泉州師范學院,2019.
[2]林更最.淺談木雕佛像人物“開臉”要義[J]. 天工,2017(04):152-153.
[3]陳開泉. 論黃花梨木雕人物雕刻開臉技巧[J]. 天工,2017(02):60-61.
作者簡介:
邱華擁,中共黨員,高級工藝美術師。出生于福建省石獅市邱氏木雕世家,自幼跟隨父親邱水金學習木雕、泥塑技藝,2000年接手家族木雕事業(yè),現(xiàn)為邱氏家族木雕技藝第5代傳人、金雍雕藝館藝術總監(jiān)、金雍佛具行創(chuàng)始人、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理事。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級工藝美術展會并榮獲工藝美術大賽金獎、銅獎、優(yōu)秀獎。先后被授予優(yōu)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木雕世家、中國木雕藝術大師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