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禁酒的原因五花八門。如在三國時期,有人因私藏釀酒器具而被治罪。一次,簡雍故意指著一對男女對劉備說:“他們打算行淫亂之事,因為他們有行淫的設備,與家有釀酒器具一樣?!眲渎牶箢D悟,于是撤銷了法令。
我國酒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因而在歷史上,有關酒禁的法律也出現得很早。對此,清末法學家沈家本在《歷代刑法考·酒禁考》(以下簡稱《酒禁考》)中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
最早的禁酒令
據《酒禁考》考證,中國最早的禁酒令是《周書·酒誥》(以下簡稱《酒誥》),其發(fā)布于西周統(tǒng)治者周公旦推翻商朝統(tǒng)治之后。
周公旦封小弟康叔為衛(wèi)君,令其駐守殷商故地,管理那里的遺民。他告誡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滅亡,是由于紂王酗于酒,淫于婦,以至于朝綱混亂,造成諸侯舉義,推翻了商朝?!币虼耍麨榭凳逯贫恕毒普a》,作為管理遺民的法律。
在《酒禁考》中,沈家本引用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的自述:“我祖底遂陳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亂敗厥德于下?!币源藖碜C明“紂之失德,悉由于酒”。所以,周公旦制定《酒誥》以杜絕酗酒敗德。其中提到,不要經常飲酒,只有祭祀時才能飲酒。對于那些聚眾飲酒的人,要抓起來殺掉。
實際上,統(tǒng)治者對酒并非一概禁之。沈家本以漢文帝推行“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音同“葡”,意為聚飲)五日”為例,說明統(tǒng)治者有時在重大慶典時會主動賜酒給百姓。
禁酒的原因五花八門
除了防止酗酒亂政外,古代禁酒的原因五花八門。據《漢書·景帝紀》記載,公元前147年,漢景帝因夏季遭遇大旱而禁止釀酒和賣酒。后來連獲豐收,大酺五日以示慶祝。之后解了酒禁,民眾又可以釀酒和賣酒了。
沈家本指出,“因旱而禁,旱解即弛”是一種行政行為,而非正式頒布的法令??梢姡糯平膊⒎浅B(tài)。
另據《漢書·武帝紀》記載:“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天漢為漢武帝年號),初榷酒酤?!碑敃r,官府控制酒的生產和銷售,獨占酒利,不許私人釀造售賣,這便是國家實行酒類專賣、壟斷酒業(yè)產銷的開始。因遭人反對,漢武帝死后,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始元為漢昭帝的年號)改為對酒業(yè)征稅。
沈家本還引用了《漢書·食貨志》的記載:公元前81年,漢昭帝從全國各地召集賢良之士到長安,共同討論鹽、鐵、酒專賣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在會上,大家一致要求取消鹽、鐵、酒專賣,認為不能與民爭利。御使大夫桑弘羊認為,鹽、鐵、酒的稅收關系到國家千秋大業(yè),因此不可廢除??紤]民眾的要求,桑弘羊與丞相田千秋共同上奏停止酒類由政府專賣,而鹽、鐵由政府繼續(xù)專賣。然而,漢安二年(公元144年,漢安是東漢漢順帝的第四個年號),由于國家財政困難,漢順帝又恢復了酒類由政府專賣的做法。
引發(fā)了一場“酒黨”之獄
據悉,東漢酒禁相當嚴厲,因此還引發(fā)了一場“酒黨”之獄。沈家本引用《后漢書·桓榮丁鴻列傳》講了一個故事:漢桓帝時,一個名叫曹節(jié)的宦官(可世襲)長期把持朝政。曹節(jié)的女婿馮方經常召集人一起聚會。尚書郎桓彬心志高尚,與左丞劉歆、右丞杜希志趣相投、關系密切,不肯去參與馮方的聚會。
馮方十分妒恨桓彬等人,于是上奏污蔑他們是在一起群飲亂政的“酒黨”。之后,曹節(jié)以皇帝的名義,把這封奏章批給尚書令劉猛。為人正直的劉猛很敬佩桓彬等人的為人,就把奏章壓下,不予處理。
曹節(jié)大怒,彈劾劉猛與桓彬等人結黨營私,將他們打入監(jiān)獄。劉猛官高位重,正氣凜然、不畏權勢,令曹節(jié)頗為棘手,只將其關了十幾天就放了。然而,桓彬卻最終死在獄中。
沈家本評論:“‘酒黨之目,為曹節(jié)誣奏,然可以見東漢之世,酒禁猶嚴也。”也就是說,到東漢時期,“酒稅”與“酒禁”是并行的,且都很嚴厲。
酒禁之律,因時而用。《三國志·蜀書·簡雍傳》記錄了“時天旱,禁酒釀者”的法令。據記載,當時,有刑吏在一戶人家中搜得了釀酒的器具,負責審案的官員準備把釀具的主人與釀酒的人處以同罪。簡雍(昭德將軍)聽說后,認為此事不妥。
在陪同劉備游覽時,簡雍見一對男女同行,就指著他們對劉備說:“這兩個人打算行淫亂違法之事,為什么不把他們抓起來?”
劉備說:“卿何以知之?”簡雍回答:“這兩人各有男女之身,有行淫的設備,和家有釀具的人是一樣的?!?/p>
劉備聽了大笑,也意識到不妥之處,于是下令不再對家有釀具的人治罪。
到了北魏時期,依然常興酒禁。據《魏書·刑罰志》記載:“太安四年(公元458年,太安是魏文成帝的第三個年號),始設酒禁。是時年谷屢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訟,或議主政。帝惡其若此,故一切禁之,釀、沽、飲皆斬之?!比欢?,到北魏獻文帝即位后,又重開酒禁。
據悉,由于之后歷代很少再設酒禁,《酒禁考》所涉的歷史資料也由此而止。
(《法治周末》等)D0F23CC6-C940-415F-BDD7-509E68B5E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