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存 楊帆 林皎皎
摘要:東園是明朝貴族徐天賜于1508年所營之園,明末荒廢,現(xiàn)為白鷺洲公園。之前針對南京東園的形象復原在研究的史料上存在缺失,復原結(jié)果的可靠性有待提高。為補充此前研究的缺漏,文章通過綜合分析不同時期的園記與古畫,繪制出東園全盛時期的復原平面圖,進而嘗試探索出更具參考價值的東園布局圖像。
[作者簡介]王逸存(1997—),男,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shè)計;楊帆(1996—),男,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shè)計。
[通信作者]林皎皎(197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園林建筑、小品設(shè)計。
2010年以來,南京開始修繕與重建歷史中的城市名園。明代著名園林活動家王世貞在列數(shù)南京園林時將東園排在第一位,并在園記中不惜稱贊其風光壯麗雄豪。但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東園在經(jīng)歷朝代更迭后迅速荒廢,直至民國才在其園址之上建設(shè)了白鷺洲公園。故本文將《游金陵諸園記》中排名第一的東園設(shè)定為復原研究的對象,借助東園已有研究的成果,復原富鄭公園鼎盛時期的園林布局,期望得到更貼近史實的東園圖像。
1 史料考略
1.1 相關(guān)文獻資料
東園有“壯麗為諸園甲”“最大而雄爽者”[1]的贊譽,自然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guān)注。相關(guān)的基礎(chǔ)資料可以分文字類和圖像類(表1)。
探討東園具體形象的研究,最早見于是顧凱的《明代江南園林研究》[5],顧凱先生繪制了簡略的東園平面(圖1)。張青萍的《南京東園復原研究》[6]是首次對南京東園的專題性研究,以《游金陵諸園記》與《東園圖》為復原基礎(chǔ),區(qū)分了東園的小池區(qū)與大池區(qū),并繪制有東園的復原平面(圖2)。
1.2 歷史復原成果考辨
顧凱繪制的東園平面只參考了文征明的《東園圖》(圖3),依據(jù)較為單一。張青萍的研究綜合分析了園記與《東園圖》,區(qū)分了東園的小池區(qū)與大池區(qū),并發(fā)現(xiàn)《東園圖》只描繪了小池區(qū)的景色。故其對東園全園進行平面復原時,小池區(qū)的景致較為細致,而大池區(qū)的平面復原較為粗略。
此前研究依據(jù)的關(guān)鍵史料分別是1590年寫成的《游金陵諸園記》與1530年繪制的《東園圖》。從空間角度來看,雖然園記以游線為線索記錄了全園空間[6],但只有小池區(qū)有圖像參考,而大池區(qū)缺乏圖像史料。從時間上看,由于《東園圖》與園記之間相差60多年,之前的研究對史料之間的時間差異辨析較少。綜上,此前東園平面復原存在參考資料上的缺失,也缺乏時間層面的辨析。
2 研究方法和突破點
2.1 方法
以園記、園畫等資料為依據(jù),可對園林布局進行大致的復原:首先通過從古地圖、文獻以及現(xiàn)狀信息,定位園址和范圍;再按照景觀元素將東園劃分為3個空間,對比園記與園畫,將其中記載的景觀與方位信息落實在平面上,分別繪制東園3個空間的復原想象平面圖;最后合理推測東園各類造園要素的尺度,繪制出全盛時期東園的復原想象平面圖。
2.2 突破點
圖畫參考上的突破。1600年左右,畫家吳彬為南京繪制了一套《歲華紀勝圖》。胡恒的文章證明其中的《結(jié)夏》所描繪的正是東園大池區(qū)一鑒堂區(qū)域的景觀[7](圖4)。自此,東園大池區(qū)復原也有了可供參考的圖畫史料。雖然《東園圖》與《結(jié)夏》之間相差了約70年,但這兩幅畫皆在東園荒廢之前所作,可靠性較高。況且《結(jié)夏》與《游金陵諸園記》創(chuàng)作時期相近,描繪的都是全盛時期的東園,圖文結(jié)合分析可使復原結(jié)果更加真實。
3 東園平面復原
3.1 園址定位及范圍考證
顧起元于《客座贅語》中寫道“一曰東園,近聚寶門,稍遠,園在武定橋東城下,西與教坊司鄰。今廢圮。[8]”從明代的國朝都城圖上,可見東園位于金陵城東南隅,武定橋、教坊司以東,新坊以北(圖5)。結(jié)合現(xiàn)實白鷺洲公園的位置,可見園址的史料與現(xiàn)實情況相符。史料中對園林范圍并無明確記載,只有王世貞園記里的一句“園之衡袤幾半里”對園林規(guī)模作了大致的形容。明代“里”的承襲自宋,換算可知半里約288 m,可見東園面積在9 hm2左右。
3.2 東園布局分析
以景觀元素為標準,將東園劃分為3個空間單元:入口區(qū)空間、小池區(qū)空間及大池區(qū)空間。
3.2.1 入口區(qū)空間
游人“初入門”后所見的是一片荒蕪不治的景色。入口空間內(nèi)“雜植榆柳”,其余皆是麥地。沿路行進約“二百武”便到達了第二道園門。換算可知一武為0.8 m,即兩道門之間的園路長為160 m。由《游金陵諸園記》可知,除了宅旁園林以外,獨立的園囿大門皆為南北開,東園也應不例外?!稏|園圖》中老樹成林的畫面與園記中“雜植榆柳“的記載相互印證,可見東園入口空間確實為一片田園林地。
但是相差60余年的《東園圖》與園記卻在入口區(qū)空間與小池區(qū)空間的分界處存在差別?!稏|園圖》以欄桿為界,無無第二道園門,而園記里則是以園門為界。這是因為1530年的東園被園主徐天賜打造成了文人雅集之地,所以擁有一定的開放性,而1590年的東園在后任園主徐攢勛的改造下轉(zhuǎn)變成封閉的私家園林,景觀構(gòu)筑達到了全盛狀態(tài)。因此判斷半開放的圍欄分界被改建成園門與圍墻[7]。綜上繪制出東園全盛時期入口區(qū)空間復原想象平面(圖6)。
3.2.2 小池區(qū)空間
根據(jù)園記,游人進入第二道園門“轉(zhuǎn)而右”便是“不甚高”但“頗軒敞”的心遠堂。心遠堂為正房,坐北朝南更合理,堂前的園門亦是朝南開。心遠堂前的置石老樹組景也與《東園圖》高度相符。園記記載,小池對岸,與心遠堂相對的是“小蓬山”。其“山址激滟沒于池中”也在《東園圖》中有著突出體現(xiàn),長度夸張的太湖石從小池北岸直抵水中央。小池東側(cè)的園路連接小池南北。由于園記以游覽路線為線索,可知游人翻過“小蓬山”,穿過過高大柏樹合冠而成的“柏門”,便可以沿著朱色院墻向前穿過朱門后抵達一鑒堂。此外《東園圖》中顯示小池南岸為緩坡草地駁岸,東岸是整齊石砌駁岸;東岸園路旁竹林掩映,而且由園記“竹樹峭茜”寫于“柏門”之后亦可判斷和“柏門”同側(cè)的小池西岸也有竹林。
此處園記中的建筑信息相比于園畫有些簡陋。如《東園圖》中心遠堂與小池間設(shè)有兩座建筑,而園記中只記載心遠堂“后枕小池”,未提及其他建筑。一種可能是王世貞忽略了心遠堂后建筑,另一種可能是由于園記比《東園圖》晚60年,心遠堂在這60年間經(jīng)歷了擴建,從而后抵小池。根據(jù)王世貞在《游金陵諸園記》中只記載關(guān)鍵建筑的寫作習慣,分析可知除心遠堂以外的其余建筑被王世貞忽略了[9]。綜上繪制出東園全盛時期小池區(qū)空間復原想象平面圖(圖7)。
3.2.3 大池區(qū)空間
《結(jié)夏》畫作中部是一塊斜向的陸地平臺,平臺臨水處皆為整齊的人工石砌駁岸。平臺居中為一鑒堂,與園記中“中三楹附兩楹”的記載相稱。一鑒堂前對植有樹形寬闊的大樹,堂前右側(cè)大樹與伸入水中的太湖石組合成景。一鑒堂前月臺下便是東園的大池。一鑒堂后為瀑布池,兩杈瀑布從山石上瀉入池中,與詩歌中“瀑布如分雁蕩來”的描寫相貼切。一鑒堂左上右楹處五折丹橋的形象與園記中“丹橋迤邐,凡五、六折”的描述相符。雖然折橋盡頭未納入園畫,但根據(jù)園記可知盡頭處有一亭“翼然”于水面。一鑒堂斜上處有游廊通往小池區(qū),斜下處與單層回廊相連,回廊中有一方池,池內(nèi)設(shè)有一大三小四塊湖石。大池中有大小兩支畫舫,大船中有游人對飲享樂與園記“畫船載酒”的記錄相合。作為界畫,畫師是在“右水危樓”這一有較高視野的“危樓”里繪制了此畫?!坝勺笙_于橫塘”說明大池通過一條水道與秦淮河相連,再結(jié)合現(xiàn)今水道的走向,不難判斷水道口位于大池的西北角,斜向的河道通往西北側(cè)的秦淮河。園記里折橋位于一鑒堂左楹而園畫里卻是位于右楹。分析可知園記寫于1590年左右而《結(jié)夏》繪于1600年以后,不難判斷折橋在這10年間經(jīng)歷過變遷。
至此一鑒堂區(qū)域建筑組合的相對位置關(guān)系已經(jīng)清晰,但是一鑒堂區(qū)域在整個東園內(nèi)的位置關(guān)系還不明確。根據(jù)園記“一鑒堂其背,一水之外,皆平疇老樹,樹盡而萬雉層出?!笨芍昏b堂正對城墻,即一鑒堂有面朝南城墻或面朝東城墻兩種可能。由于東園與南城墻之間相隔1 km且之間為“新坊”建筑區(qū),這與城墻前為老樹、田野與水池的記載不符。因此判斷一鑒堂面朝東城墻。綜上繪制出東園全盛時期大池區(qū)空間復原想象平面(圖8)。
3.3 造園要素分析
總結(jié)園記與園畫,東園確切擁有14座建筑,其中2座華堂、7座園亭、2處回廊、1條游廊與1座危樓。其中核心建筑為心遠堂與一鑒堂。心遠堂為歇山頂堂,其尺寸可參考拙政園的遠香堂,三楹寬為15 m,可推想心遠堂面寬15 m,進深10.5 m。檐高4 m。而面闊五楹的一鑒堂,可以參考被譽為“江南第一廳堂”的留園五峰仙館。由此判斷一鑒堂面寬25 m,進深約15 m,高為10 m。
綜合園記與園畫,東園石景有疊山與置石兩種石景。東園疊山有四,分別是“小蓬山”、一鑒堂處假山、瀑布山與方池內(nèi)疊石。置石只在心愿堂前與花木組合成景。其中最重要的疊山為小池區(qū)的“小蓬山”。據(jù)《金陵瑣志》記載:“石山中峰,高可二丈…從徐氏東園購得者也[10]”,高二丈約6.22 m的石峰只能是“小蓬山”的一部分。再結(jié)合園畫中“小蓬山”與建筑物的比例,判斷其東西向約50 m,南北向約40 m,最高6 m。
東園一共有小池、大池、瀑布池、方池和水道5處水景。大、小池靠近建筑處的駁岸皆為為整齊的人工駁岸,其余為草地自然駁岸。根據(jù)園畫形象與現(xiàn)實情況,可判斷小池面積約2 600 m2、大池面積約20 000 m2。瀑布設(shè)置于一鑒堂后的假山上,通過在高處儲水營造水流,方池怎被構(gòu)筑于一鑒堂西北的回廊內(nèi)。
東園園記只有麥、柳、榆、柏、竹5類確切的植物記錄,從園畫還能辨認出梧桐及松樹。
3.4 平面圖繪制
綜合分析園記與園畫,結(jié)合園林大致規(guī)模并疊加各園林要素,可繪制出東園全盛時期的復原想象平面(圖9)。
4 討論
以本文的復原平面和此前的復原平面比較(圖10),發(fā)現(xiàn)在布局上存在一些差異。A圖中的方框1,按照1530年《東園圖》的圖像,小池區(qū)入口只是在心遠堂西南并朝南開。由于對園記理解有偏差,A圖誤將園門復原成朝東開。A圖方框2,據(jù)1530年的《東園圖》,心遠堂后設(shè)有回廊與水榭,A圖的水榭不應像園記一樣忽略。A圖方框3,依據(jù)《結(jié)夏》的圖像,一鑒堂是一座雙層建筑而且與游廊、回廊相結(jié)合,A圖的復原沒有涉及這點。A圖方框4,折橋應在大池西南而不是大池西北,A圖對折橋的方位的還原有誤。A方框5,由于《結(jié)夏》是吳彬在東園內(nèi)一處高點取景所繪,而且東園內(nèi)只有“小蓬山”、一鑒堂和危樓可以登高觀景,通過排除法可以推斷吳彬是在一鑒堂東北的危樓取景作畫。即A圖中危樓的方位也應當改正。
本此復原在前人的研究基礎(chǔ)上,先彌補其資料不充分的缺陷,再仔細推敲園林布局以及造園要素,從而推導出東園的平面復原圖。復原亡佚園林的平面布局可以更直觀地詮釋東園的造園意匠,對于明代南京園林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缺少更詳細的史料記載,本次復原中的園址輪廓、范圍均為估測;景觀之間的準確方位與尺度也是主觀設(shè)計;因未找到關(guān)于水面尺度記載,水體面積亦推測而來。誠望未來有學者能發(fā)掘更多的史料,深化和修正本文之成果,加深業(yè)界對南京東園的認識,促進對此園乃至明代南京私家園林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蔣啟霆,陳從周.園綜[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181.
[2] 顧璘.東園雅集詩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459-460.
[3] 王誥.正德江寧縣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52.
[4] 陳剛,胡阿祥,范毅軍.南京古舊地圖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
[5] 顧凱.明代江南園林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6] 張青萍,沈寒,安琪.南京東園復原研究[J].園林,2019(12):2-8.
[7] 胡恒.東園“玩”水——吳彬《結(jié)夏》圖中的瀑布、雙池與冰山[J].世界建筑,2016(11):33-36+118.
[8] 顧起元.客座贅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王笑竹.明代江南名園王世貞弇山園研究[D].北京: 清華大學,2014.
[10] 陳作霖.金陵瑣志九種[M].南京: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