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立
那是三十年前的秋天,我去魯西平原深處看望詩友,到他所在的縣城時,已是黃昏。我在旅館租了一輛自行車,因為離他居住的村子,還剩三十多里路。
我剛出縣城,夜幕就降臨了,那是我第一次走這種還沒有鋪上柏油的鄉(xiāng)間公路。中秋節(jié)早過了,天氣變得涼爽清冽,村莊像小島嶼一樣,散落在平原的暮色里。那夜色發(fā)青,而天空是深藍色,我沿著鄉(xiāng)路,跨過橋梁,穿過樹林。在秋夜的鄉(xiāng)下,鼻翼翕動聞到的,是成熟但又有一點兒腐朽的玉米秸稈和割下來的豆葉爛掉的味道,還有剛播下麥子的土地的泥土味。田野里還有很多尚未收獲的棉花、玉米和地瓜,那些植物,帶給人的是盼望和等待……
夜越來越黑,四周無人,我有點兒膽怯,想著有個動物跑過來也好,即使遠處有聲咳嗽,對我也是親切的安慰。
從鄉(xiāng)路下來,還要走五里長的小路,窄窄的,路兩旁種的是玉米、棉花,還有地瓜,這些作物把路擠得更窄,一些地瓜的藤蔓爬到路上。路兩邊有一些灌木,還有凸起的小丘,那是一個個墳頭。遠處,是一片樹林,陰森森的,好像斷路的響馬。我疑惑地停住車子,仿佛進入冷庫,難道是我走錯了道?這時,莊稼地里的濕氣,從莊稼和灌木的頂部匍匐而來。
驀然,我覺得眼前亮了,天地一白,月亮升起來了,照在這莊稼地里的小路上,如雪,如鹽粒。那光,泛著銀白色和鋼藍色。這時,我聽到遠處有人喊我的名字,那一片黑黢黢的東西不是樹林,而是友人居住的大索莊的影子。月光下的大索莊被一條繩子似的小路牽著,時高時低,房子的輪廓、樹的輪廓、煙囪的輪廓都在變化。
那個披著月色的人就是友人,他手里還握著一支手電筒。
手電筒的光和月光交叉投下,在我心里并不多余。朋友,還有他的孩子等著我。朋友說:“這樣的良夜,真讓人覺得溫柔啊,要是睡覺,就白費了?!?/p>
我當時就記住了這句話,以后也用這句話來驗證人生。有些東西,若非機緣巧合,都會與人擦肩而過,所謂春風(fēng)不入驢耳,消失在不可見的虛空里。其實景致抑或人事,還是在那里,安靜地度過,安靜地等待。多少良夜啊,我遇見了,又錯過了:在從威尼斯去維羅納的“夜行的驛車”上,在俄羅斯的雪夜里,在魯西小城等待迎接千禧年之時。
我一直在思索,良夜為何能喚起人內(nèi)在的溫柔?也許平素,人展現(xiàn)的是另一種姿態(tài),暴躁、跋扈、粗野,當那種被我們遺忘已久的美突然降臨的時候,我們驚呆了,于是屏住呼吸,變得柔軟,甚至害羞,然后溫柔地流淚。
(銜 泥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暗夜里的燈盞燭光》一書,本刊節(jié)選,趙希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