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有一種特色地方傳統(tǒng)名點的名字十分有趣,叫“哨子”。
但如果你以為這個“哨子”就是我們平時嘴里吹的“哨子”,那就大錯特錯了。修水“哨子”的“哨”字應(yīng)該是“食”字偏旁,“哨子”的“哨”(shào)字是方言,因而普通話中沒有這個字。
說起修水“哨子”的來歷,修水群眾中還流傳著一段極為美好的佳話。
相傳夏禹時代,修水地區(qū)因山洪暴發(fā),農(nóng)民顆粒無收,只能靠上山采野果艱難維持生計。后大禹至修水幫助群眾成功治好水患。當(dāng)?shù)厝罕娛指兄x大禹,但荒年災(zāi)月,沒有好東西來答謝,于是村民便把目光投向了高山密林,他們挖野山芋做成皮子、打野獸用其肉做餡,做出的成品捏成上尖下圓狀,取名為“哨子”,上奉大禹。大禹和大家吃后對這滑嫩柔軟、清香可口的“哨子”贊不絕口。
從此,修水人會做也愛吃“哨子”,代代相傳。遠(yuǎn)走他鄉(xiāng)的修水人也常把“哨子”分享給外鄉(xiāng)朋友,修水“哨子”逐漸遠(yuǎn)近聞名,成了修水一絕的美食。
逢年過節(jié)或遇親朋往來、重大喜慶之時,修水人的餐桌上必定少不了這道清香綿柔的佳肴,以示對客人的盛意、敬意,代表吉祥、團圓。不過時至今日,修水人吃的已不再是用野山芋和野獸肉做的“哨子”,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哨子”的用料也越來越講究,在制作工藝上也有了很大改進。
“哨子”制作的具體步驟如下:將毛芋去皮、洗凈、煮熟,放涼后攪成糊狀,再將新鮮的紅薯粉拌入毛芋糊中,在攪拌時加入少許香油,拌成的料以軟而不粘手為宜,拌好料后放置待用。餡料可用白糖、芝麻粉、桔餅、桂花等加入一定的豬油或香油調(diào)制,適合愛吃甜食者;亦可用臘肉或火腿加入大蒜、蝦仁等配料制餡,適合愛吃咸食者。皮、餡分別制作完成后便是納餡包團,取適量毛芋料捏成小圓團,揉圓后再調(diào)整至窩窩頭狀,然后把制成的餡子包在中間,左手托住,利用右手虎口,左右手協(xié)調(diào)轉(zhuǎn)動,直至形成上尖下圓狀,表面不得有裂縫。
修水“哨子”食用方式多樣,可以蒸著吃、煮著吃、炒著吃,各有各的風(fēng)味。蒸“哨子”,先將鍋內(nèi)水燒沸,水量以覆蓋蒸籠底層為宜,將裝好“哨子”的蒸籠放入鍋內(nèi),用大火蒸15 ~20 分鐘左右即熟;湯煮“哨子”,將“哨子”和蘿卜等蔬菜一同烹煮,味道十分鮮美;炒“哨子”,先將“哨子”煮熟撈起,待炒鍋加熱后,放入油、肉、大蒜葉、蔥、蒜、豆豉等,然后再放入“哨子”、食鹽等,攪拌均勻后,就可以起鍋了。
如今,修水“哨子”已入選江西省級非遺美食,是修水美食一大特色品牌,在外拼搏的修水人也常把“哨子”作為家鄉(xiāng)特產(chǎn)饋贈親友,寄托了修水人深厚的鄉(xiāng)情、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