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還是出現(xiàn)了。在我背陰的房間
今天早上。當我抬眼看見
對面,麗楓酒店的玻璃幕墻上
一個太陽在閃耀。雖然是個小型的
一束真實的陽光,經(jīng)由它
反射進來。我就相信了
我匱乏的生活,光明沒有缺席
只是轉了一個彎,奇跡般地
照在我身上
[三姑石賞評]?臧海英的詩,辨識度非常高,她一直鮮明地站在她的每一首詩里,宣布或宣誓她的主權和立場。
今天我們試讀一下《光明》。
有一種相信,暖意盈懷。
“背陰的房間”是孤獨、寒冷、悲愴的安放地,這是客觀的現(xiàn)實,主觀努力似乎無力回天。這種狀況是常態(tài),是宿命,也是現(xiàn)實之窘、之傷。
然而“光明還是出現(xiàn)了”,這是迎面而來的溫暖,是豁然開朗的暢快,不容拒絕。詩人向我們傳達一種執(zhí)著的信念,不放棄、不拋棄的一種精神,一個“還”字,強化了這一情境和效果。
我不由想起舒婷回答北島詩《一切》的詩《這也是一切》,那成串的排比句,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氣勢,讓我們相信明天,相信理想,相信希望。在這里,詩人強烈地相信光明。
有一種感恩,如此美好。
詩意達成的介質,乃是“麗楓酒店的玻璃幕墻”。這是這首詩詩意形成的機會,也是詩人建筑這首詩不可或缺的支撐,可以說,沒有這面“玻璃幕墻”,這首詩也許不會生成,即使生成也不會是一首好詩。
細讀此詩,會發(fā)現(xiàn)詩人所有筆墨都飽含著深深的感恩。陽光、玻璃幕墻,以及那神奇的“只是轉了一個彎”,這些成就了她彌足珍貴、仿佛天賜的光明。
“一個太陽在閃耀。雖然是個小型的
一束真實的陽光,經(jīng)由它
反射進來。我就相信了
我匱乏的生活,光明沒有缺席”
詩人沒有嫌棄太陽之小型,沒有奢望要大太陽,只是感恩于一束真實的陽光,反射進來就夠了。正因為有了這面玻璃幕墻,匱乏的生活迎來了轉折、改變,這就夠了。
知足的人,如此輕松;感恩的心,如此美好。
有一種力量,源自孤獨。
臧海英的詩似乎都是在孤獨的閨中的一種制造,似無情感肌理,又時時在挖掘、打磨和喚醒沉郁的情愫。她的每一首詩,仿佛都是一對矛盾體,在對立中尋求艱難的統(tǒng)一與和解,力求達成一種爆破或爆炸的力量,《光明》如是。
孤獨是一種力量。傷心的時候,可以讀她的詩,她會溫柔以待,一個人的哭,會分成兩個人的;一個人的糾結,也會分成兩份。你的不快樂分一點給她,在她的詩上再找回來一些快樂,生活就會因此變得有趣一些,或者會非常有趣。
這首詩無疑是在傳達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無論在什么冷酷的環(huán)境里,我們都要勇于沖破壁壘和圈囿,敞開胸懷,保持熱血沸騰的狀態(tài)、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堅定地相信:光明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