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順發(fā)
“人走茶涼”乃是一個現(xiàn)代漢語成語,單從字義上是說,倒了一杯招待客人的熱茶,客人走了,還沒喝完的這杯熱茶,時間久了也自然涼了。寓意為當你離開原來的地方,你在那個地方的關系也就隨即淡化了,現(xiàn)多比喻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漠。
“人走茶涼”本是自然現(xiàn)象,也是人生常態(tài),一旦與社會形態(tài)聯(lián)系起來便涂上了一層道德的色釉。近日,筆者在網(wǎng)站上讀到這樣一個故事:老梅在國企退休后,由于堂弟是市稅務局局長,某民營公司老板三請四迎,非要老梅擔任副總。兩天前,公司老板找到他說:公司受疫情影響效益下降,經(jīng)營壓力很大,有點擔心他的身體,怕把他累壞了。他明白,實際上是因為堂弟現(xiàn)在不當局長了,但他還是再三感謝老板這幾年來對他的關照。老板還爽快地告訴他:明晚要為他舉行一個歡送晚宴。結果,約好的飯點兒早過了,也沒見一個人來邀請他。老梅實在熬不住空守辦公室,只好出門下樓獨自來到附近說好的那家酒樓。老梅將大廳、雅座、包房挨個找遍了,竟沒他要見的人。打電話不接,發(fā)微信不回。無奈之下,郁悶不解的老梅在街邊吃了碗麻辣燙。誰知,他剛進家門,老婆就急匆匆問他:曉不曉得堂弟今天下午被抓了?
其實,“人走茶涼”并非世說新語,古人早就有過類似的喻世明言。漢武帝時曾兩任太尉的翟公,在經(jīng)歷了過山車式的宦海沉浮之后幡然醒悟,命人在家門上廣而告之:“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原來,真正的交情是要有前置條件的,“豪門有利人爭去,陋巷無權客不來?!?/p>
汪曾祺先生創(chuàng)作的京劇《沙家浜》中阿慶嫂的唱詞:“相逢點頭笑,過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有什么周詳不周詳?”人一走,茶就涼。這個現(xiàn)象,確實是讓走的人心里涼涼的??墒菑某@砩现v,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規(guī)律呢?人都走了,難道還要去續(xù)水;熱水不續(xù),茶自然就涼了,還說什么“周詳不周詳”?只是,從感情上講,這樣的涼,不能過了。如果別人剛轉身,你就換了嘴臉,不僅僅是“茶涼”,更讓人心寒。
《紅樓夢》中的甄士隱是賈雨村的伯樂,若不是甄士隱仗義疏財,賈雨村不可能進京考中進士,日后的高官厚祿自然無望。賈雨村得了甄家的好處,當了官之后,居然為一己私利而忘恩負義,對甄家的獨女甄英蓮見死不救,任由她流落在薛家成為薛蟠的小妾,最終遭夏金桂毒手,荷枯藕敗血竭而死。這樣的人走茶涼,確實忒殘酷無情了。
人走茶涼,細玩其味,卻道盡了世間人情冷暖。我們必須學會坦然面對,不必執(zhí)著與介懷,只有適時地放手,恰好地轉身,才是淡定之舉。生命是一個不斷飄移的過程,你我所路過的每一個地方、遇見的每一個人,也許都將成為驛站,成為過客。所以,順其自然,才不會感覺“人走茶涼”!如果有緣再見,就給他再泡一杯熱茶;或是倒掉冷茶,清洗杯子,給下一個遇見的人泡上一杯熱茶,其時,你已經(jīng)淡忘了上一杯冷掉的茶。
再說,人走怕什么?人來人往屬正常;茶涼怕什么?茶涼還可再添上。因為事業(yè),我們需要聚散;因為親情,我們需要離合;因為家庭,我們需要暫別。只要你我真情在,不管在咫尺還是天涯,就永遠沒有“人走茶涼”!
【原載《中國老年》】
插圖 / 人走茶涼 / 張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