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霞 李戰(zhàn)華 商留杰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起源于T系淋巴祖細胞,主要表現(xiàn)為骨髓造血功能異常,出現(xiàn)貧血,血小板、中性粒細胞下降[1];嚴重可誘發(fā)死亡。ALL發(fā)病率占兒童急性白血病的80%,多在3~7歲發(fā)病。目前臨床ALL的治療仍以聯(lián)合化療為主[2-3],前期進行誘導治療,之后行鞏固和維持治療,同時輔助其他預防措施,以實現(xiàn)最佳的效果。本研究探討改良VDCLP化療方案治療兒童ALL的臨床效果、安全性及生存預后,具體報告如下。
納入2016年3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就診的82例ALL患兒,入選標準:①年齡1~8歲,男女不限;②符合ALL診斷標準;③初次化療者;④自愿參加本研究,家屬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腎、肝、肺等功能嚴重異常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③嚴重代謝性疾病及免疫疾病者;④嚴重感染者。依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成2組,對照組42例采用VDLP方案治療,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齡2~8歲,平均(5.7±0.7) 歲;FAB分型:L1型6例,L2型36例。觀察組40例采用VDCLP方案治療,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齡1~8歲,平均(5.8±0.8) 歲;FAB分型:L1型7例,L2型33例。2組患兒在性別、年齡、FAB分型等資料方面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有可比性。
2組均給予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患兒給予VDLP方案治療,長春新堿:2 mg/m2,于第1、8、15、22天靜脈注射;柔紅霉素:30~40 mg/m2,第1~3天和第15~17天靜脈注射;左旋門冬酰氨酶:6000 U/m2,第19~28天靜脈滴注;潑尼松:30~40 mg/m2,第1~14天,第15~28天開始適當減量,口服?;煹?4天開始給予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三聯(lián)鞘內(nèi)注射,1~2次/周。觀察組患兒給予VDCLP方案,長春新堿:1.5 mg/m2,于第1、8、15、22天靜脈注射;柔紅霉素:45 mg/m2,于第1~3天和第15~17天靜脈注射;環(huán)磷酰胺:600 mg/m2,靜脈注射,第1、15天;培門冬酶:2500 U/m2肌內(nèi)注射,每2周1次;潑尼松:40 mg/m2,第1~14天,第15~28天開始適當減量,口服。后續(xù)治療方案與VDLP方案相同,2組患兒均于此療程完成后間隔2周行強化鞏固治療。2組患兒治療過程中均可對癥治療不良反應。
(1)療效評價[3]:①完全緩解(CR):血紅蛋白(Hb)≥90 g/L,白細胞計數(shù)(WBC)絕對值≥1.5×109/L,血小板計數(shù)(PLT)≥100×109/L,骨髓幼稚細胞比例<5%;②部分緩解(PR):骨髓幼稚細胞比例為5%~20%,且Hb、WBC、PLT中有一項未達標;③無緩解(NR):上述指標均未達標。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shù)×100%。(2)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反應、低蛋白血癥、胃腸道反應等。(3)生存預后。總生存(OS)時間:從確診日到死亡或隨訪截止的時間。無事件生存(EFS)時間:從診斷日至白血病再次發(fā)作、死亡或隨訪截止時間。復發(fā):獲得CR患兒骨髓中再現(xiàn)ALL細胞>0.05或髓外浸潤。隨訪截止日期2021年4月30日。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4.670,P=0.031),見表1。
表1 2組臨床效果對比(例,%)
觀察組過敏反應低于對照組,其他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1),見表2。
表2 2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患兒OS率、EFS率均高于對照組(P<0.01),但2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遠期預后比較
ALL在兒童急性白血病中占比較高[4-7],其治療原則是確診后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升高WBC,快速實現(xiàn)完全緩解,從而阻止耐藥細胞株的快速生成,達到改善患者遠期預后的效果。目前針對ALL有多種治療方案,但患者遠期預后相對較差[8-9]。雖然造血干細胞移植可發(fā)揮較好效果,但大部分患者的治愈率低于40%,同時,造血干細胞移植受到的制約因素較多,應用受到一定限制。目前臨床聯(lián)合化療仍是ALL的首選方法,通過合理使用藥物進行誘導化療,誘導后行鞏固和強化治療,從而實現(xiàn)最佳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VDLP與VDCLP方案整體類似,VDLP方案發(fā)揮治療ALL疾病的效果主要是由于其在誘導期應用了大劑量強化化療,快速地最大程度地滅活白血病細胞,耐藥細胞生成受到阻止[10-11]。本研究VDCLP方案將左旋門冬酰胺酶更改為培門冬酶,門冬酰胺在細胞生長過程中起關(guān)鍵作用,然而ALL患兒因自身不能合成門冬酰胺,需要從外界攝取[12-13]。門冬酰胺酶可以催化門冬酰胺分解,使腫瘤細胞不能得到足夠的門冬酰胺,從而阻斷其蛋白質(zhì)合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誘發(fā)腫瘤細胞死亡,同時由于正常細胞可以自身合成門冬酰胺,受影響的可能性低,這樣門冬酰胺酶成為治療兒童ALL的重要藥物[14]。左旋門冬酰胺酶可以阻止腫瘤細胞的蛋白質(zhì)合成及增殖,同時還可干擾細胞DNA、RNA的合成,近年來廣泛應用于ALL的長期化療中并取得較滿意的效果。但有報道提示雖然左旋門冬酰胺酶治療兒童ALL療效已獲得廣泛認可,但用藥后易出現(xiàn)超敏反應,藥物再次應用受到影響,也導致整體療效下降[15],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過敏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也進一步證實上述觀點,為此臨床治療一直嘗試尋求更佳的藥物治療方法。培門冬酶為左旋門冬酰胺酶與一定數(shù)量的活化態(tài)聚乙二醇5000經(jīng)過共價結(jié)合而制成的酶制劑,能夠阻止蛋白質(zhì)合成,破壞腫瘤細胞生長環(huán)境,使腫瘤細胞不能生長和存活[16-17]。同時遠期隨訪顯示,觀察組患兒OS率、EFS率均高于對照組,表明改良VDCLP方案更有利于患兒預后。
綜上所述,VDLP與VDCLP用于ALL治療的近期預后均較滿意,但改良VDCLP方案能降低過敏反應,更好地改善患者遠期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