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善
“美術”一詞于17至18世紀的歐洲正式出現(xiàn),后由日本用漢字加以意譯,在五四運動前后傳入中國并開始普遍使用。美術泛指繪畫、雕塑、設計、建筑等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間并具有可視性的藝術門類?,F(xiàn)代學者一般也將書法、攝影納入美術范疇之內。美術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故美術教育乃文化傳承的重要路徑,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美術教育即幫助人們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提高感受美、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除此之外,美術教育也是提高道德品格、促進獨立思考、養(yǎng)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之一。德國美學家席勒曾在《美育書簡》中說道:“美育能夠使人成為完整、完善、感情充沛的人,并且能夠成為德育的實施手段,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美育的最高目標和價值取向?!苯逃也淘嘁嘣岢觥耙悦烙诮獭睂W說。由此可見作為現(xiàn)代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美術教育在現(xiàn)代“五育”(德、智、體、美、勞)中的重要性。
從現(xiàn)代學科意義上講,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主陣地在院校,而院校美術教育的發(fā)展史則集中反映了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思潮。1906年,兩江總督張之洞創(chuàng)辦兩江師范學堂。在教育家李瑞清的主持下,該學堂始設圖畫手工科,由此開啟了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先河。此后,一批早期近現(xiàn)代美術院校陸續(xù)出現(xiàn) :烏始光、劉海粟、汪亞塵等人于1912年創(chuàng)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后更名為上海美術??茖W校);蔡元培于1918年創(chuàng)辦國立北京美術學校(首任校長為鄭錦);顏文樑、胡粹中、朱士杰于1922年創(chuàng)辦蘇州美術??茖W校;蔡元培于1928年創(chuàng)辦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首任校長為林風眠)。
美術院校不僅承擔著美育任務,而且是近代各種美術思潮的試驗場。最先探索“美術救國”道路且影響較大的人物有康有為、陳獨秀和徐悲鴻。1917年,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提出了“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主張。1918年1月,陳獨秀在《新青年》雜志發(fā)表了《美術革命》一文,提出“要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采用洋畫的寫實精神”這一主張。同年5月,徐悲鴻在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發(fā)表演講,疾呼“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之后,該講稿以《中國畫改良之方法》為名,刊載于《北京大學日刊》。顯而易見,康有為、陳獨秀、徐悲鴻皆強調中國畫要改良,而改良的途徑則是以西方寫實主義革除中國畫不重形似的積弊。近現(xiàn)代以來,除以寫實主義改良中國畫從而實現(xiàn)“美術救國”的思潮外,還存在以林風眠為代表的融合中西的折中派以及以蔡元培、劉海粟為代表的強調美術“閎約深美”的革新派。其中,林風眠的美術教育主張是“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單純從這一藝術主張來看,他在美術教育中奉行的并非是中國畫的完全改良,而是將中西方藝術的有益成分相互融合、吸納,以此來創(chuàng)造出屬于當前時代的新藝術。
徐悲鴻懷揣著改良中國畫的理念于1918年赴法國留學。隨后,林風眠也在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劉海粟亦曾去法國長期考察美術。徐悲鴻在法國求學期間最終選擇了學院派美術教育體系,而林風眠和劉海粟則更重視西方現(xiàn)代藝術。徐悲鴻的學院派教學體系以素描為基礎,強調“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試圖通過強化學院派素描教學,增強學生對現(xiàn)實物象的觀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現(xiàn)能力,并以此為基礎,試圖革除中國畫“造型的積弊”。而秉持著調和中西藝術這一思想的林風眠,在教學上實際走的是與徐悲鴻“西體中用”型和傳統(tǒng)師徒授受型不一樣的第三條道路——“中體西用”,即通過借鑒和融合的方式來找到中西藝術的平衡點,吸收各自的優(yōu)長,開創(chuàng)貼合時代的全新藝術樣式。
新中國成立以后,徐悲鴻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由其提出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一理念和隨后形成的“徐蔣體系”逐漸在全國推行開來。迄今為止,國內高等藝術院校的美術教育,甚至包括藝考中油畫、中國畫、藝術設計、雕塑等科目的考核,依然奉行著徐悲鴻的教學主張,受其所創(chuàng)立的教學體系的規(guī)范。
其實,單就中國畫專業(yè)而言,徐悲鴻提出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一理念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教學體系,雖然能輔助加強在“新美術”探索過程中所需要的“造型能力”,但對中國畫的整體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消極影響。以西方所謂科學的素描體系作為連接中國畫與客觀物象之間的橋梁,這實際上解決的是造型和表現(xiàn)能力上的問題,而非關涉中國藝術本體精神的問題。西方的素描追求嚴謹、正確的光影效果。而在中國畫的視野中,眼前所見的光影與色彩皆是虛幻的,骨骼、結構、精神、本質才是真實的。例如,齊白石所繪潑墨荷花沒有一點綠色,卻能彰顯出一派盎然生機。
中國畫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積淀,是能夠鮮明彰顯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藝術語言。只有真正體現(xiàn)中國文化本質和中國藝術精神的繪畫才真正屬于中國畫的范疇。不尊重中國藝術精神,以嫁接的方式將西洋畫體系移植到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來,這斷然無法解決近代以來中國畫的存續(xù)問題。石濤在《苦瓜和尚話語錄》中說:“古之須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彼谶@里雖然主要談的是食古不化的問題,但兩種不同文化間的借鑒問題亦可遵循同樣的道理。663D9458-6A12-45E0-95D4-80495BACBD4A
在筆者看來,不僅是徐悲鴻以素描改良中國畫的美術主張及其教學體系存在一些問題,林風眠的教學主張實際上也對傳統(tǒng)中國畫承襲的文脈和精神以及中國畫的傳承有所損害,只是方式較為溫和罷了。一個世紀過去了,中國畫在文脈傳承和文化精神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參照西洋素描來改良中國畫的教學觀點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質疑,就連起初支持徐悲鴻這一教學思想的蔣兆和也開始提出反對意見。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中國畫的改良不等于照搬西方,雖然西可為中用,但中國文化精神和傳統(tǒng)藝術精髓不能丟失。離開傳統(tǒng)而談改良或離開傳統(tǒng)而談創(chuàng)新都是虛無縹緲的,猶如無根之浮萍,只有民族的精粹才是世界的珍寶。這對當代美術教育而言,才更具啟示意義。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過:“時代精神是為一個時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實質,是一種超越個人的共同集體意識。時代精神的英雄們主宰著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視野,當他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新的英雄們再用新的更合乎時代精神的武器占領他們的寶座?!毙毂?、林風眠、劉海粟等近現(xiàn)代第一批美術教育家結合時代要求,試圖通過借鑒西方美術教育體系來革除中國美術積弊,雖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近代以來中國美術教育的基礎任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與擔當。新時代的藝術家應該成為當前時代美術教育的承擔者和引導者。因此,筆者認為,如今的高校應廣泛聘請卓有成就的藝術家進校擔任教席。梅貽琦曾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边@句話不僅在近代具有啟示意義,在當代更是如此。當代藝術家要成為時代的代言人,為樹立美術教育的正大氣象、時代精神而努力,為培養(yǎng)一代代具有健全人格且充滿正能量的時代新人奉獻自己的力量。祖國不僅需要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藝術家們輸出有創(chuàng)造力的作品,更需要他們?yōu)樾聲r代的美術教育積極探索、努力耕耘。
2012年,筆者以“長江學者”候選人的身份回國工作,轉眼間已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任教十年,其間圍繞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和全國中小學校的美術教育開展過系列調研,對許多院校重視數(shù)、理、化而輕視“小三樣”(即音樂、體育、美術)的現(xiàn)狀頗有感觸,故而產生了一些思考——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我們國家的教育存在哪些問題?美術教育又該如何改良?
從國家層面來講,教育的初衷當然不是使人成為讀書機器,不是唯學歷論,不是為找工作而服務,而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yǎng),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而成為銳意進取之人。據(jù)筆者觀察,數(shù)十年來,國家雖然已經培養(yǎng)了很多有用的人才,但“胡思亂想”的“無用”人才還是太少。什么是“胡思亂想”的“無用”人才呢?牛頓沒有“胡思亂想”就不會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霍金若不“胡思亂想”就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果殼中的宇宙》。美術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絕佳途徑。故而對青少年來說,美術教育就是一張鼓勵他們“胡思亂想”的溫床。
下面,筆者就當代中國美術教育中的一些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自己的淺見,恐有謬誤之處,愿接受商榷與批評。
一是國家應進一步強化美術教育在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地位。對美術教育的強化需要得到教育立法層面的保障,這樣才能確保美術教育課程的順利開展。有的學校為確保升學率,會將原本的美術課程砍掉或減少,美術老師常常被安排去講語文課、數(shù)學課或體育課。相關現(xiàn)象如今已經普遍存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保持現(xiàn)有美術課程的同時,宜將中國畫、書法列入必修內容,以美育課程帶動國學教育,從小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和認同,這是傳承中華血脈、凝聚中華力量的重要途徑。這樣的課程安排不僅能使青少年們擺脫手機“低頭族”的身份,而且能夠幫助他們在練習繪畫、書法的過程中提升審美能力和人文情懷,同時使他們的意志力得到錘煉,實現(xiàn)身心的健康成長。另外,強化美術教育還須提高教師隊伍的相關待遇,使教師無后顧之憂,從而能夠安心、專心、盡責、高效地工作。
二是有基礎、有條件的高中應該設立藝術特長班,開設美術必修課。音樂、體育、美術特長班可以統(tǒng)一上文化課。在教授這批學生時,應增設包括詩詞在內的文學類主修課程,同時以分組形式指導他們的專業(yè)課,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此外,也可展開“大手拉小手”活動,邀請大學生或專家、教授走進中學校園巡講藝術示范課。
三是就高校中國畫專業(yè)藝考招生而言,應當尊重中國畫學科本身的特點,取消素描這一考試科目,改為考核與中國畫語言特質更為契合的線性素描、白描或速寫等。與此同時,高校藝考也應增設書法、詩詞或文言文內容,在文化層面提高入學門檻。不能總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轉來藝考,然后糊里糊涂地入學并糊里糊涂地畢業(yè)。
四是高等美術院校應勇于開展教學改革,夯實美術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從中國畫、書法專業(yè)角度而言,院校應當以開放的胸懷設立導師工作室制和集體教學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院校應安排最好的老師教授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讓他們在入學最初的收獲便不同凡響,從而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專業(yè)發(fā)展方向,避免走彎路。同時,安排講師教大學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幫助他們選定學習研究方向,再安排助教教大學四年級學生,為他們完成獨立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做好服務工作。學生們遇到具體困擾的問題,可再到導師工作室求教。
五是高校人才留校制度也應作為美術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美術學院應取消本校生留校制度,秉持學術開放的態(tài)度,杜絕學術近親繁殖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從狹隘的師承流派觀念中掙脫出來。在教學人才引進方面,高校也應秉承開放、包容、多樣的宗旨。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等近代美術史上的大師皆沒有高等學歷,卻聯(lián)合鑄就了一部輝煌的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當前高校人才引進非博士不用,筆者認為這一點并不可取。博士只是一種稱謂,只能代表一種學習能力和求學經歷,并不能從根本上代表學術水平和學術成就,“非博士不用”并非提高高校美術教育質量的有效辦法。當下高等美術教育在人才引進方面應重點關注學科開創(chuàng)者、帶頭人和具有較高學術成就的大師級人才。藝術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應當不拘一格延攬人才。齊白石在86歲時還被徐悲鴻登門求聘。陸儼少81歲時才受聘到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執(zhí)教并擔任浙江畫院院長。這些都是近現(xiàn)代美術教育在人才聘用上的鮮活例證。
六是國家、省、市級展覽的評審委員會在評審作品時要從審美層面為民眾樹立榜樣,不受職務、名氣所累,秉持作品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這樣才能評選出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我們要杜絕評委自己給自己評獎和自己給自己的學生評獎的情況。在確定評委人選時,應以專家?guī)斓男问诫S機抽取委員,同時明確要求評委不得參展。只有這樣才能守住基本的公平與公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chuàng)作迎來了新的春天……同時也不能否認,在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存在著有數(shù)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xiàn)象?!被谶@一現(xiàn)實情況,我們應發(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大師級畫壇領軍人物,這一點應該落實到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以及國家出版、宣傳和高校美術教育領域。人們普遍反映,如今在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入選的作品中,不乏匠氣之作,原本屬于傳統(tǒng)強項的寫意畫卻很少入選并獲獎,甚至幾乎看不到。一些真正具有中國味道,體現(xiàn)中國精神、中國風貌的作品在展覽中悄無聲息地不見了。甚至有人認為,一個主題性國展充其量是一個省級或市級水平的展覽。國家投入的大量資金就這樣打了水漂,不失為美術教育領域一個失敗的典型案例。
七是筆者曾在國外教學長達十八年,其間常對華裔子弟們說:“只要你們能堅持說中文、寫中文,就是愛祖國?!痹囅胍幌?,要是孩子們連基本的語言能力都不再掌握,何談文化認同感的培養(yǎng)?如今的國人十指翻飛于電腦鍵盤,常常提筆忘字,給家鄉(xiāng)父老和朋友歪七扭八地手寫一封信都能成為“收藏品”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科技雖然使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越來越便利,但也在使人們逐漸喪失漢字書寫的能力。從中華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講,我們承擔不起這樣高昂的代價。
八是筆者提倡中國的知識分子能以書法作為彰顯自身文化修養(yǎng)的標配。中國書法擁有3000多年的歷史,早已被列入聯(lián)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筆者由衷期望,通過廣大知識分子的帶動,中國的書法藝術能夠恢復往日榮光,成為見證中華文化復興道路上的一枚重要基石。663D9458-6A12-45E0-95D4-80495BACBD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