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霞
校園霸凌是一個沉重卻無法回避的話題,就像暴力和犯罪始終存在于人類社會而極難根除一樣,這一現(xiàn)象至今仍普遍存在于校園之中。臺灣精神科主任醫(yī)師陳俊欽在《黑羊效應(yīng)》一書中用形象的黑羊場景來解釋霸凌的構(gòu)成:被欺負的黑羊、施暴的屠夫、冷漠的旁觀者。
文中作者所經(jīng)歷的言語霸凌、肢體霸凌以及社交霸凌,讓我們清晰地看到霸凌行為的兩個特征:一是力量的不平衡性,“屠夫”常常利用對同伴的掌控力、影響力和所謂的“聲望”,去控制和傷害那些相對膽怯害羞、焦慮自卑、缺少社會支持的“黑羊”;二是欺負行為的重復(fù)性,如同文中作者所述,扇耳光、言語謾罵、破壞書本、群體嘲弄……霸凌的發(fā)生往往不止一次。
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性格上過分孤僻自卑、家庭中缺乏安全感、同伴中缺少歸屬感的學(xué)生,被霸凌的風(fēng)險更高。拒絕霸凌需要做到:第一,明確霸凌行為是錯誤的,不因遭受霸凌而自責(zé)或自我否定;第二,有理有節(jié)作出回應(yīng),要求對方停止霸凌行為;第三,如果對方繼續(xù),及時向家長、老師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求助。第四,學(xué)會自我保護,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同伴、親人、朋友等)。
文末,很欣慰看到作者似乎擁有了一些讓自己走出來的能力。在電影《少年的你》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生活在陰溝里,但有人依然能仰望星空?!被蛟S我們沒有辦法完全阻止校園霸凌的發(fā)生,沒有辦法完全阻止“屠夫”施暴的行為,但我們至少可以要求自己不要成為傷害別人的人——不要成為“屠夫”,也不要成為“冷漠的旁觀者”。
愿所有的青春都能被歲月溫柔以待。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