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娥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方式也在不斷發(fā)生著變革,有效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能夠提升教學水平,而如何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應用則是一道難題,為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探究。
關鍵詞:有效教學;高中英語
有效教學,就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對于提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水平很有幫助,能夠使高中英語的教學更加的豐富多彩,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以來,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逐步轉為學生。因此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也要逐步轉變觀念。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安排學生進行自主預習,使其在課堂上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逐步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這樣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閱讀教學過程中來,從而使閱讀教學發(fā)揮出最大有效性。
例如,筆者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就曾采用翻轉教學的方法,把課上想要教給學生的教學內容在課前分享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前根據(jù)已有資料先加以自我的感知,然后老師在課上首先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然后再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一定的引導,這樣讓學生在教學中享受教學過程。
二、進行合理的課程設置
為使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更大,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進行一定良好的教學設計,這樣就能使教學過程更加的科學合理,從而更好的提升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使其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這也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筆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天性與英語教學的特點引入了情景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設立一定的情景,從教學環(huán)節(jié)上進行良好的設計,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更好的學習知識,同時更使得學生感覺到課程設置的趣味性,讓學生愛上英語閱讀教學,從閱讀教學中享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
下面,筆者以高中英語《My new teacher》這一課程的閱讀理解部分作為案例進行分析:
(1)教學對象:高中生
(2)教學目標:
1. 學生能閱讀并理解課文。
2.基本掌握文章的主旨,每一段大意以及文章的細節(jié)部分。
3.學生能運用文章中的基本句型。
(3)教學設計:
開展這一部分教學的時候主要采用了“模擬課堂”的情景來實施教學,為此要針對教學要達到的目的以及如何進行教學安排等,先制定了一個嚴密的計劃。針對教學目標,在課前通過一定的設備給學生傳授英語課堂學習中應用的基本句型,然后在課上通過帶領學生去熟悉課本上的句子來進一步加深對于這些語句的認識。再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程度,讓學生進行一定的練習,最后在課程的后半段再讓學生進行一定的分組,然后每一組選出一個學生來做老師,然后讓學生去描述每一個“新”老師,這樣就達到減負的效果,并使學生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習到實用的知識。
三、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高考中閱讀理解題型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對于英語文章能夠正確的理解也是英語學習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一定的方法以幫助學生掌握理解閱讀理解文章的方法與技巧,從而能夠使學生的能力能夠獲得一定的提升。
例如,筆者在時候授課的過程中對于教材中所出現(xiàn)的課文會詳細講解文章的內容,耐心解答同學的問題。在講授文章的過程中結合文章還傳授給學生以下幾個要點:
1.可通過文章的首尾句來把握文章的主旨與段落的主體,提煉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從而對于文章能夠大體的把握;2.遇到不懂的單詞可結合上下文推測其意思,鍛煉其對于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3.把握英文中的起承轉合,要學會辨別這樣的銜接詞,從而提升對于文章細節(jié)的把握等。
這樣學生對于怎樣閱讀文章以及如何去學習就能夠有清楚的把握,再加上一定相應的練習,勢必會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使閱讀教學發(fā)揮出最大功效。
四、設立良好的評判標準
對于學生的評價應該有相對合理的標準,不應該只關注學生所體現(xiàn)的指標上的成績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在實際活動中的體現(xiàn),并就他們的表現(xiàn)作出正確合理的評價。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也需要科學評判,這就需要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給與更多的關懷,對于學生的表現(xiàn)保證不偏不正。讓其在參與英語學習中的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認可,從而使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的興趣大大增加。
五、總結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需要教師能夠遵從新課改的規(guī)劃,采取多樣的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設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從而使學生不斷增加主動參與意識,從而利用有效教學使高中英語教學更為精彩。
參考文獻
[1] 馮夢遇.?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的實驗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 2016
[2] 祁榮.? 論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D]. 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