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瑋
(南開大學 漢語言文化學院,天津 300350)
語音變異是語言變異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王明華等人曾對語音變異現(xiàn)象的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進行綜述。性別變異是語音變異中的一種典型情況,指的是語音會因為發(fā)音人性別的不同而有微觀的差異。吳波把性別變異分為生理差異與社會差異兩種類型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在社會變異分析中消減生理因素以及量化社會變異的辦法,詳細介紹了社會變異的聲學空間歸一化與計算的方式。本文將主要使用較大樣本的通城贛語語音材料,運用實驗語音學的研究方法,基于通城贛語元音的共振峰數(shù)據對性別變異進行分析,以期提供來自通城贛語母語者的元音性別變異證據,促進對元音性別變異現(xiàn)象的認識。
發(fā)音人均是通城縣雋水鎮(zhèn)的常住居民,通城贛語母語者,無口咽疾病,發(fā)音時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良好。發(fā)音人的招募由雋水鎮(zhèn)和平社區(qū)與湘漢社區(qū)協(xié)助完成,發(fā)音人均是自愿參與錄音。發(fā)音人的選擇盡可能地考慮到年齡的均衡性,最終確定35 位發(fā)音人(17 男、18 女)。發(fā)音人的年齡在20~69 歲之間(總體均值42.54,標準差12.85;男性均值42.59,標準差12.94;女性均值42.50,標準差13.14)。從年齡段來看,年齡在20~34 歲之間有男女各5 人,年齡在35~49 歲之間有男性5 人、女性7 人,年齡在50~70 歲之間有男性7 人、女性6 人。
錄音的采集在安靜的房間中進行,錄音軟件為xRecorder(熊子瑜,2017),麥克風型號為Samson C01U Pro,錄音采樣率為22050 Hz,采樣精度為16 bit,采用單聲道錄制,每個實驗字單獨保存為一個聲音文件,存儲格式為WAV。錄音時,電腦屏幕上隨機出現(xiàn)實驗字,發(fā)音人有充足的時間辨識并發(fā)音。錄音時還有一名通城贛語母語者進行協(xié)助,提示發(fā)音人按照地道說法并以日常語速和音量進行正確發(fā)音,以確保每一條錄音準確、有效。xRecorder軟件具有重錄覆蓋功能,發(fā)音人發(fā)音失誤時可以立即改正。
在進行數(shù)據提取前,使用語音處理軟件Praat對收集到的錄音進行人工標注。標注時依據語圖中元音共振峰的走向并結合人工聽音,標注出元音的有效部分。該項工作由一名有經驗的標注者完成。元音標注結束后,使用由南開大學文學院冉啟斌老師編寫的Praat 腳本等比例提取出每個元音的30 個第一共振峰()和第二共振峰()值,共振峰值的單位是赫茲(Hz)。此后,基于這些數(shù)據進行制圖和分析。
根據、所繪制的元音分布圖叫做聲學元音圖。、與元音發(fā)音時的舌位、唇形的圓展密切相關。舌位越高,值越小,舌位越低,值越大;舌位越靠前,值越大,舌位越靠后,值越小。圓唇作用可以使值降低(石鋒,2002)。Joos認為,雖然不同的人發(fā)出的同一個元音的共振峰頻率會有所不同,但是每個人發(fā)出的各個元音在聲學元音圖上的相對位置是基本穩(wěn)定的。人的大腦正是通過這種相對位置來感知語音的。因而,每個人的聲學元音圖看起來各不相同,但是對同一個人來講,其元音內部是成系統(tǒng)的。本文基于提取出的共振峰數(shù)據,使用由上海大學文學院凌鋒老師編寫的腳本繪制出通城贛語的聲學元音圖,如圖1 所示。為符合人耳聽感,聲學元音圖的橫縱坐標刻度不是均勻分布的。
圖1 中,實線為通城贛語中男性的元音分布情況,虛線為女性的元音分布情況。圖1 中的橢圓為置信橢圓(confidence ellipses),是基于該性別所有發(fā)音人的共振峰數(shù)據繪制的。置信橢圓的方向顯示元音的分布方向,置信橢圓的大小顯示元音的分布范圍,為了簡潔美觀,圖1 中僅在橢圓圓心標出元音對應的國際音標。
圖1 通城贛語男性與女性的聲學元音圖(基于赫茲)Fig.1 Acoustic vowel chart of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in Tongcheng Gan dialect(based on Hz)
由圖1 可見,女性的元音分布總體上比男性更低、更靠前,也就是說女性的和都要比男性大,這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與既有的認識相符。由于女性的聲道比男性更短,吳宗濟等人根據聲道的傳遞特性分析表明,女性共振峰頻率要高于男性。具體來看,還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通城贛語中[ч ?]雖然是2 個區(qū)別意義的音位,但二者在聲學元音圖上的重合度較高,這一點上男女具有一致性。但是,女性的[ч]和[?]在分布范圍和方向上比較相似,男性的[ч]和[?]則有較大不同。男性[?]的分布更為集中,而[ч]的分布則是一個傾斜的橢圓,呈現(xiàn)出一定的動態(tài)性。男、女對比來看,男性[?]的分布比女性更為集中。男性和女性[u o]的分布都具有動態(tài)性,男性[o]的分布較女性更為集中,但男性[u]的分布范圍較女性更廣。男性和女性[ε i y]三個元音的相對位置較為穩(wěn)定,男性的[i]較女性更為集中。
從聲學元音圖上可見,男、女的元音分布空間有所不同,但聲學元音圖中的這種差異既包含了生理差異,也包含了社會差異。下面將使用歸一化方法消解生理差異,對社會差異進行分析。
吳波指出,值歸一化(Normalization)后,能最大程度消減元音聲學數(shù)據中的生理差異,使社會變異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持。值歸一化方法由Lobanov于1971 年提出。值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是該發(fā)音人某次共振峰的均值;是發(fā)音人該次共振峰的標準差;則是基于赫茲的共振峰數(shù)值。
第一共振峰()和第二共振峰()需分別計算出對應的值。研究中,將35 位贛語發(fā)音人的和分別進行了值歸一化,再分性別計算出每個元音的平均值,見表1。的平均值記為(Norm),的平均值記為(Norm)。
表1 通城贛語元音的平均Z 值Tab.1 Average Z-score of vowels in Tongcheng Gan dialect
為了便于比較,將表1 中的(Norm)作為縱坐標,(Norm)作為橫坐標,繪制出通城贛語元音的聲學空間示意圖,如圖2 所示。圖2 中,實線為男性,虛線為女性。元音的聲學空間示意圖是基于歸一化后的共振峰值所繪制的,與基于赫茲值的聲學元音圖類似,縱坐標與元音舌位的高低對應,橫坐標則與元音舌位的前后對應。
圖2 通城贛語元音聲學空間示意圖Fig.2 Diagram of acoustic vowel space in Tongcheng Gan dialect
另外,從圖2 中可以看到男、女之間有的元音離得近,有的元音離得遠,為量化這種差異,根據表1中歸一化后的共振峰數(shù)據計算了對應元音之間的歐氏距離(Euclidean Distances)。歐氏距離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是表1 中男性的(Norm);是表1中男性的(Norm);和則分別對應女性的(Norm)和(N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