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燕
摘要:侗族大歌作為侗族人民的文化財富和精神食糧,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審美功能、教化功能、認識功能。本文就侗族大歌的這三種功能進行探討。
關鍵詞:侗族大歌? 功能? 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10-0005-06
一、侗族大歌音樂表演藝術之辯
(一)表演藝術界定
1.表演藝術釋義
表演藝術是一個合成詞,由動詞“表演”+名詞“藝術”構成。表演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的釋義為:“(動詞)基本義:戲劇、舞蹈、雜技等演出;把情節(jié)和技藝表現(xiàn)出來。做示范性的動作。”對藝術的釋義為:“(名詞)用形象來反映現(xiàn)實但比現(xiàn)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名詞)指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方法?!?/p>
2.表演藝術的現(xiàn)實指向
對比表演和藝術的定義可知:表演強調的是表現(xiàn)情節(jié)與技藝,包含示范性動作的演出;藝術強調的是以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xiàn)實,但比現(xiàn)實更具典型性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表演藝術這個合成詞,強調演員通過自身的動作展示情節(jié)和技藝,進而扮演角色,塑造各種藝術形象,達到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目的。表演藝術離不開劇本設定的情節(jié),離不開演員的角色扮演。表演藝術是演員面向他者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活動,演員需通過扮演角色,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來完成表演活動,這是表演藝術的根本。尤其是演員的角色扮演,演員必須把自己化為劇本設置的角色,在自己身上創(chuàng)造出另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可以說,沒有角色扮演,沒有人物形象的創(chuàng)造,就談不上表演藝術。
(二)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生活的構成,非面向他者的表演
1.唱歌即是生活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精神食糧,對侗族人民而言,歌唱即是生活。侗族人民唱侗族大歌就是吟唱生活,是確定自己文化認同的自覺行動,而非為了表演給他者觀看,與演員表演不同,無需按照設定的劇本情節(jié)及角色的扮演,不用塑造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屬于現(xiàn)實生活的表現(xiàn)。唱歌是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唱歌不僅是勞動生活的調劑,更重要的是教育培養(yǎng)下一代人的手段,也是青年人學習生活、體驗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倍弊迦嗣癯蟾杓词怯涗浳幕睿愿璩嫖淖?,用歌聲傳承文明。在侗寨的日常生活及生產勞作中,可以事事用歌唱表達,這是侗寨處處有歌聲,歌聲代代傳最為樸實的原因。侗寨的社會生活歷經歷史的變遷,但以歌聲傳文化的傳統(tǒng)并未消退,在當今的村寨中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梢哉f,唱大歌是伴隨侗族人民一生的事,侗族人民在歌聲里追尋生活的真與美。
2.唱歌建構認同
正如安東尼·西格爾所言:“蘇亞人歌唱’是一種特殊的再創(chuàng)造,它從道德上衡量社會的時間和空間。歌唱在沉默與聲音之間、低沉與高亢之間、快與慢之間、齊唱與獨唱之間、叫喊與哭泣之間、年輕人短而愚蠢與成人長而嚴肅之間,以及廣場公共歌曲與周邊的咒語之間,創(chuàng)造出音樂的關系。蘇亞人要唱,因為通過歌曲,他們能重建世界的美好并使自我與之聯(lián)系在一起;蘇亞人要唱,因為通過歌唱,他們能修復某些世界秩序;”侗族人民唱大歌,是因為大歌是侗族人民在生活中建構認同的重要方式,是與世界連結的一種自然渠道。
3.唱歌益于身心
學者吳定國、鄧敏文撰寫《侗族大歌拾零》記錄一則事例如下:“貴州省黎平縣巖洞村有一位著名的侗族老歌師叫吳啟玉,90多歲還能唱歌。有一次他生病了,而且病入膏肓,十分嚴重,家里人以為沒有什么希望了,便悄悄為他準備后事,并問他還有什么要說的話。老歌師說:‘只想聽聽大歌?!谑谴蠹抑缓脧恼镎垇韼孜桓枋?,為他唱幾首侗族大歌。老人聽到歌聲,眼睛突然變得閃亮起來。沒過幾天,他的病居然奇跡般好了。2003年2月,中央電視臺第三套節(jié)目《藝術彩虹》攝制組節(jié)目主持人雨虹等人去采訪他。老人十分高興,為了表示高興,為了表示歡迎,老人愉快地和他的已經68歲的兒子唱了兩首侗族大歌……有人向這位老人打聽高壽的秘訣,他毫不避諱地說‘人不勞動不行,人不唱歌也不行。既要勞動,也要唱歌,人才獲得快樂’?!倍弊宕蟾鑷壹墏鞒腥撕倜澜洺Uf的一句話是:“人要唱歌才快樂。”
綜上所述,侗族大歌于侗族人民而言,是不可缺的精神生活食糧,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唱大歌是自己心靈的主動吟唱,不是面對他者的被動表演。
二、侗族大歌的審美功能
(一)侗族大歌是歌唱生活,也是歌唱美
1.美即生活,也是歌唱
生活中的所有美好,善于歌唱的侗族人都樂在歌聲中予以呈現(xiàn)。侗族人民的生活中處處皆有歌,歌聲是侗族人民表達生活美感的重要載體。如:“男弦女歌最清美”的琵琶歌;行歌坐月所唱的果吉歌;男吹女唱的笛子歌;男女青年“隔山對歌”所唱的木葉歌;村寨之間“為也”時唱的攔路歌等。參與人數(shù)多,社會影響大的侗族大歌,則更為真切表現(xiàn)侗族人對生活美感的體驗。每一次歌唱皆是侗族人對生活美的表達。于侗族人而言,“美是生活”,也是歌唱不是空泛的言辭,而是生活實踐中的真實感受。歌唱使侗族人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侗族人于直擊人心的歌聲中感受到生活的力量和美感。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評論家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這一重要命題,他認為:“任何東西,凡是人在那里面看得見如他所理解的那種生活的,在他看來就是美的;美的事物就是使人想起生活的事物”。車爾尼雪夫斯基這種“尊重現(xiàn)實生活”的美學觀,與侗族人對生活與美的認識有著極大的相似性。
2.生活與歌唱,美在和諧
歌唱活動是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反映。前蘇聯(lián)音樂學者、音樂美學家尤里﹒克列姆遼夫(1908-1971)指出:“任何思維、任何藝術的內容,都是通過思維著、感覺著、動作著的社會的人對現(xiàn)實的關系而表現(xiàn)出來的客觀現(xiàn)實。忽略外在的、客觀的現(xiàn)實世界的藝術,是不可想象的?!倍弊宕蟾梵w現(xiàn)著侗族人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直觀感受,對于生活美的真實追求。侗族人歷來重視和諧,有著以為公眾做事,助他人為榮,尊重他人、寬宏大量、團結互助的優(yōu)良社會風氣。這種優(yōu)良社會風氣化為侗族人的精神養(yǎng)料,使侗族人的生活與歌唱充盈著和諧之美。侗族人對和諧之美的追求,在侗族大歌的美妙和聲中得以自然的展現(xiàn),歌聲的和諧之美凈化著侗族人的心靈,讓侗族人體悟到了和諧的力量,感受到生活與歌唱之和諧美。
(二)侗族大歌蘊含“天人合一”的美學追求
1.人與自然,唇齒相依
侗族人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侗族人民內心認同人和自然唇齒相依的密切關系,不認為人類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可以對自然資源進行無止境的掠奪。侗族人民對天地、自然與人的關系,有著自己的智慧認識,侗族人民重視萬物的和諧,強調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面對冰川融化、土壤流失、氣候變暖、流行病毒肆掠等嚴峻的生態(tài)失衡問題,侗族人民的這種生態(tài)觀,在當下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可以引導我們更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一文中提出:“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生態(tài)衰則文明衰。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
2.天人合一,人·物相諧
侗族人民熱愛山川、河流,感恩大自然所賦予的一切事物。在侗族的建筑格局中,我們發(fā)現(xiàn)侗寨多建于溪河岸邊,綠水青山、古樹環(huán)繞,人與天地萬物相融相諧,反映出侗族人崇尚“天人合一”的美學觀。學者王振復認為:“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哲學與美學的基本命題”“天人合一”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概念,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有著深遠的影響。侗族大歌是傳統(tǒng)音樂的代表,充分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美學理念。侗族大歌中模擬的蟬鳴、鳥嘀、潺潺流水,是“天人合一”的寫照,是人·物相諧的印證,侗族人將自身對天地萬物的感受融合于生活美的創(chuàng)造,“人類之所以是無可爭辯的美的創(chuàng)造者,是因為這世界本‘無’。美的創(chuàng)造,便是‘無’中生‘有’?!?/p>
可見,侗族大歌的審美功能在于使侗族人于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侗族大歌不是脫離于日常勞動的藝術,它與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水乳相融。正如19世紀英國思想潮流的代表人物莫里斯所言:“藝術的事業(yè)是人民的事業(yè)……有一天我們終將贏回藝術,也就是說,贏回人生的樂趣;讓藝術重新回到我們的日常勞動中來?!倍弊宕蟾柚刑N含的生活氣息和自然之美,讓我們看到侗族人民從未讓歌唱與生活相分離。侗族大歌反映出的審美觀是符合人的天性,符合自然,符合生命意志的充滿生命力的審美觀,這是侗族人民對美的真實體悟和追求。
三、侗族大歌的教化功能
侗族崇尚禮儀,重視道德教化。以歌育人是侗族大歌顯著的教化特征。
正如孔子所言:“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積極的音樂對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有重要影響。雅典的音樂家、哲學家達蒙指出音樂對于人類的心靈、頭腦,乃至對于整個社會均有深刻而直接的作用,他曾宣稱“‘貴族家庭的子女合適于學習音樂’的原因是,正像畢達哥拉斯所表明的,音樂可以引導訓練靈魂的美德,并且在教育過程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倍弊宕蟾鑲鞒厣鐣L氣和諧,侗族大歌在增進人們的情感溝通,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凝聚力的提升,維護社會和諧秩序中發(fā)揮積極的教化作用。
前輩學者對侗族大歌的教化功能已有一些研究,筆者在梳理前輩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jù)筆者的田野觀察和文獻梳理,將其歸納如下:
(一)傳承歷史
以歌傳史是侗族大歌顯著的特征,古老的歌謠承載著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信念,真實反映了侗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圖景。世代傳唱的侗族大歌,其實也是侗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不斷薪火。唱大歌于侗族人民而言,是歷史傳承具有溫度的方式。侗族民間的大歌曲目眾多。承載著侗族歷史的古歌具最為悠久,蘊含著珍貴的歷史價值。如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貴州少數(shù)民族古歌系列·侗族古歌》之《人類起源》載:
從上面節(jié)選的內容中可以看到侗族先民對于歷史傳承的思考,如歌中的“輩去輩來(Saemh bail saemh map),輩死輩承(Saemh deil Saemh qik),完了老人換年輕(Lieeux laox taot liix)。”就是對于人類歷史總是在前人、今人、后人的前后相繼中書寫并傳承這一問題最為樸質的闡述?!皻v史上的不同文化和社會生活與當代社會處于不同的時空域,因而其社會及文化的整體自然與當代社會截然不同。以至于屬于歷史上特定時空域的社會生活及其文化,顯然不能用當代的文化觀去加以解讀?!?/p>
(二)建立信仰
1.侗族信仰“萬物有靈”
“侗族民間信仰是廣泛存在于侗族民間的非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形式,它是以自然崇拜為基礎,以多神崇拜為特點,包含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薩歲’崇拜等內容……民間信仰的心理機制是既具開放性又有保守性,無論是本土的或是異域的,均兼容并蓄;‘開放’是指有靈必拜,不問來自何方,‘保守’指其在包容諸路神靈時,并不放棄本土宗教信仰?!苯⒃谧匀怀绨萆匣A“萬物有靈”的侗族民間信仰在流傳至今的遠古神話中仍可看到其影子,如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侗族大歌》之敘事侗族大歌《開天辟地》:
上述內容節(jié)選自敘事侗族大歌《開天辟地》前部分,這首敘事大歌想象瑰麗,蘊含著古老的侗族文化信仰,是侗族早期先民對人和自然的樸素認識。
2.神話的文化意義
侗族人民相信“萬物有靈”,認為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應該是“萬象共生”。這種文化傳統(tǒng)通過遠古神話傳承至今。對于神話的實質及其在人類生活中的意義,恩斯特·卡西爾在其著作《人論》中曾作如下論述:在神話的想象中,總是暗含有一種相信活動。沒有對它的對象的實在性的相信,神話就會失去它的根基……在科學的新光芒下,神話感知不得不逐漸消失……但是它們的人類學價值繼續(xù)存在著。在我們人類世界中我們不能否認它們,不能失去它們;它們保持著它們的地位和它們的意義。
人類學家早已指出,神話中蘊含著古老的信仰,我們對于這種信仰應該給予理解。“在我們能夠甚至是可以聲稱理解他者那些看上去稀奇古怪的信仰之前,我們必須先批判地審視我們自身,無論我們是自然科學的學生,還是藝術或宗教學的學生,是如何反復出現(xiàn)和非常自信地,在沒有考慮我們自身盲點如何阻礙我們更深地理解他者的情況下,就去懷疑他者的信仰……”。因此可以說,對于他者文化錯誤的解讀或者批判,不是有效溝通的方式。
(三)載道育人
以侗族大歌代替語言或文字說教,使侗族人的言行合乎于侗寨的道德規(guī)范,這一點尤其特別。在侗族大歌這種集體性的歌唱活動中,侗寨的每個人都將個體的體悟轉換為文化實踐,實現(xiàn)集體活動對個體的性情塑造和思想凈化。侗族大歌的“全民參與、全民習得與全民成就”的特征,使其社會化程度高,思想引導性強,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載道育人的作用。侗族大歌內涵極為豐富,其中當然也包括道德教化的內容,且在侗族大歌的曲目中占有較大的比例。
1.提醒少年珍惜時光,努力學習
如,兒童大歌《JUIV? SAEMH? DAOL》(漢譯《珍惜少年莫要誤時光》)所唱:
2.教育人們珍惜光陰,熱愛生活
如,《Xingl Wangc Nguedx Ngueev Nees Neix》漢譯《正月二月蟬哭娘》所唱:
上面的大歌通過蟬的鳴叫形象地揭示著生命的意義,教育侗族人只有珍惜光陰,積極面對生活,才能像夏天的蟬一樣彰顯生命的意義。
3.告誡人們孝敬父母,報答養(yǎng)育之恩
如,《Kgeeus Lagx Nyix》(漢譯《教育青年》)所唱:
4.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是侗族人民世代崇尚的生存理念。這種生存理念投射在侗族大歌和諧自然的和聲之中。如,《Laos? Das? Xeenp? Yuc》(漢譯《走進仙游山》)所唱:
5.教導人們學習先賢
侗族人民自古有崇尚先賢的歷史傳統(tǒng),正如唐·蘇拯在《明禁忌》所言:“我識先賢意,本誡驕侈地”,又如《Kgal Kgongs Siis》(漢譯《孔子之歌》所唱:
四、侗族大歌的認識功能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認識”一詞是“指人的頭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倍弊宕蟾枳鳛槎弊迳鐣闹匾幕睿从沉硕弊迦藢ζ渌幧鐣瞵F(xiàn)實的認識。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克拉克·威斯勒曾經說過:“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思想和觀念的總和與實體,實際上,它們就是文化的決定性特征,根據(jù)這些特征,人們才能按照具體情況斷定這些文化是否相同。”從侗族大歌中獲得了自我文化身份的確認后,侗族同胞同時接受著民族文化思想的教育,鞏固了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觀念。侗寨是族群的社會組織基礎,也是侗族大歌得以傳承的文化載體,“為我們賦予文化的不是一個家庭,而是家庭的群體?!倍弊迦嗣裨谌粘I钪谐蟾瑁词侨谌肴后w性的文化生活,是接續(x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群體文化行為,也是認識所處社會文化的重要途徑。
從認識功能的層面來考察,侗族大歌在個體(個人)、群體(侗寨)兩個層面發(fā)揮著作用。唱侗族大歌于個體(個人)有怡情養(yǎng)性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可以認識自我,有效地參與群體(侗寨)文化生活,找到文化歸屬;于群體(侗寨)而言,唱侗族大歌有著統(tǒng)合群體意見,可以規(guī)范群體行為,形成群體目標,整合群體力量。在侗族南部方言區(qū)內的族群生活中,侗族大歌的認識功能具有相通性??梢哉f,生活方式的相似性使得侗族大歌的認識功能產生了趨同現(xiàn)象。具體而言,處于侗族南部方言區(qū)的侗寨,侗族大歌傳唱成為侗寨的標志性文化,與侗族大歌的傳唱相對應的傳統(tǒng)民俗也相對保存得較好,侗族人民在集體性文化生活中確認了自身的文化身份,認識到自身的文化價值。
侗族大歌是南侗地區(qū)侗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突出的代表。根據(jù)克拉克·威斯勒的觀點:“部落文化的個性都會在其最獨特的特質中顯示出來?!泵耖g有句諺語也證明了這一點:“侗家有三寶,大歌、鼓樓、風雨橋?!敝档藐P注的是三寶之中,大歌居首位,可見其在侗族文化中的顯著地位。借用克拉克·威斯勒特質綜合體(trait-complex)的概念,我們可以把在侗族文化中最具特性的侗族大歌特質稱之為侗族文化的特質綜合體,則圍繞侗族大歌產生的相關文化活動,我們在此處可稱之為侗族大歌綜合體。需要指出的是,侗族大歌綜合體并不獨立出現(xiàn),它與鼓樓、風雨橋緊密關聯(lián)。通過小黃侗寨和宰蕩侗寨的侗族大歌綜合體及鼓樓、風雨橋之間進行考察,我們已經到它們在侗族文化中相伴相隨,在文化上有緊密的相關性。
泰勒發(fā)現(xiàn),“特質綜合體在文化中的重合或出現(xiàn)并非偶然現(xiàn)象。泰勒為特質綜合體的這種聯(lián)系起了個名稱,叫做‘粘合’(adhe-sions),‘彼此粘附在一起的狀態(tài)’……”。用“粘合”的觀點分析侗族大歌綜合體與鼓樓、風雨橋,可以看到三者之間的互相關聯(lián)。
見下圖所示:
侗族大歌綜合體與鼓樓綜合體及風雨橋綜合體關系圖
通過上圖可知,侗族大歌綜合體、鼓樓、風雨橋三者之間的關系不是偶然性的關聯(lián),更不是簡單的邏輯互補,而是文化上的血肉聯(lián)結。這種聯(lián)結表現(xiàn)為侗族大歌綜合體、鼓樓、風雨橋在侗族文化上的互相發(fā)生作用,共同構成了侗族文化的主體。鼓樓在侗寨既是侗族人民重大事宜商議之所,也是歌隊練歌、對歌之地。風雨橋既可作休憩及納涼避雨之用,又可作唱歌之用。盡管鼓樓與風雨橋是建筑文化,侗族大歌是音樂文化,三者之間表面上不具有直接相關性,但是,如果我們將著眼點從侗族大歌、鼓樓、風雨橋三者轉向作為整體的侗族文化,就會發(fā)現(xiàn)三者之間的關系緊密。侗族大歌、鼓樓、風雨橋作為侗族文化的三種文化類型,它們之間始終具有一種文化上不可割裂的聯(lián)結,這種聯(lián)結體現(xiàn)于侗族人民的整體性生活,使得三者共同構成侗族人民整體性文化生活的核心,也是侗族文化模式的核心。因而,我們不可將三者中的任何一個特質予以剝離,要立足于整體性的文化視野來看待三者在侗族文化模式中的影響,“一個部落文化畢竟有一種規(guī)劃或模式。如果我們把特質綜合體比作建筑材料,那么房屋設計就相當于文化模式?!?若將侗族文化比作一座大廈,那么侗族大歌、鼓樓、風雨橋這三種特質,就是修建這座大廈的水泥、磚石、泥漿,而侗族人民則是親手制造這些建筑材料并建造起大廈的人。
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小黃侗寨和宰蕩侗寨的侗族文化,其實就是侗族大歌綜合體、鼓樓、風雨橋等三者的集合,這些特質文化在兩個侗寨得到較好的保留和發(fā)展,使得兩個侗寨的侗族同胞在文化生活方式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當我們分析這些使不同的侗寨在文化上建立相同關系的特質文化之后,我們就能說明小黃侗寨和宰蕩侗寨之間的文化聯(lián)系,也能了解兩個侗寨至今仍為侗族大歌民間傳承和學校教育傳承重要基地的原因所在?!胺彩怯腥说牡胤?,都會出現(xiàn)與這個綱要相一致的文化,它的統(tǒng)一性在于其中所有特質綜合體從某種意義講就是各種文化現(xiàn)象使自身顯現(xiàn)的機制?!睆闹形覀兛梢钥吹?,侗族大歌綜合體、鼓樓、風雨橋,皆是侗族人民整體性生活方式的直接體現(xiàn)。
有效參與侗族大歌使侗族人民認識到自身的文化身份,這是侗族大歌獲得傳承的文化基礎。侗族大歌作為侗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資源,引導著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調整著個人之間的人際關系?!耙驗閰⑴c文化有賴于共同資源,并引導人們互相接觸。對于任何個體而言,無論他天賦多高,都不可能充分地參與文化,因為文化將是極為復雜的東西。然而,有效參與當然是可能的。無論何時,人們都將從整個文化中選取一部分進行參與,他們的選擇如同自己所做的貢獻一樣,必然是千差萬別、高低不等的。這種選擇,這種高等不等的狀況,是可以與有效的文化共同體并行不悖的,但是需要真正的相互責任和相互調整才能達成?!倍闭锏哪信仙僭诙弊宕蟾柚蝎@得文化身份的認同。
社會發(fā)展的實踐證明,衡量一個社會的文化是否屬于多數(shù)人,身處這個社會中的多數(shù)人有效參與文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們只有有效參與文化,才能真正認同自身的文化身份。唱大歌使侗族人更加明確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侗族人通過有效參與侗族大歌的演唱,不斷獲取深層次的文化體驗,形成趨于一致性的文化認同,這是侗族大歌的認識功能所在,也是侗族大歌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漢語詞典編委會.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87,1541.
[2]龍跨巖,龍曉宇.侗族大歌·琵琶歌[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1-3.
[3][美]西格爾著,趙雪萍,陳銘道譯.蘇亞人為什么歌唱[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87-128.
[4][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著,周揚譯.藝術與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55.
[5][前蘇聯(lián)]克列姆遼夫著,吳鈞燮譯.音樂美學問題[M].北京:音樂出版社,1954:8.
[6]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求是,2019(03):1-2.
[7]王振復.中國美學史新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25,49.
[8][英]雷蒙·威廉斯著,高曉玲譯.文化與社會1780——1950[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234-235.
[9]恩里科·福比尼著,修子健譯.西方音樂美學史[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19.
[10]貴州少數(shù)民族古歌系列編委會編,張民,普虹,卜謙編譯.貴州少數(shù)民族古歌系列·侗族古歌[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12:6-12.
[11][清]謝圣綸輯,古永繼點校,楊庭碩審定.《滇黔志略》點校[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4.
[12]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侗族文化大觀[M].貴陽:貴州出版集團,貴州民族出版社,2016:8.
[13]黎平縣文體廣電局編.侗族大歌[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332-333.
[14][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127-130.
[15][美]盧克·拉斯特著,王媛,徐默譯.人類學的邀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05.
[16]侗家愛山又愛水編寫組.侗家愛山又愛水[M].榕江:榕江縣文化館、榕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印,2011:89.
[17]張勇選編,鄧敏文審定.侗族大歌[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5:106-110.
[18]黎平縣文體廣電局編.侗族大歌[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128-132.
[19]張勇選編,鄧敏文審定.侗族大歌[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5:58-60.
[20]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095-1096.
[21][美]克拉克·威斯勒著,錢崗南,傅志強譯.人與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6-7,259,48,63-64,69.
[22][英]雷蒙·威廉斯著,高曉玲譯.文化與社會1780——1950[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467-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