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魯曉敏 圖 |吳衛(wèi)平 編輯 | 孫鈺芳
安徽歙縣北岸橋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比藗冊陉P注徽派建筑時,大部分目光聚焦到了民居與祠宇,綿延不絕的粉白馬頭墻如洪波涌起,黑色的檐瓦勾勒出朵朵浪花,這些是徽州建筑的基本屬性。然而,人們卻忽略了徽派建筑中的廊橋,它們或點綴在村落當中,或橫亙于山水之間,將黑瓦和白墻延展到水上。石拱券和馬頭墻,粗獷與細膩,明朗與雅素,徽派建筑元素完整地移植到了徽州廊橋身上,“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情調在廊橋中四處可見。民居是徽州人的家庭單元,廊橋是徽州人的公共單元,白墻黑瓦的廊屋里演繹出的是徽州動人的生活故事。
徽商叱咤風云四百年,一代代徽商帶回了大量財富,除購田置業(yè)、建深宅大院、修祠堂、豎牌坊,也出資修橋鋪路,加上民間集資建橋的傳統(tǒng),古徽州地區(qū)(包括現在黃山市、績溪縣和婺源縣)歷經歲月的侵襲,仍幸存著拱北橋、秀陽橋、云溪橋、三棵樹橋、長生橋、觀音橋、環(huán)秀橋、鎮(zhèn)洪橋、樂壽橋、安阜橋、桃源廊橋、屏山橋、婺源花橋、理坑橋、題柱橋等數十座古典風雅的廊橋。
徽州廊橋中,最精美的當屬石拱廊橋,它們與徽派建筑一脈相承,一孔或者多孔的橋身,橋上建有粉墻黛瓦的廊屋,屋內牌匾林立,楹聯(lián)密布,詩賦繞梁,常伴有精雕細鏤的木雕、磚雕、石雕,充盈著蔥郁的文氣。
北岸廊橋無疑是徽州石拱廊橋的翹楚。它坐落于徽州歙縣北岸棉溪河上,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3孔石橋,長33米,寬4.7米,廊屋高5米,磚木結構,兩側立有馬鞍形的馬頭墻,是規(guī)模最大的徽派建筑風格的石拱廊橋。
安徽歙縣北岸橋,專供老人休息眺望的飄窗。
漏窗是北岸廊橋的一大特色,廊屋兩側各開八扇,正面窗花圖案砌出龜背紋和梅花紋,象征著延年益壽和冰清玉潔。背面花窗造型為滿月、古瓶、桂葉、葫蘆等,有著平平安安、葉落歸根、招財進寶等多重寓意。人置身在山水中顯得卑微而渺小,那么,就借廊屋的花窗,收納山水,將天地縮小,將自己放大,窗外一切美景皆為我所有。這或許就是壺中有天地的意境。通過一扇扇造型各異的花窗,徽州人完成了心理轉換。設計師在橋上別具匠心地辟出一扇大敞窗,敞窗外建美人靠;也許是怕村人看不夠小窗,設計者大膽地開辟一面墻,供村人在此攬清風明月、數飛雁游魚。這表明了北岸人并不死守陳規(guī)舊念,他們將精神上的審美與視覺上的審美有機結合,廊橋的設計者或許是豁達的隱士、或許是才華橫溢的讀書人,他以各種窗的方式表達自己開放的處世觀。每一個開窗都是恰到好處,不大不小,不多不少,明明用心之至,卻宛若天成,把文人雅士的氛圍渲染到極致。
一般地處村頭、村尾的廊橋兩側大多植有老樹,可以說,樹是廊橋的標配之一。橋頭種什么樹都是有講究的,比如香樟樹寓意著“香火旺盛”,石榴樹寓意著“榴開百子”,這些樹無非是祝福村落人丁興旺,祈福村落興旺發(fā)達。
在北岸廊橋北端西側的石階邊長著一株石榴,它斜逸而出,卻只開花不結果,然而這并沒有影響到北岸吳氏的興旺,隨著石榴的花開花落,吳氏衍生成當地一大望族。特別是近代,眾多吳氏徽商扎根上海,在經濟領域中多面開花,形成了實力雄厚的徽商財團。發(fā)家致富后的吳氏家族營造出一座座街巷縱橫、大屋林立的富庶村落。今天的北岸村,還遺留著百余幢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古民居,見證了那個“花開富貴”的時代。
休寧三棵樹橋內景
徽州石拱廊橋以中小型居多,比如三棵樹橋、安阜橋、云溪橋等,它們大多坐落在水口,橋下波光粼粼,四周水汽升騰,兩側煙樹蔥蘢,山巒起伏環(huán)繞,透著朦朧婉約的意境。
休寧縣三棵樹橋因橋頭生長著三棵苦櫧樹而得名。三棵樹橋建于明代,顯然比樹年長,卻被當地人本末倒置地稱呼著,人們早已忘卻了它原來的名字。橋與樹合為一體,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三棵苦櫧樹或綠葉成蔭、或金黃、或滿樹火紅,色彩的變幻讓廊橋變得富有韻律、富有生命力。三顆樹橋利用裸露在河床中的巖石為座基,將橋墩壘砌在巖石上,這種因地制宜的做法節(jié)省了成本,也較挖基礎建墩更結實耐用。三棵樹橋前方,綿延的青山連著山腳的村落,白墻黛瓦上升起裊裊的炊煙,一切顯得如此詩情畫意。
安阜橋坐落在祁門縣大坦村的大坦河上,建于明代嘉靖年間,長30余米,廊屋高15米,這座單孔石拱廊橋是徽商出入徽州的重要通道。安阜橋西側兩層樓閣,東側一層廊屋,就單體建筑而言,安阜橋西高東低,打破了傳統(tǒng)徽派建筑的對稱格局,讓人看起來有些礙眼。然而,當你把安阜橋放到大環(huán)境中去審視時,你會發(fā)現,它完美地融入周邊景致——西側山丘向著廊橋方向緩慢降低,安阜橋順勢延續(xù)了山體下降的節(jié)奏,將橋與茂林修竹連接到了一起,這一切看起來非常和諧與合理。安阜橋浸潤在翳郁的山色之中,如同一幅剛剛收筆的潑墨山水圖軸,還帶著筆尖的潮濕。當年,微風徐徐吹過橋檐的風鈴,“叮叮當當”,清脆的金屬敲擊聲如同歷史的回響飄蕩在山林野地。靜聽松風陣陣襲來,飛鳥噗噗地振翅,野蟲啾啾地鳴叫,泉水激石發(fā)出泠泠水聲,大自然的各種聲音不絕于耳。
安徽休寧三棵樹橋
蓬勃的竹園,翠影襯托著白粉墻,它們是絕佳的搭配,文人雅士最喜歡的意境,一幅清雅的畫面有意無意之間出現,廊屋中一扇扇葫蘆、花瓶、葉子等形狀的小窗,讓畫面更加精彩。
美國著名的建筑師賴特創(chuàng)造性地在瀑布之上營建了一幢別墅,水從房底嘩嘩流淌出來,這就是世界上著名的“流水別墅”。早在數百年前的徽州地區(qū),便有無數石拱廊橋靜悄悄地站在或急或緩、或大或小的溪流上,遠遠望過去,這些白墻黑瓦的水上徽派建筑何嘗不是流水別墅?只不過美國匹茲堡的流水別墅是私宅,而徽州廊橋是水上的公共空間,徽州先人借鑒了蘇州園林的造景手法,將青磚瓦房和馬頭墻搬到了石拱廊橋上,在廊屋外墻開有方窗和風窗洞,起到了移步換景的作用,人與自然結合得天衣無縫。
江西婺源縣彩虹橋是一座始建于南宋的木平廊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以長度、精美程度、科學性等著稱,被譽為“徽州第一橋”。
步入彩虹橋,一副嵌字對聯(lián)清晰可見:清景明時彩畫長輝唐舊邑,華裝淡抹虹橋常映小西湖。橋上的楹聯(lián),通常多見刻于兩邊的石柱上或者是懸掛的木板上,內容多是描述橋的位置、環(huán)境、特征、氣勢,以及頌揚建造者的業(yè)績等,像此聯(lián)將彩虹橋的名字、所在的清華鎮(zhèn)以及當地名勝小西湖的名字一一嵌入的并不多見,可見撰聯(lián)人的心思縝密、慧眼獨到和構思奇巧。
對聯(lián)點出了婺源縣建于唐朝,它是古徽州六縣之一,今屬江西省上饒市。但是,對聯(lián)沒有說明彩虹橋的建造時間。正當我有些納悶時,一眼看到了供奉著大禹的神龕,大禹像的兩側各擺放著一方烏黑的牌位,其中一塊牌位上寫著“胡濟祥”三個字,能夠與治水英雄大禹王一道接受村民的祭祀,可見他的身份非常特殊。詢問了同行的當地作家傅菲后,得知胡濟祥是南宋時的一名得道高僧,正是他化緣捐造了彩虹橋。原來,出生于清華鎮(zhèn)的胡濟祥時常見雨季漲水時,洪水沖垮村里的木橋,造成橋毀人淹的悲劇,于是立志為鄉(xiāng)人募資建橋。歷經三年艱辛的化緣,再經過四年建橋,一座長達140米的木平廊橋橫空出世,呈現在鄉(xiāng)民的眼前。
江西婺源彩虹橋內景
江西婺源彩虹橋
據說,在瓦匠蓋上最后幾片青瓦時,清華鎮(zhèn)瓦藍瓦藍的天空中驚現一道燦爛的彩虹,胡濟祥認為這是吉兆,于是將橋命名為“彩虹橋”。還有一種說法,彩虹橋名取自李白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辈还苁且阅囊环N說法為準,彩虹橋的誕生都帶著一份陽春白雪,帶著淡雅的詩意。
世世代代的鄉(xiāng)民不僅牢記了胡濟祥的功德,也不忘主持建造廊橋的主墨師傅胡永班,他的牌位也榮耀地躋身神龕,四時八節(jié)接受鄉(xiāng)民的香火。在設計彩虹橋時,胡永班發(fā)現,如果墨守成規(guī)地按照等距布列橋墩,那么其中一只橋墩恰好位于流量最大的位置,這對于保護橋墩是非常不利的,于是將橋墩參差不齊地設立在河流當中,從而避開了汛期洪水的流向。彩虹橋最大墩距為12.8米,最小墩距為9.8米,河面主流量經過的地方墩距較大,流速稍緩的地方墩距也稍小,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洪水侵襲。這種實干的工匠精神是橋墩千年永駐的最大保證。雖然,橋墩間距參差不齊,但在一百多米寬的溪面上并不覺得礙眼,反而挺新奇。彩虹橋的橋墩砌成半個船形,迎水面尖銳如船首,整座橋墩呈流線形向后延伸,三角形的橋墩足以消解奔騰而來的洪水沖擊。橋墩條石砌法也非常講究,條石左右鑲嵌,上下交錯疊加,條石之間的縫隙非常小,整個橋墩結合成堅不可摧的整體。彩虹橋的設計建造,證明了早在南宋,徽州人就掌握了準確、詳細的水文資料和高超的建橋工藝,從而為建造大型橋梁奠定了基礎。
現在的彩虹橋建于清代,走在木板橋面上,那些上百年的橋板被柔軟的腳掌磨去了厚厚的一層,呈現出了凹凸不平的溝槽。橋板的縫隙處,流淌出一條幽幽的清華溪。
徽州人認為造橋是積善積德的重要舉措。元初羅環(huán)秀遺孀程氏在呈坎村建環(huán)秀橋;元代徽商許友山,修任公橋,建高陽橋;明嘉靖年間,徽商佘文義獨資造橋,后人便將此橋稱為“佘公橋”;明弘治年間,一位寡婦捐出自己省吃儉用的錢財及全部家產建太平橋;清代徽商許克云捐建唐模村高陽橋……
古徽州人有一名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罩菽凶幼叱隽思议T,跨過了廊橋,從此踏上危機四伏的商路,不知自己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鄉(xiāng)?能不能回到家鄉(xiāng)?一家人在廊橋上揮淚告別,于是,廊橋成了他們望遠盼歸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