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8日,中國老齡協(xié)會聯合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在京發(fā)布2021年度全國老年人權益保護警示教育案例。本次發(fā)布的案例有老年人交通出行、再就業(yè)權益、旅游消費、老年婚姻等方面的案例,也有涉及保健品詐騙、電信網絡詐騙等案例,具有一定典型性、警示性、教育性,通過以案釋法旨在引導廣大老年人強化風險防范意識,提升依法維權能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案例一:張某某與王某某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
關鍵詞:老年代步車
1.基本案情:2020年8月,老人王某(未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駕駛無號牌四輪低速電動汽車(系被鑒定為機動車的老年代步車,無法投保交強險),在馬路行駛中與相對方向張某某駕駛的無號牌二輪電動車相擦刮,造成張某某受傷、二車受損的道路交通事故。經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出具的《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王某承擔事故主要責任,張某某承擔事故次要責任。兩車均無保險。事故發(fā)生后,張某某住院治療,住院天數15天,鑒定為十級傷殘。張某某訴至法院,要求王某賠償醫(y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營養(yǎng)費、殘疾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各項費用。
2.案件結果:法院認為,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受法律保護,張某某、王某均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關規(guī)定,釀成事故致張某某受傷,所造成的損失,雙方應按各自責任比例承擔責任。王某作為機動車一方承擔80%責任,張某某作為非機動車一方承擔20%責任為宣。法院判決被告王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張某某各項損失合計91193.66元。
3.案件解讀:近年來,很多老人選擇駕駛三輪/四輪電動車(老年代步車)出行。這類老年代步車的重量、速度及尺寸都超出了非機動車的范圍,屬于機動車范疇,應按規(guī)定依法登記并持證駕駛,但現實中老年代步車大多無牌照和駕照,無法投保交強險,一旦發(fā)生交通事故遭受損失理賠無門,維權困難是此類案件的特點。
本案旨在提示有關部門加強對老年代步車亂象的整治,消除老年代步車的交通安全隱患。對于已上牌的低速電動車,要嚴格落實“交強險”制度,避免發(fā)生事故理賠難的問題出現。此類案件中,鑒于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應對突發(fā)狀況反應能力較慢,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提醒廣大老年人應提高交通安全意識,嚴格遵守交通法規(guī),確保出行安全。
案例二:張某與某超市勞務合同糾紛案
關鍵詞:老年人再就業(yè)
1.基本案情:老人張某自2013年起享受養(yǎng)老保險待遇,按月領取養(yǎng)老金。自2019年9月20日起,張某到某超市從事營業(yè)員工作,約定月工資2280元。出于信任,張某沒有簽訂合同。2020年1 1月3日,張某離職,但某超市并未足額支付其工資。張某遂提起勞動仲裁,但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因張某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對其提起的勞動爭議仲裁申請不予受理,故張某訴至法院。
2.案件結果:法院認定:在2019年9月20日-2020年1 1月3日原告工作期間,除2020年2月外,被告實發(fā)工資與約定工資的差額,即為被告欠付原告勞務工資的數額,被告應當支付。因此法院判決被告某超市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支付原告張某勞務工資1295.82元。
3.案件解讀:當前,老年人再就業(yè)是社會熱點,統(tǒng)計結果表明,近三年勞務合同糾紛在涉老民事案件中的比例不斷上升。本案例中,老人張某雖沒有與被告簽訂合同,但建立了實際的勞務關系,被告行為構成違約。但由于老年人以勞動者身份進入勞動力市場在法律上不認可,勞動法和現有退休制度以及社會保險之間存在矛盾,造成老年人再就業(yè)工資定價隨意、無理由辭退、不能請求薪資雙倍賠償,工傷無法認定等問題。
相關部門應當加強調查研究,健全完善老年人再就業(yè)支持政策等,全面清理阻礙老年人繼續(xù)發(fā)揮作用的不合理規(guī)定,禁止年齡歧視,依法保障老年人再就業(yè)權益。同時,支持企事業(yè)單位為老年人拓寬再就業(yè)渠道、開展職業(yè)技能培訓,營造老年人再就業(yè)的良好環(huán)境。老年人應提升法律意識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務合同,明確雙方權利義務,依法保護自身權益。
案例三:陳某、孔某等電信網絡詐騙案
關鍵詞:電信網絡詐騙
1.基本案情:楊某伙同陳某、孔某等其余6名被告人,由陳某組織并提供“客戶信息”及“藥品”等作案工具,以撥打電話聯系的方式,冒充醫(yī)學專家、老師、學生、助理等身份,面向患有不同病癥的老年人開展所謂的問診、回訪,獲取老年人病癥等信息。在騙取老年人信任后,謊稱古方調理、特配中藥能夠治療相關疾病而向老年人推銷所謂藥品,及能夠為老年人辦理藥費報銷需交納稅金、保證金等手段,通過快遞投遞所謂藥品、貨到付款的方式,騙取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安徽、四川等地18名老年人共計130692元。
2.案件結果:人民法院審理后,依據7名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和情節(jié)輕重,依法判決被告人陳某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四個月,罰金人民幣40000元;被告人楊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十一個月,罰金人民幣40000萬元;被告人孔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三個月,罰金人民幣30000元;其余四名被告人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一個月,罰金人民幣30000元;同時追繳7名被告人的違法所得用于退賠受害者。
3.案件解讀:本案中,被告人既無行醫(yī)資格,向老年人銷售所謂“靈丹妙藥”,也不是建立在合法、正當的醫(yī)療診斷基礎之上,其行為既不能對老年人的疾病進行有效治療,也存在對老年人身體健康造成損害的危險性,其行為和目的就是冒充醫(yī)學相關人員身份,以銷售藥品和所謂報銷藥費為手段騙取財物,所得藥款及所謂稅金、保證金等均為詐騙犯罪所得。被告人利用獲取的公民信息,通過撥打電話的手段騙取被害人信任后詐騙公民財物,屬于利用電信網絡技術實施詐騙。
鑒于電信網絡詐騙危害巨大,老年群體已成為詐騙的重點對象。有關部門應加大監(jiān)管力度,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行為,通過短信等方式經常性提醒,深入基層開展防詐騙普法宣傳活動,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老年人需加強自身的信息識別能力,遇有推銷產品等情況,要與子女溝通協(xié)商,及時向有關部門咨詢、求證,避免“傷財又傷身”。EFABF40E-8C50-4958-97B0-8FA08EDDDC67
案例四:王某詐騙案
關鍵詞:保健品詐騙
1.基本案情:王某利用其下轄的三個銷售平臺,將平臺包裝為“某養(yǎng)生基地”進行虛假宣傳,安排員工假冒醫(yī)務人員為老年人進行虛假檢測、偽造檢測報告、安排員工假冒知名專家醫(yī)生進行門診、宣傳保健品有防治疾病功效、購買產品享有國家補貼,以搞慈善活動為幌子,以免費旅游為誘餌,吸引老年消費者,使老人相信其銷售的保健品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從而高價購買保健品。三個銷售平臺共計詐騙老年人資金3883499元。
2.案件結果:法院認為,被告人王某伙同他人,為達成其斂財目的,創(chuàng)設平臺旅游會銷詐騙模式,組成較為固定的犯罪集團,采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騙取老年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
3.案件解讀:近年來,以養(yǎng)生講座、專家坐診、免費體檢為名的養(yǎng)生游、會議游等旅游會銷詐騙案件有所增長。究其原因,一方面,旅游產品的會銷模式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制,各政府部門之間職責分工不明確,存在監(jiān)管漏洞;另一方面,在于老年人時間寬裕且有一定積蓄,但自身防范意識較差,鑒別能力較低,部分老年人存在愛貪小便宜的心理容易陷入會銷陷阱。
有關部門應盡快研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會銷模式進行規(guī)范并加強監(jiān)管,加大對這類案件的查處懲治力度。同時,加強新聞媒體對會銷旅游騙局的曝光力度,提高老年人防范意識。此外,老年人要增強鑒別能力,拒絕商家洗腦宣傳,避免自身權益受到侵害。
案例五:郭某某、彭某某等強迫交易案
關鍵詞:老年人旅游
1.基本案情:自2018年5月起,由郭某某、彭某某發(fā)起,與其他多名被告人共同出資,在武夷山市開設玉器店,并以該玉器店為犯罪窩點,給予某某市多家旅行社經營者高額回報,通過旅行社組織低價團老年游客帶到店內購買玉器,并利用其在該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工作的職務便利,在相關職能部門進行檢查時通風報信,并幫助玉器店處理投訴事宜。玉器店導購向老人吹噓其勢力,部分講師留雞冠頭發(fā)型、顯露紋身等行為制造涉黑形象讓老人產生畏懼心理,強迫老人購物。
經審查,2018年5月到2019年4月,涉案的玉器店共計交易收入資金流水達1.15億余元。經營期間,上述被告人組成的惡勢力犯罪集團,在玉器店內以上述強迫交易的方式,先后迫使78名被害人非自愿性購物共計127萬元。
2.案件結果:法院判決,被告人郭某某、彭某某犯強迫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其余十七名被告人犯強迫交易罪,判處一年三個月到三年六個月不等,并處罰金1萬到10萬不等。各被告人被公安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各類財物以及追繳的違法所得,在抵繳罰金和退賠老年人等被害人之后,剩余部分交由扣押機關依法處理。
3.案件解讀:本案是常被媒體曝光的低價或免費旅游消費案件,對被告人涉嫌強迫交易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準確,在維護老年人旅游消費權益方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在本案中,被告人利用部分老人貪圖便宜的心理,以低價旅游為誘餌,通過強制老人購物消費等手段非法獲利,社會影響惡劣。
對此,相關部門不僅要做好“事后監(jiān)管”,更要抓好“事前防范”,提高從業(yè)人員準入門檻,堅決查處旅游景區(qū)嚴重質價不符的高價格、高“回扣”經營行為,集中力量整治以低價旅游廣告招徠游客等突出問題。對老人而言,選擇旅行團時應貨比三家,特別要注意甄別不合理的低價團,增強鑒別能力,理性旅游消費,遇到強迫購物等情況,要保留有關證據,增強運用法律手段捍衛(wèi)自身權益的能力。
案例六:張某某等人與某旅行社旅游合同糾紛案
關鍵詞:意外傷害
1.基本案情:2019年9月,老人王某通過網絡與某旅行社簽訂了《團隊旅行旅游合同》,約定隨團參加五日的旅行并支付了全部費用。老人在旅行途中入住酒店后不久即發(fā)生高原反應,同行朋友立即撥打120送往醫(yī)院急救,限于當地醫(yī)療水平,后搶救無效死亡。老人家屬認為,旅行社工作人員在整個急救和死亡過程中皆未提供任何協(xié)助,未盡到出發(fā)前對死者身體狀況的甄別及對高原反應相關知識的說明、警示義務,故訴至法院要求旅行社賠償損失。
2.案件結果:法院認為對于風險較高的高原旅游項目,旅行社應盡到比一般旅游項目更高的安全保障義務。在老人王某未填寫安全信息卡的情況下,旅行社依然同意其報名參加高原旅游,旅行社在對老人的安全提醒和風險預警等方面存在漏洞,且旅行社在老人遇到人身危險時,應急預案保障不足。法院判決,旅行社向原告支付死亡賠償金等各項費用共計159497.8元。
3.案件解讀: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原游、海島游等具有趣味性、刺激性的旅游項目越來越受到老年人歡迎,但在旅游的背后卻隱藏著潛在的安全風險。本案中,高原反應是旅行社應當預見突發(fā)狀況,特別是對于身體較弱的老年游客更需特別關注,但旅行社疏于防范,容易導致意外事故發(fā)生。
有關部門應及時制定針對老年人旅游的服務規(guī)范,加強安全工作的監(jiān)管;旅行社等相關服務機構要針對老年人的特殊情況,做好風險評估并制定應急預案以應對突發(fā)狀況。同時,老年人自身要充分了解旅游內容,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參與身心條件允許的項目,不輕易嘗試高風險項目,不盲目追求刺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身傷害。
案例七:王某與某旅游公司和某旅行社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
關鍵詞:景區(qū)適老化
1.基本案情:2020年6月,老人王某與某旅行社簽訂境內旅游合同并交納了相應費用。出游當日,當游覽至某旅游公司經營景區(qū)的一木橋時,因該橋一塊木塊未固定致使王某踩踏后木塊翹起將王某絆倒跌入約兩米高的干水池中,造成王某全身多處骨折的事故。事件發(fā)生后,王某立即被送往醫(yī)院住院治療,后被評估為九級傷殘。王某因要求被告賠償未果,后訴至法院。EFABF40E-8C50-4958-97B0-8FA08EDDDC67
2.案件結果:本案中,被告某旅行社組織老人前往某旅游公司經營的景點旅游,在旅游過程中,因某旅游公司管理不善,對景區(qū)破舊設施未及時管理修葺,導致原告摔傷,被告某旅行社在組織旅游過程中并未有隨行人員跟隨游客進入景區(qū),未盡旅游安全保障義務。由此法院判決,某旅游公司承擔80%的責任,扣除已經墊付的醫(yī)療費及護理費后,由保險公司支付老人損失99798.06元,某旅行社承擔20%的責任,支付老人損失54446.45元。
3.案件解讀:“旅游線路千萬條,保障安全第一條”。當前,有個別景區(qū)安全意識薄弱,忽視了游客一旦進入景區(qū),就與景區(qū)經營者建立旅游服務合同關系,需要履行保護安全的注意義務。此外,目前旅游景區(qū)對適老化、無障礙設施的改造與檢修還比較滯后。
本案旨在提示經營者要加強安全風險的評估,設備設施的適老化改造和風險隱患的排查力度,確保老年人的人身及財產安全,有效提升為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相關部門要積極貫徹落實《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等政策,大力推進老年宜居環(huán)境建設,為加快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提供硬件支撐。
案件八:孫某、李某等贍養(yǎng)費糾紛案
關鍵詞:多子女贍養(yǎng)
1.基本案情:2老人孫某與李某1結婚并生育李某。李某1因病去世后,孫某與韓某1登記結婚并生育韓某,后韓某1于2014年因病去世,孫某便獨自生活?,F孫某年齡已高、喪失勞動能力,無經濟來源,體弱多病。孫某于2020年12月份因糖尿病綜合癥住院治療,支付醫(yī)療費41702元,因生活窘迫,無奈向李某、韓某求助。但是李某、韓某對于支付贍養(yǎng)費一事相互推脫,故孫某起訴至法院請求李某、韓某支付贍養(yǎng)費每人每年8000元。
2.案件結果:子女贍養(yǎng)父母不僅是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責任,也是中華民族孝親敬老傳統(tǒng)美德的體現。法院判決,被告李某、韓某于本判決書生效后每人每年向原告孫某支付贍養(yǎng)費8000元,此款自2022年1月起,于每年6月30日前給付。
3.案件解讀:在本案的多子女家庭中,因為子女互相推諉,導致老人陷入無人贍養(yǎng)的困局,老人不得不與子女“對簿公堂”。鑒于贍養(yǎng)糾紛案件當事人特殊的身份關系,一份冰冷的判決書不一定能挽回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卻有可能“贏了官司丟了親情”。
司法實踐中不但要注重當事人的財產權益保護還要關注身份利益和情感利益。相關部門要整合多元化糾紛解決資源,發(fā)揮人民調解委員會、村委會和居委會的作用,做好贍養(yǎng)糾紛的調處工作,在做到案結事了的同時還要重視家庭關系的修復,通過司法裁判弘揚孝親敬老傳統(tǒng)美德,實現案件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的統(tǒng)一。
案例九:謝某等遺囑繼承糾紛
關鍵詞:遺產糾紛
1.基本案情:老人謝某與前妻聶某生育四個子女,并共有一處房產。聶某去世后,謝某與張某再婚,婚后未生育子女。2020年,謝某因病去世。老人謝某的子女起訴至法院,要求法院判決按照謝某的遺囑由謝某子女平均分割謝某名下的房產,并按照法定繼承分割謝某與張某再婚期間購買的一份理財產品。老人張某則提出,遺囑內容違反了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的規(guī)定,遺囑應當對缺乏生活來源和勞動能力的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故不同意按遺囑分割。
2.案件結果:法院認為,本案中鑒于謝某自書遺囑有效,但該遺囑只對其部分遺產進行處置,故應當以遺囑內容為準進行繼承,即房產由子女平均分割。對于未在遺囑范圍內的理財產品現金價值的二分之一份額,本著人文關懷、照顧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的原則,判決謝某享有的理財產品的現金價值份額全部由老人張某繼承。
3.案件解讀:根據法律規(guī)定,對生活有特殊困難又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yǎng)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本案中,法院判決謝某享有理財產品的二分之一份額全部由老人張某繼承,駁回其他子女對該份額的主張,體現了人民法院充分發(fā)揮司法的能動性,對老人張某在遺產分割中給予適當照顧不僅彰顯了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也體現了法理與情理的高度統(tǒng)一,是人民法院通過發(fā)揮審判職能,依法保障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的實踐。同時,老年人要轉變對遺囑的固有觀念,科學訂立遺囑,從源頭上避免繼承糾紛,傳承和諧家風。
案例十:黃某、梁某等婚戀詐騙案
關鍵詞:老年婚戀
1.基本案情:2015年,老人蘭某喪偶喪子孤身一人,為傳宗接代四處找人介紹配偶。黃某知道這一情況后,便與吳某、岑某和梁某共謀詐騙蘭某的錢財。岑某使用假名字“王艷”與蘭某相親,吳某、黃某扮演介紹人,梁某扮演岑某(“王艷”)的哥哥。相親中,岑某假裝同意跟蘭某過日子,并跟隨蘭某到其家中居住。后岑某以彩禮為由,騙得蘭某40000元現金。此后,岑某便從蘭某家中離開并失聯。案發(fā)后,蘭某將黃某、梁某等訴至法院。
2.案件結果:法院認為,被告人黃某、梁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騙取被害人人民幣40000元,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應依法懲處。其犯罪對象為老年人,詐騙金額數額巨大,屬于情節(jié)嚴重。在共同犯罪中,二人所起作用地位相當,均為主犯。法院判決:被告人梁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被告人黃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
3.案件解讀:伴隨著家庭、婚姻觀念的變化,很多喪偶或獨居的老年人通過婚介平臺、聯誼活動等方式尋找夕陽愛情步入婚姻殿堂的越來越多。本案中,被告人假扮婚戀介紹人、冒充相親對象等角色,其行為既騙取老年人財產,也侵害了老年人婚姻權益,給老年人造成了情感傷害和財產損失。相關部門應嚴厲打擊以婚戀為幌子的詐騙老年人錢財行為,社區(qū)和子女應關心喪偶和獨居老年人情感狀況。老年人擇偶時,應多做了解,盡量多方查驗,避免偏聽偏信、上當受騙。(來源:中國老齡協(xié)會)EFABF40E-8C50-4958-97B0-8FA08EDDDC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