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蓉
摘 要:“蹬窩羅”是我州特有少小民族阿昌族所獨有的歷史悠久、集歌舞于一體的群眾集體性舞蹈形式,主要分布于梁河縣、隴川縣、芒市等阿昌族聚居地區(qū)。本文通過對以梁河地區(qū)為主的阿昌族“蹬窩羅”舞蹈的深入調查,對其所包含表演程序、舞蹈動作、節(jié)律,舞蹈形式等藝術風格進行研究。
關鍵詞:阿昌族,蹬窩羅,舞蹈,藝術風格。
一、阿昌族的歷史文化
阿昌族自稱為“勐撒”、“撣撒”、“漢撒”、“哈藏”、“阿昌”等,是云南省特有的少小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德宏州的隴川縣、梁河縣,此外德宏州的芒市、盈江縣、瑞麗市以及保山市的騰沖縣、龍陵縣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龍縣也有少量分布。
阿昌族在歷史稱為尋傳蠻、峨昌和阿昌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的意愿,統(tǒng)一稱為“阿昌族”。清初,云龍人董善慶經(jīng)過調查研究寫成《云龍記往》一書,書中記載早在三國時代以前,在瀾滄江邊的云龍州一帶,居住著三種部族:“擺夷十之七,阿昌十之二,浦蠻十之一?!笨梢娫颇鲜〉陌⒉暹h在公元前二世紀就活動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的廣大區(qū)域內。
12世紀末13世紀初,“阿昌”(峨昌)這一明確的族稱始見于漢文文獻,這標志著阿昌族從“尋傳蠻”部落中演化出來,成為獨立和統(tǒng)一的民族群體。元代《招捕總錄》記載“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時大理路蒙古千戶忽都奉命伐永昌之西騰越蒲驃(今保山市西南部)阿昌、金齒之未降部族,駐軍南甸(今梁河縣)”依據(jù)文獻來看,元朝以后的大批阿昌人逐漸跨越怒江,翻過高黎貢山向西遷往永昌府西部(今德宏境內)。另外原居住在怒江以西尋傳蠻區(qū)域的阿昌族,也不斷向南,在梁河縣九保、河西等地區(qū)和隴川戶撒、臘撒地區(qū)形成阿昌族主要的聚居區(qū),與今日阿昌族的分布格局大致相同。而未遷徙的阿昌族又與不斷遷徙到云龍地區(qū)的漢族和白族雜居,在不斷西遷和與其他民族融合的過程中,阿昌族逐漸從游牧漁獵部落演化為農耕民族。
二、阿昌族的文學藝術
阿昌族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豐富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歌謠諺語傳述著阿昌人的歷史、信仰、價值觀和對生活的美好期望;大量的民間歌曲傾訴著阿昌族人民對愛情的贊美、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人生的感悟,不同形式的舞蹈反映著阿昌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與兄弟民族的文化交融;精湛的鑄造工藝、雕刻、繪畫和建筑等技藝傳達出阿昌族人民心靈手巧、勤勞好學和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絢爛的服飾文化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著阿昌族人民對美的向往。
2006年6月,梁河地區(qū)的阿昌族創(chuàng)世史詩《遮帕麻遮咪麻》以及隴川地區(qū)阿昌族的戶撒刀鍛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尤其是口碑文獻《遮帕麻遮咪麻》既是梁河阿昌族在神話傳說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長篇史詩,又是原始宗教經(jīng)師“活袍”在主持祭祖和喪葬儀式時的誦詞。通過敘述創(chuàng)世神靈天公、地母造天織地、創(chuàng)造生靈、補天治水。降妖除魔,戰(zhàn)勝“臘訇”、重整天地的過程,將阿昌族的自然觀、人生觀、價值觀一一傳達出來。
三、阿昌族舞蹈的種類、分布及“蹬窩羅”舞蹈的起源
阿昌族舞蹈歷史久遠,雖然也有自己的代表性舞蹈—“蹬窩羅”,可是與周圍傣族、景頗族相比,舞蹈的種類略少,舞蹈形式也相對簡單。戶撒阿昌族的青龍舞、白象舞、象腳鼓舞、跳擺等雖然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學習了漢族舞龍、舞獅、傣族象腳鼓舞和嘎央舞的動作。加之隴川縣和梁河縣的阿昌族有一定的空間距離,在宗教信仰、語言、生活習俗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很長時間沒有統(tǒng)一的民族節(jié)日,而統(tǒng)一盛行的舞蹈種類也沒有。梁河地區(qū)阿昌族以群體性的“蹬窩羅”舞蹈為代表,多在喜慶豐收、婚慶迎賓、傳統(tǒng)佳節(jié)的時候跳。自1983年以來隨著政府對阿昌族民族節(jié)日的統(tǒng)一,隴川、梁河兩縣的阿昌族在節(jié)日期間互相慶賀、交流逐漸頻繁,不同地區(qū)的阿昌族代表性舞蹈開始互相傳播,并有了新的發(fā)展。時至今日,每逢阿昌族阿露窩羅節(jié)盛會,隴川縣阿昌族在節(jié)日慶?;顒又猩俨涣艘w跳“蹬窩羅”舞蹈;而梁河的節(jié)日慶?;顒又幸捕嗔讼竽_鼓舞
按照阿昌族民間傳說,“蹬窩羅”舞蹈起源于紀念本民族的創(chuàng)世英雄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在梁河阿昌族地區(qū)所流傳的阿昌族創(chuàng)世史詩《遮帕麻和遮咪麻》中,這兩位阿昌族的始祖神舍身創(chuàng)造了世間萬物,并降服了作亂的妖魔“臘訇”,所以在窩羅節(jié)或者婚喪等儀式上阿昌族都要“仰首望天,頓足擰身而舞,以祈求天神降福,澤蔭黎民百姓”
關于阿昌族“蹬窩羅”舞蹈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與“火塘”文化相關。阿昌族先民在原始的狩獵社會階段,點燃篝火以防止夜間遭受野獸的襲擊。當有人獵獲食物,就發(fā)出“窩羅”的呼聲,招呼所有的同伴在篝火邊分吃獵物。吃完,大家就圍著火堆跳舞,感謝神靈賜給食物并祈求下次狩獵成功,同時也是在分享食物后表達歡樂的心情。
四、阿昌族蹬窩羅舞蹈的藝術風格
蹬窩羅舞蹈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特點,以下分別從舞蹈的唱詞、舞蹈的動作、舞蹈的形式與風格等方面予以闡述。
(一)“蹬窩羅”舞蹈的唱詞及程序
“蹬窩羅”舞蹈主要有“把套昆”、“把松昆”和“窩羅”三個程序及唱詞?!鞍烟桌ァ焙汀鞍阉衫ァ焙戏Q為“責勒雜”,又名“小切”,意為用小嗓唱的意思,即用假聲唱。一般“責勒雜”都用阿昌語演唱,內容豐富多樣,基本都是即興唱,主要是一些客氣話及穿插盤古本、夸口、問名和破花名等內容,是阿昌族流傳已久的山歌調,據(jù)傳說已經(jīng)有將近兩千多年的歷史,為“窩羅”的序曲。
按照阿昌族“蹬窩羅”舞蹈的傳統(tǒng)程序。一般舞者開場會先唱一段“把套昆”,當?shù)厝藨蚍Q為“驚動瞌睡”用來暖場,召喚大家來聚會,因此也叫做“驚動調”。“把套”在阿昌語中有驚動的意思,“昆”即為歌調?!鞍烟桌ァ币话阍诘谝淮魏涂腿讼嘁姴⒀埑钑r用,其曲調明快而流暢,歌詞即興靈活。全曲只有一個樂句,一般由2/4、3/4三個小節(jié)組成,也有由變化的4/4四個小節(jié)組成的。
“把套昆”之后,領舞人“稍干”唱起節(jié)奏更為明快的“把松昆”。在這里“把”是好看之意,“松”是指袖子,翻譯過來就是舞動好看的袖子,引申為邀請朋友來“候承”(阿昌語:歡聚),因此稱為“候承調”,在跳“蹬窩羅”舞蹈時這是用來邀請在場的人一起跳舞的。“把松昆”曲調一般都十分規(guī)矩,全曲為4/4拍,音樂結構獨具特色,大多數(shù)由單個樂句和重復單個樂句少一個小節(jié)組成,在每個小節(jié)中第一和第四個音符均為下切音,在歌詞中常?;煊欣纭斑溃鰬糍愌健?、“哎,戶撒芒呀”等一些襯語。關于這些混入的詞句,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不能準確的說明它的意義,只是說祖上就是這么傳下來的,但是正是這些襯詞的運用使得“把套昆”的唱曲更具有阿昌族民族特色,在現(xiàn)代阿昌族民歌的創(chuàng)作中也轉用了這些襯詞。
“責勒雜”過后是“窩羅”,另稱“責勒瑪”?,斣诎⒉Z中是大的意思,所以“責勒瑪”即用大嗓來唱,又稱“大切”。演唱的時候在唱頭句、尾句或者中間常常加上“窩羅”的叫聲,大概“窩羅”調也得名于此。在過去,“窩羅節(jié)”和紅白喜事中,一般由威望很高的老人領唱“窩羅”調,敘述民族的古代歷史,人們跟在其后一邊合唱,一邊“蹬窩羅”。比較有特點的是,領唱者每唱一句,眾人就跟隨相合,但是跟唱的順序和領唱者是倒過來的。“窩羅”的曲調高亢古拙、渾厚剛勁、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二)“蹬窩羅”舞蹈的動作及節(jié)律
最早的梁河阿昌族傳統(tǒng)的“蹬窩羅”舞蹈有“自由步”、“麻雀步”和“猛虎下山步”等三個基礎性舞蹈動作,它們分別對應“把套昆”、“把松昆”、和“窩羅”曲調。這些舞蹈動作的命名都是近一二十年來民族民間藝人總結舞步的特征和節(jié)律,以自然界動物的步態(tài)來命名的,而且常常以形象的描述來概括舞蹈動作的基本特征,如“的的吊鳥不落樹”、“麻雀兒不走叉叉路”和“猛虎出山探路行”等。此外,阿昌族“蹬窩羅”舞蹈以跳不同的舞蹈動作來表達不同的愿景,例如,希望運氣變好就跳“麻雀步”,表示扶正壓邪,大吉大利則跳“猛虎步”。
“則勒雜”曲調下的舞蹈動作均為單排進行的動作,相對“責勒瑪”的動作略微顯得明快。和著“把套昆”的“自由步”跳時雙手叉腰,背對群舞圓心。第一拍右腳右邁一步,雙腿屈膝,左腳稍微離地,上身左擰右傾,目視左前方;第二拍左腳落地的同時右腿屈膝勾步提起,身體左轉半圈;第三拍右腳落地變?yōu)椤榜R步”;之后再做第一和第三拍的對稱動作,如此反復進行?!鞍阉衫ァ鼻{下的“麻雀步”雙手也是叉腰,下肢動作相對較多。前面兩拍右腳分別在左前和右前方點地一次,第三拍右腳屈膝勾步向前方提出,左腳原地輕輕一跳。第四拍右腳往前落地;后四拍作與前四拍對稱動作。
與“自由步”不同,跳“麻雀步”時舞者左肩面向圓心,正面向前行進。
“窩羅”調下的舞蹈動作叉腰頓足、屈膝向后下方擰腰向后仰首,在兩隊的行進過程中,舞者或相向身前平舉雙臂“馬步”下蹲,或互相背對叉腰作蹲狀。在莊重舒緩的節(jié)奏中或作俯瞰大地或作仰望蒼天的模擬動作,充分體現(xiàn)了阿昌族人民勞動時的身體動態(tài),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阿昌族人民對天地的敬畏之情。由于這一動作前后觀望和蹲“馬步”的形象頗像猛虎行走的姿勢,所以當?shù)厝诵蜗蟮姆Q之為“猛虎下山步”。
“蹬窩羅”舞蹈的手上動作明顯比腳上動作要豐富,突出“蹬”這一動作特點。所以,時至今日,在人們將不同地區(qū)阿昌族舞蹈動作提煉和改編為“蹬窩羅”、“跳窩羅”和“慶豐收”等三個典型動作之后,其腳上動作統(tǒng)一為蹬腿中的行進,舞蹈的姿態(tài)簡化為雙手叉腰,左右輪換蹬腿然后落地跟步向前行進。結合“擺手抬腿舞”和“蹬窩羅”衍生出來的隴川地區(qū)阿昌族代表性“蹬窩羅”動作“跳阿露”,手臂上的動作融入了隴川阿昌族跳擺時雙臂在身前交叉向身體兩側劃開的動作,左右腳在雙臂打開時依次向同方向蹬出收回,并在重復動作中完成轉身,因此舞者在相背與相向中行進。而從芒市地區(qū)阿昌族“蹬窩羅”動作中演化而來的具有代表性的動作“慶豐收”,腳下的動作完全與梁河阿昌族地區(qū)代表性“蹬窩羅”的動作相同,然而,手臂的動作變?yōu)橐来斡蚁?、左下、右上、左上隨蹬腳動作揮舞雙臂而不再叉腰。
(三)“蹬窩羅”舞蹈形式與風格
“蹬窩羅”舞蹈作為阿昌族特有的集體性舞蹈,在重大的節(jié)慶、婚喪嫁娶和搬新家,親朋好友經(jīng)常聚在一起蹬“窩羅”。在早期的蹬“窩羅”中是沒有樂器伴奏的,舞者邊演唱“窩羅”的曲調,邊逆時針行進跳舞。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和演變,現(xiàn)在已加入了大鼓、小鼓、嗩吶、镲等樂器伴奏,在一些大型活動上還經(jīng)常使用現(xiàn)代的音響設備直接播放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的阿昌族民歌作為伴奏。這樣,傳統(tǒng)“蹬窩羅”舞蹈邊唱邊跳的形式逐漸發(fā)生變化,從以前以唱為主演變?yōu)楝F(xiàn)在以跳為主,領歌人“梢干”的角色重要性因此消弱,從領唱領舞逐漸變?yōu)橐灶I舞為主。
“蹬窩羅”舞蹈的行進隊形一般是單排或雙排按照逆時針的順序圍繞窩羅臺或桌臺繞圈,近些年,這些隊形變化慢慢被阿昌族民間藝人冠以“雙鳳朝陽”、“金龍轉身”等形象的稱謂;舞蹈的場面造型也被形象地比喻成“太陽打傘”、“月亮戴帽”。
總體而言,阿昌族的“蹬窩羅”,舞蹈舞步凝重、動作質樸簡練、歌聲古樸粗獷、唱詞優(yōu)美、場面壯觀,頗具地方民族特色。
注釋:
1.德宏州民族藝術研究所編.阿昌族文化論壇[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81.
2.龔家銘.阿昌族歌舞“窩啰”初探[J].民族藝術,1990(2):79.
3.王家富.獨特的阿昌族民歌 [J].民族音樂,2003(1):52.
4.何曉云.阿昌族的舞蹈藝術[J].民族藝術,2008(4):79.
5.劉江.阿昌族文化大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21.
參考文獻
1.德宏州民族藝術研究所編.阿昌族文化論壇[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2.龔家銘.阿昌族歌舞“窩啰”初探[J].民族藝術,1990(2).
3.王家富.獨特的阿昌族民歌 [J].民族音樂,2003(1).
4.何曉云.阿昌族的舞蹈藝術[J].民族藝術,2008(4).
5.劉江.阿昌族文化大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