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禹龍
民國時期的北平,溜冰運動盛行一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學校自設(shè)溜冰場。中山公園,中海,南海及北海的漪瀾堂、五龍亭等處也有溜冰場。其中,北海公園漪瀾堂溜冰場舉辦的溜冰大會影響較大,從1926年至1937年連續(xù)舉辦了12屆。
北京的溜冰運動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當時人稱之為“冰戲”“冰嬉”。到了清朝,這種運動上升到國俗的高度,北海的慶霄樓、漪瀾堂、五龍亭,南海的瀛臺及先農(nóng)壇等地成為帝王娛樂消遣的溜冰場所。當時,北京“三?!保虾!⒅泻?、北海)皆屬紫禁城的范圍,不對百姓開放。[1]清王朝覆亡后,封建舊禮制逐漸廢除,開化文明的社會風尚漸入人心,溜冰成為深受民眾喜好的健身娛樂運動。
1916年,北洋政府內(nèi)務(wù)部總長許世英提出將北海改建為國有公園的計劃。1918年,北京市政公所向內(nèi)務(wù)部提交了北海公園管理章程及改建辦法。雖然幾經(jīng)磋商,卻遲遲未能落實。1921年6月,北洋黎元洪政府下令開放“三海”;9月,內(nèi)務(wù)部準許先行開放北海,并組建北海委員會,令其負責籌備北海公園的改建。后因曹錕逼走黎元洪繼任北洋政府總統(tǒng),北海委員會于1924年1月被取消,北海公園改建一事中斷。1925年初,北京政府又將該事提上議程,北海委員會得以恢復并著手實施公園改建工程。1925年7月,北海公園建設(shè)工程告竣;8月1日舉行開園儀式,北海公園正式誕生。[2]北海由皇家專屬之地變?yōu)檎芾淼墓珗@,是時代鼎革、社會進步的標志。作為北京民眾健身娛樂的重要場所,每值冬季,北海湖面成為天然的溜冰場,青年男女們?nèi)齼蓛桑瑬|馳西奔,溜在冰上。人多之時,每天來此溜冰者不下500人[3],極為盛大而喜慶的溜冰場景成為當時北京冬季一道亮麗的風景。
1926年至1937年間的北海溜冰大會,是冰雪運動大眾化的鮮明表現(xiàn)。縱觀歷屆溜冰大會,其舉辦情形有所同亦有所不同,現(xiàn)將溜冰大會盛況作一概述。
(一)溜冰大會舉辦時間
漪瀾堂飯店在1926年1月31日組織了北海公園首次溜冰大會。在此后的11年里,由北海委員會統(tǒng)籌,在漪瀾堂冰域連續(xù)舉行了12屆溜冰大會。除了1935年的溜冰大會在2月9日舉行外,其他各屆溜冰大會均在陽歷新年的1月份舉行。溜冰大會的賽事多為半天,且集中在下午舉行。頒獎環(huán)節(jié)也多在當日,偶爾會延遲至賽事結(jié)束后的某一天。溜冰大會成為元旦的點綴,增加了節(jié)日氣氛。平時冷落寂靜之北海,頓時熱鬧起來。
(二)溜冰大會場地設(shè)計
北京的天然溜冰場較多,北海公園的漪瀾堂冰域是較為著名的溜冰場。它位于瓊島陰面,高高的土山和白塔遮蔽了陽光。每值冬季,此處水面較先結(jié)冰,冰層較厚,冰面光滑如鏡、剔透明亮,成為市民溜冰的首選之地。溜冰場地的布置分為內(nèi)、外二圈,外圈用齊肩高的蘆席(以杉木、或竹竿固定)將場地圍成長約50丈、寬40余丈,占地面積約20畝的區(qū)域。場地東、西兩側(cè)設(shè)置了出入口。外圈四周綴滿彩旗,以烘托氛圍。場內(nèi)設(shè)有主席臺、化妝室、選手席、觀眾席。根據(jù)冰面情況,內(nèi)圈設(shè)置規(guī)格不同,是參賽者競技、表演的場地。內(nèi)圈各跑道注明某項、某組比賽之起點、終點。
(三)溜冰大會比賽項目
溜冰大賽主要分為競技賽、化裝表演賽。賽事開始前,樂隊奏樂,“胡笳喇叭,金鼓齊鳴”[5]。樂止而競賽始。溜冰競技賽分為男子組、女子組、兒童組,具體比賽項目各年有所不同。例如:1930年的溜冰大會競技賽項目分為男子組200米、8000米,女子組女子100米,以及兒童組的拾番薯、燃燭等趣味賽; 1932年的溜冰大會競技賽項目則分為男子組四圈賽、四十圈賽、跳高賽,女子組百米提燈趣味賽和兒童組的兩圈賽、六圈賽。在四圈賽中,選手們在冰光人影間轉(zhuǎn)瞬而至終點;在四十圈賽中,“前數(shù)周中爭持甚烈,未幾則勢漸微,終則僅余三五人賽畢。優(yōu)勝者含笑出場,汗流浹背”[6]。參賽選手們往來穿梭,疾若飛隼,矯若游龍,令人目眩而神迷。
(四)溜冰大會化妝表演賽
相比溜冰競技賽的緊張、激烈,大會的樂趣主要體現(xiàn)在化裝表演賽上?;b表演賽深受歐美各國之影響,1928年1月6日,《大公報》刊文曰:“歐美各國于跳舞滑冰,咸有化裝之舉。蓋爭奇圖巧,莊諧并出,誠為高上之娛樂。近來,日本體育會化裝滑冰,北京飯店化裝跳舞,尤為中外士大夫所稱許而歡迎者也。”部分國人竭力提倡化裝表演賽,“以期媲美各國,振起興趣”[7]。所以,參加化裝表演賽的選手人數(shù)要遠超參加競技賽的選手人數(shù),觀眾們也以觀看化裝表演賽者為多。參賽者在主席臺登記后入場比賽,“期間,亦有互相傾撞而搖搖欲墜者,觀眾則拊掌大笑”[8]。更有失神而摔倒者,屢摔屢起,在觀眾們的贊許與鼓勵下,選手們的興致也越來越濃,于冰場中翩翩起舞?;瘖y表演賽選手們的裝束多樣而奇特,有穿中國舊式婦女裝束者,有穿京劇服飾者,也有扮成漁翁、滿清官吏士紳、黑白無常、警察與罪犯、戲曲小丑者,有扮成老虎、蛤蟆、玉兔、猴子、蓮花、蝴蝶者,還有扮成外國公主、印度夫婦等,中外元素盡顯其中,體現(xiàn)出多元文化的共融性。“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危機加深,1932年的化裝表演賽增加了反對日本侵略者的元素,有參賽者裝扮成日本人,散發(fā)抗日宣傳單,揭露日人的殘暴行徑,著實辛辣諷刺。
(五)中外人士積極參與溜冰大會
參加溜冰大會的選手與觀眾,下至三四歲幼童,上至年過六旬老者,人數(shù)眾多。例如,1926年的參賽選手有130余人,觀眾則達到1000余人。而且此后每屆的觀眾人數(shù)逐年增長,到1932年時,場內(nèi)、場外的觀眾約有30000人,其中場內(nèi)觀眾約有5000人,以致“冰場變?yōu)槟缃吁嘀袌觥薄H藛T之多,使“足下之冰,裂聲四起”[9]。場外也同樣壯觀,“金鰲玉煉橋上,駐足而觀者,亦聚滿一橋”[10]。歷屆選手及觀眾之中還有一部分外國人。如1926年的參賽選手中,中、外男女各半,還有一名英國士兵獲得獎項;1927年的化裝表演賽中,也有一個碧眼高鼻的外國男子獲獎,另有一德國女士,穿著旗裝,極受關(guān)注;1929年,參加溜冰大會的外國人有十余人,且多為軍人。外國人的參與體現(xiàn)了溜冰大會的開放性,該盛會遂有“萬國化裝溜冰會”之稱。
民眾對于溜冰運動的高度關(guān)注與廣泛參與,體現(xiàn)了人們對運動之美的追求和對體育精神的理解。溜冰運動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展示個人才藝,是運動、健康與美的綜合體現(xiàn)。北海公園溜冰大會的溜冰競技賽與化裝表演賽給觀眾們帶來不同的感受,贏得陣陣喝彩、片片歡笑,又夾雜著偶爾的驚呼,真是好不熱鬧!由于北海公園溜冰大會是大型文娛活動,為防止過多觀眾入場觀看,影響賽事管理,造成安全隱患,主辦方不得不采取入場收費方式限制進場觀眾數(shù)量。觀眾需交納進場費或購買門票方能入場,否則只能在場外觀看。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的硝煙彌漫華北,北平危機日益凸顯,廣大青年尤其是學生紛紛投入到愛國運動中。從1936年起,各溜冰場都不景氣,漪瀾堂溜冰場勉強對外開放,但溜冰人數(shù)極少,甚為蕭條。1936年1月,北海公園溜冰大會雖然如期舉行,但已不見往日的熱鬧場景,大會主辦方倡導抗戰(zhàn)賑災,提出將所售門票收入用于救濟流浪的災民。1937年1月,溜冰大會勉強舉行,參賽者僅有20余人。[11]但面對國土淪喪、滿目瘡痍的慘景,廣大民眾早已無競技娛樂之心,溜冰大會由此中斷,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才得以恢復。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近代海河水運與沿河城鎮(zhèn)社會經(jīng)濟變遷研究”(項目編號:21BZS109)成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劉鵬.說說老北京的冰上運動[J].北京檔案,2015(2):44-45.
[2]北海公園昨日開幕[N].益世報(北京),1925-08-02(7).
[3]精忠.冬天的北海[N].益世報(天津),1935-12-16(14).
[4]北海滑冰大會志盛[N].京報,1926-02-01(7).
[5][6]楊光午.北海溜冰大會之形形色色[N].京報,1932-01-25(7).
[7]北海漪瀾堂化裝溜冰大會定于后日下午舉行[N].大公報,1928-01-06(10).
[8]北海溜冰記[N].大公報,1928-01-10(2).
[9]北?;b溜冰零報[N].北洋畫報,1932-02-02(3).
[10]王郞.北海萬國化裝溜冰會紀盛[N].北洋畫報,1928-01-18(3).
[11]李堯生.北海化裝溜冰大會全體合影[J].實報半月刊,1937(7):插圖頁.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