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楠
鋼琴作為音樂教育中比較適合初期學習而且更為綜合的樂器,早已成為了廣大藝術學習者的首選,無論音樂專業(yè)或者課外學習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接觸過鋼琴這件鍵盤樂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目前有4000萬鋼琴琴童,占據(jù)世界80%的份額,我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鋼琴學習大國。但是,在這種欣欣向榮現(xiàn)象的背后,難免會因為學琴人數(shù)的急速增長而導致鋼琴教育,尤其是初期鋼琴教育領域在資源上的良莠不齊,出現(xiàn)了大量的琴童在學琴初期對鋼琴有熱情,但是學著學著就厭學、棄學;即使有一部分咬牙堅持下來了,但是也不是真正的熱愛鋼琴,反而成為負擔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真正學會,或只知些皮毛,當難度稍微提上來一點,就覺得難以招架,導致無法繼續(xù),失去學琴的興趣。
筆者根據(jù)自己二十余年教授鋼琴的經(jīng)驗,通過本文從兩個方面來論述在鋼琴初學階段,基礎技術和識譜系統(tǒng)這兩個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一、鋼琴初學階段重要的基礎技術
很多家長,包括一些老師,覺得孩子不走鋼琴專業(yè)路線,就沒必要把鋼琴基本功(基本技術)要求的那么嚴格,只要會彈就可以,能“學會”曲子就可以,而且這種論調還不是個例。
首先,需要就觀念問題做一個肅清。鋼琴學習初期的基本技術,其實是構建基礎方式的過程,就像小孩子學走路,我們無需讓孩子去訓練田徑參加奧運會,但至少也要從走路姿勢的規(guī)范得體入手,內外八字、鴨子步等等錯誤走路姿勢不僅不美觀,甚至有可能導致骨骼發(fā)育異常、影響身高等問題。同理,在鋼琴學習初期,如果不對基本技術有要求,不只是看上去不美觀,孩子的演奏也會越來越困難,而且在堆積了大量錯誤之后,重新建立習慣就更加艱難。更有甚者,可能會造成手指骨骼發(fā)育問題和一些手部疾病,如筋膜炎、腱鞘炎等。所以為了學習步驟能夠有序健康的發(fā)展,在不傷害孩子未來的興趣和身體的前提下,一定要重視初期的基本技術要點。
第二個要厘清的是所說的初期基本技術練習,并不是追求大量的時間堆砌,尤其在鋼琴初學階段。很多孩子都是從幼兒園時期起步,長時間枯燥無味的基本功訓練對于小朋友來說的確很難堅持,如果不是從很小就有從事鋼琴專業(yè)的決心和目標的話,筆者也不建議進行長時間的技術練習。這樣一來,追求質就變得十分重要了。下面,就將筆者認為鋼琴學習初期最重要的三個基本技術點進行簡單的講解。
(一)支撐
我們的手指前端(指尖),作為發(fā)音的直接接觸點,一定是首先要被提及的。正確的支撐感首先來自于正確的接觸位置,2、3、4、5指的手指前端(指尖)是初期學琴的理想接觸位置(后期會有所調整),主要原因是小朋友初學階段手指還沒有什么力量,只有手指前端能在琴鍵上站起來,才有可能會讓第三關節(jié)(指尖關節(jié))后的第二、尤其是最重要的第一關節(jié)(鏈接手掌關節(jié))有可以集中支撐的基礎。但是如果我們的接觸點太靠近指肚,或者用手指偏側面的位置觸鍵,那后續(xù)的完整支撐的形狀就很難保證,從而也沒辦法把關節(jié)做到集中有力的撐起。就像撐桿跳的運動員,撐桿的前點接觸插桿一定要穩(wěn)定,如果偏左偏右或者沒有支撐在正確位置,后續(xù)的支撐起跳就都不存在了。這其中最難調整的是小指,因為位置、長度和強壯度的影響,小指的接觸點成為了初期最困難的訓練之一,我們找機會會單獨花時間解決小指的觸鍵問題。
同樣,我們剛剛沒有提及的大指也是一個很難但卻常常被忽略的手指。很多人認為大指粗壯有力,很容易觸鍵,但實際上它的短和所處位置卻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點。在學琴初期,作為老師或者家長要注意大拇指觸點應該同樣靠近前端,只不過不是像2、3、4、5指那樣在正面。而且大拇指的觸鍵面積也是很多學生在初學時都存在的問題,很多學生喜歡把大拇指整根壓在琴鍵上,這無疑會牽扯過多手腕的動作,而且整體壓低手掌高度,對其他手指以及演奏的整體性產生非常大的不良影響。
說了基礎的接觸點,我們再來說一下支撐。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們單從這句話的物理原理來解讀,就是單獨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所以同理,鋼琴觸鍵本身就是手指與琴鍵接觸時的對抗,產生我們所說的觸鍵時的力。所以完整有效的支撐,是可控制、更精確、更靈敏發(fā)音的一個基礎。在初期學琴階段,因為通常小朋友年齡比較小,加之一些家長包括個別老師不注重最初期的手指支撐,導致孩子在學了很長一段時間后都不能體會到正確的觸鍵感受,時間久了,習慣了所謂更“容易”的錯誤觸鍵方式之后,關節(jié)支撐力變得越來越弱,再回過頭來調整基本支撐就更困難了。當然隨著孩子長大,手指骨骼與肌肉發(fā)育,手的支撐力的確會有所提升,但這不是初學就可以不管演奏方式的理由。就如同很小的小朋友學習寫字,控制力雖然不足,但是基礎握筆、坐姿是要盡量端正的,否則不僅會養(yǎng)成不良習慣,甚至會影響身體發(fā)育和視力。所以,盡量調整孩子學琴初期的基礎支撐感受,是開啟正確演奏方法的第一把鑰匙。
(二)揮動(抬指)
第一點提及的觸點和支撐,解決了基礎的接觸位置和支點感受,如同打羽毛球或者網(wǎng)球,你要讓球打到甜點區(qū)(球拍上擊球瞬間最適合的接觸區(qū)域)上,以及握住拍子保持對抗感。
鋼琴的發(fā)力其實不只是局限在手指上,但最初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獙W會手指揮動呢?一來手指揮動的發(fā)力方式在鋼琴演奏過程中使用非常廣泛,更重要的是,揮動訓練過程中第一關節(jié)的開發(fā)進一步可以提升我們對于速度、力度和音色的控制。
所以,當我們有了一個相對比較好的接觸點,經(jīng)過一段時間(根據(jù)不同學生手部的條件和老師的教學方式,有可能幾周,但也有可能是幾分鐘)的支撐練習之后,我們就可以嘗試找一找關節(jié)主動抬起—落下—支撐的感受了。感受手指的第一關節(jié)帶動手指抬高,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高抬指,然后快速地彈下并支撐好,保持“抓住”琴鍵的感覺??雌饋磉@個揮動動作還是很簡單的,好像就是手指抬起來就可以了,但是在這里有幾個需要注意的要點:
(1)手指盡可能維持在一個放松但又不過于松懈的狀態(tài),不要把整根手指伸直(僅限于初學的揮動練習),這樣會極大程度造成演奏的不穩(wěn)定,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還會減少爆發(fā)力。7B0E54E4-595B-4624-91E1-B0838A8D0742
(2)要盡量避免手指一直架在空中,需要觸鍵時掉到琴鍵上的情況,盡量做到每次都主動進行第一關節(jié)的揮動動作。
(3)注意手指抬起的高度,盡可能是純粹關節(jié)帶動的,不要靠手腕手掌的輔助動作進行手指的離鍵。盡可能地充分使用第一關節(jié),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像鋼琴演奏的第一關節(jié)獨立且充分的動作實際很少使用,所以在基礎技術練習階段,要讓小朋友適應這種新的在琴鍵上的動作和感受。
(三)放松
說了基礎的接觸與發(fā)力,我們避不開的一件事就是如何釋放反作用力并且維持在身體松弛的狀態(tài)下保證更持久的演奏,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放松。想要放松的基礎,實際上繞不開前兩個話題,也就是放松與演奏是一個互相作用的過程,如果基礎的發(fā)力不得當,身體就會越來越緊張,身體緊張,發(fā)力方式自然變得更糟。為了不陷入這種惡性循環(huán),我們要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入手:
1. 保持良好的坐姿
良好的坐姿,可以充分保證身體有堅實且有彈力的支點,我們通常需要學生雙腳能堅實地支撐住地面(年齡小的小朋友因為身高不夠,需要支撐在高腳凳上),這樣以來雙腳與臀部能形成一個有力的三角形支撐。琴凳不宜坐得太多,坐太多會影響腿部支撐的作用,但坐太少也會使力量前傾、身體緊張。理想的位置是坐到琴凳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位置。至于距離鋼琴的位置和高度,是相對比較難下結論的,因為這通常是由演奏者身高、臂長和身長來決定的,而且到了一定程度,演奏曲目的選擇偏好以及演奏者自身身體習慣也是影響位置和高度的因素。所以我們在這里簡單歸結為前臂基本與支撐形態(tài)下的手掌持平,前臂在直角基礎上略微拉開,以保證演奏者手臂上下與軀干俯仰的自由活動為宜。
2. 手的姿勢
我們經(jīng)常在鋼琴初學階段聽到手型這個詞,不能說全盤否定這個概念,畢竟常說的“小房子”“握雞蛋”這些形狀的確會在鋼琴演奏上見到,但是我更想將這個所謂手型的概念顛倒一下順序。不是先確立形狀,其實應該是先找到合適的方法自然而然得到一個“手型”??梢院唵螄L試一下坐在椅子邊緣或者直立狀態(tài),放松地將雙手垂在身體兩側,這個時候我們的手并不是伸直或者攥拳的形態(tài),而是手指微微彎曲的,這個時候我們手的形狀就基本接近我們所說的“手型“,只不過初學階段小朋友很難在觸鍵時保持手的穩(wěn)定。所以最初強行保持某種一成不變的固定形狀,往往會讓學生緊張,并且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好的演奏方式。所以比較理想的是,還是先讓學生學會手的自然放置,以正確的接觸點落在鋼琴上。而且就是最初的幾節(jié)課,更不能簡單強調形狀而忽視學生正確演奏時的感受。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找到正確、適合自己并且自然舒適的動作。
3. 認識鋼琴演奏涉及的身體部位(關節(jié))
在最初階段,老師需要讓學生了解自己演奏過程中所使用或者與演奏相關的身體部位。如手指、手掌、手腕、手肘、肩膀、脊柱、頸椎、大腿、腳踝、腳尖(踏板)等等,并且在后續(xù)的技術練習中,充分讓學生感受到每個關節(jié)的獨立動作并加以訓練。如斷奏,我們在鋼琴實際演奏中,大部分斷音是結合手指、手腕、手肘甚至肩膀的。但是初學階段每個部分的獨立訓練,除了少數(shù)情況的獨立使用外,更重要的是開發(fā)學生每個關節(jié)的獨立能力,以便在演奏中有的放矢地結合所需聲音進行主動支配使用。只有不盲目亂動,不盲目讓大肌肉群參與運動,身體才能保持在一個“冷靜”且高效的狀態(tài)。
小結:上述三點,是筆者在多年鋼琴教學過程中,認為學生在學琴的最初階段首先要接觸并且需以正確方式練習的最重要的關鍵基本技術。盡管我們還有非常多前期的工作和學習過程中的工作要做,如之前提及的心理建設、物質準備還有學習氛圍建立、適時引導、合理分配時間等等,但是從基本方法上,如果最重要的基礎方式不能以正確的方式建立起來,這就如同讓一個拿著平底鍋去學打網(wǎng)球的孩子,你不僅不能要求進度,甚至你要祈求別學出網(wǎng)球肘或者其他身體上的問題。當然這個比喻很夸張,但是基礎的手指能力和身體狀態(tài),就是我們能順利學習下去的工具,先把基礎打好,孩子才不會越學越覺得辛苦。7B0E54E4-595B-4624-91E1-B0838A8D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