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娟
【摘要】PBL即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模式。這個理念與廣州市開發(fā)區(qū)中學的“全校共振”教學范式不謀而合。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PBL培育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法治意識要講究策略:精心導學、拋出問題,引導學生首先通過預習進而小組討論與探究,提升學生的愛國精神內涵的領悟和認同、對法治的理解和踐行,最后訓練驗收、及時評估,培養(yǎng)學生踐行法治意識。
【關鍵詞】PBL;問題導向;愛國精神;法治意識培養(yǎng)
PBL教學模式主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藍本、以小組為平臺、以討論為模式、以合作為精神”的基本思想。下面就PBL教學模式結合學校的“全效共振”模式,對培育學生的愛國精神,增強認同和法治意識素養(yǎng)策略進行探究。
一、精心導學,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國家利益和法治的認識
PBL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問題設置和提問方式要做到指向明確,也就是三個維度“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要求要非常清晰明確。
(一)研讀課標,深挖教材,拋出問題
課標是組織教學的依據(jù),教材是組織教學的主陣地。因此,在深挖課標的基礎上,精心研讀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資源組織導學。例如,在《預防犯罪》導學中,首先借助回顧舊知,來預熱本節(jié)課當中的認識犯罪。
(二)分析學情,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問題
學情是問題導學模式中設問的重要依據(jù),因而,結合學校的智學網(wǎng)評價系統(tǒng)和云作業(yè),可以提前掌握學生的疑難點和錯漏點,創(chuàng)設情境,拋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在組織《預防犯罪》導學時,創(chuàng)設思考與探究(一):
案例一:2021年2月,湖北省河口鎮(zhèn)中學學生羅某到八年級某班教室因瑣事毆打在校學生蘭某,造成蘭某身體輕微疼痛。因羅某未滿16周歲,河口派出所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guī)定,對羅某處以行政拘留5日并處罰200元的行政處罰,同時責令羅某的監(jiān)護人對其嚴加管教。
案例二:2020年2月28日,北京市西城區(qū)某職業(yè)學院的17歲女學生朱某,伙同另外四名17歲女生在學校女生宿舍樓內,采取惡劣手段,無故毆打、辱罵兩名女學生。經(jīng)鑒定兩名被害人均構成輕微傷,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目前仍無法正常生活、學習。最終,法院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判決被告人朱某犯尋釁滋事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其余四人,分別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個月。
請從事件對他人和社會的危害、違反的法律、受到的處罰等角度分析犯罪的嚴重性及其后果。(建議以表格的方式來對比分析)
創(chuàng)設思考與探究(二)【續(xù)案例二】
朱某原本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自從結識了社會上一群游手好閑的朋友,就逐漸無心學習、經(jīng)常曠課,放縱自己,并因偷東西、打罵同學等受到學校的處分。她非但沒有接受教訓,反而經(jīng)常偷竊財物、毆打他人,因此被公安機關拘留。
朱某是怎樣走上犯罪道路的?對你有何啟示?
反思:根據(jù)學生的課前預習知識儲備狀態(tài),以具體案例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導學,更加能夠調動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提高學生對法治的認知、理解、信服與尊崇,從而在生活中踐行,也督促學生更愿意在生活中遵守和推崇。
二、問題引領,協(xié)助小組討論與合作,提升學生對法治的理解
PBL教學模式基于小組討論與合作,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與各班班主任進行溝通,或者設置道法課小組,根據(jù)學生的興趣、能力、強弱的組合來進行分組,每組六個人。導學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小組的分工、任務、目標要求,都要有明確的指令,下達之后,在具體的討論與總結展示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退場、巡視、適當指導、或者進一步追問。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組長、記錄員、表達者,每個小組都會有形成習慣的模式。
例如:承擔分析案例一羅某的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的危害、違反的法律、受到的處罰的小組,其討論如下:
組員A:我們先從材料中找羅某受到的處罰如何?
組員B:可以啊,我們可以從處罰結果進行倒推。我找到的處罰是行政拘留和罰款,所以我認為是行政違法行為。你們同意嗎?
組員C:我同意。那么違反的法律就應該是行政法律法規(guī)。
組員D:后面兩個空不難,我們重點來分析討論一下羅某行為的危害吧。我們也可以從材料中獲得啟發(fā)。兩名被害人均構成輕微傷,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無法正常生活、學習。那么對他人的危害就是傷害他人的身體和精神一系列的合法權益。
組員E:對社會的話,首先是破壞班級和學校的秩序,其次也是對道德和法律的挑釁。
反思:在小組總結和展示的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派代表發(fā)言自己本組的小結和提出疑問,在互動過程中解決問題。案例分析結束之后,教師需要進行案例拓展補充,明確觀點,也進一步幫助學生認知和理解知識點,達到知識上理解、精神上認同的目標。
三、教師在場,協(xié)調分層交流和互助,提升學生對法治的信服度和尊崇感
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初一、初二兩年所設置的課時數(shù)是有限的,所以課堂互動過程中的學生所提出的疑惑或者錯誤的觀點,就需要優(yōu)秀層學生和老師及時給予指正和補充。
例如,在本框題《預防犯罪》的案例分析、拓展分析結束之后,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結合你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案例,你認為對于校園暴力,我們應該如何預防和避免?這個問題既是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小結和梳理,也是學生內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學生需要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共同防范,才能達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避免悲劇的發(fā)生,更是學生學以致用的一個踐行過程,也可以提升學生對法治的信服度和尊崇感,從而達到敬畏的目標,真正在自己的生活中樹立法治意識,踐行法治要求。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總結提煉了幾個角度: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依然是學習和分享的主體,學生能夠在探究和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梳理舊知:道德要求是上限,不違法是底線,更能明確為了預防犯罪,穩(wěn)定社會秩序,各個層面各個部分都需要各司其職,提升法治素養(yǎng),做到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努力成為新時代的合格公民。
四、訓練驗收,綜合評估,助力學生法治踐行
在PBL教學模式中,評估包括證明問題解決方案的能力、評價他人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評估是一個綜合性內容,包括觀察、形成探究報告、口頭表達規(guī)范性、筆頭考試達標等方面。
(一)訓練驗收,及時性評估
通過智學網(wǎng)平臺及時推送以下習題,選擇題一提交就可以查閱答案,客觀題需要老師批閱點評:
(1)近年來,娛樂圈明星涉毒事件頻發(fā),香港一明星因吸食毒品被處以行政拘留15天;另一明星因犯容留他人吸毒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罰金2000元人民幣。
對兩人行為認識正確的是(? ? )
A.兩人都受到刑罰處罰
B.兩人都違反了刑法
C.任何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人都將受到法律嚴懲
D.后者比前者的社會危害性更大
(2)某中級人民法院對一政協(xié)原主席黃某受賄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黃某犯受賄罪,判處死刑,緩期2年執(zhí)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沒收個人全部財產(chǎn)。下列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
A.法律對全體公民具有普遍約束力
B.只要違法,就要受到刑罰處罰
C.死刑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屬于主刑,沒收個人全部財產(chǎn)屬于附加刑
D.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罰
(3)材料一: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強調,更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堅決糾正“四風”,加強和改進巡視工作,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震懾,嚴厲懲治腐敗。昔日高官帶上手銬,將在鐵窗中度過余生,為自己的貪婪、腐敗、濫用職權付出代價。
材料二:某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貪污案進行一審公開宣判,3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1年7個月至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被處以人民幣10萬元至200萬元不等的罰金。
①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我國法律的哪些基本特征?(與初一知識相結合的考查)
②運用所學知識,談談材料對你的啟示。
學校的智學網(wǎng)平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每道題學生的答題情況以及數(shù)據(jù)分析,這種及時的評估和評價,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漏點,及時查漏補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制作和查找某一個或者某幾個知識點的微課,及時發(fā)布。這對于學生的鞏固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持續(xù)性評估,跟蹤落實
在知情信意行五要素中,內化為敬畏之心和具體行動是最難的,需要持續(xù)性評價和評估,鼓勵學生及時回顧和反思,分析自己的學習能力、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從而更系統(tǒng)地內化法律概念,提升法治意識,并進一步踐行在自己一生的行動中。這一個過程我采取的方式是定期問答題案例復習和建構單元思維導圖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徐平主.PBL我們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1)(4).
(責任編輯:鄭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