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永紅
眾所周知,深度學習主要指的是探究性、探索性的學習行為,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肯定學生在教育教學階段的價值,以此最大限度地彰顯教育教學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致力于實現(xiàn)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以深度學習為前提,更加高效、合理地實施高中歷史教學?;诖?,本文將針對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策略進行分析,以供參考。所謂深度學習,主要指的是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使學生對相關知識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從而起到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強化關鍵能力,以及優(yōu)化認知結構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創(chuàng)新作為深度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教師利用全新的教學理念開展課堂活動,促進創(chuàng)新逐漸常態(tài)化。因此,教師在應用深度學習教學理念階段,要以實際教學環(huán)境為基礎,明確學生學習的障礙點,并擬定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案,以此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
一、深度學習內涵及其特點
所謂深度學習內涵,是學生在掌握基礎認知的同時學習新知識,形成新思維,并且能將所學新知識、新思維更好地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深度學習特點主要包含了知識的結合、知識的批判性理解、問題的解決與應用三個方面。首先,針對知識結合來講,指的是新知識與舊知識、知識與知識,以及多學科與多渠道知識之間的結合。其次,針對知識的批判性來講,要求在理解原有知識的同時,對全新知識與史實進行批判性學習,并且學生也要利用客觀的思維,對新知識、新事物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與評估。最后,學習是為了確保學生能更加妥善解決未來生活與工作中存在的難題,深度學習注重的是內化知識,并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具體過程。
二、落實深度學習的必備條件
若想更好地落實深度學習,則一定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要求教師自身具備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教育理論,并熟練應用各種有效的教育技能,對學習進程進行有效的控制。以此為前提,對學生進行合理教學,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實施深度學習;第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提升他們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吸收并消化知識,為建設知識體系奠定基礎,促進學生技能與思維的雙重發(fā)展;第三,在開展深度學習階段,要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基礎,選擇可操控性較強的學習內容,確保學生所學知識具備一定的價值;第四,若想最大程度上彰顯學習內容中包含的價值,教學應高度重視教學設計,可通過開展“角色扮演、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
三、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策略
教師在教學前要根據(jù)學情進行預案,有效地利用課堂教學這個陣地。因此,教師決不能片面地看待問題,需要結合歷史教育內容,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實現(xiàn)深度學習,以更好地達到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目的。
(一)落實行為學習主義理論并構建學生知識體系
針對行為學習主義理論來講,其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階段要建立信息的意義,加強優(yōu)化學生原有經驗并進行重組,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階段,教師要在傳授基礎歷史知識的同時,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建立知識體系。以“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這一單元為例,高中歷史教師在傳授此課程階段,普遍是按照教材大綱進行教學,從而可能會導致高中生對相關知識點失去學習興趣,只掌握歷史事件中的表面知識,對歷史事件發(fā)生背景、意義等方面缺乏更加深入的了解。這種情況下,不僅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所以,為了規(guī)避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要求高中歷史教師落實行為學習主義理論,并在課堂上合理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循序漸進地開展深入學習。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作為知識傳播者,應在引導學生的同時,適當對學生提出問題,并且要確保所提問題具備思考價值。比如,在開展“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學習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引導學生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傳,思考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的關系,在通過分析甲骨文、青銅銘文及文獻記載等,思考早期國家的特征,從而會明確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在歷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二)認知理論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認知理論主要可分為六個方面,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以及評價和創(chuàng)造。當然,認知理論也是實施深度學習的基礎。若想更好地開展深度學習,則要確保學生對認知結構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這也是驅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必備條件。以“工業(yè)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這一單元為例,歷史教師應明確此單元教學目標是通過了解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fā)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變化,并要求學生掌握工業(yè)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與對人類社會生活造成的影響。首先,教師可先根據(jù)學習理論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工業(yè)革命進程,隨后對理解與記憶知識點,并對其進行分析。其次,高中歷史教師在講解馬克思主義誕生過程階段,應先講解馬克思主義,并向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為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應用與學習提供協(xié)助。最后,歷史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對工業(yè)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進行探討,以此明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隨后再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建立更為全面的知識體系。
(三)利用回歸課堂教學原點的深度教學理論,達成育人目標
隨著回歸課堂教學原點的深度教學理論不斷落實與深入,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四個原點問題,即學科與教材、學習與發(fā)展、生命與智慧,以及知識與能力。高中歷史教師在應用深度學習教學理論的過程中,要碰撞到學生心靈,回歸歷史課堂教學原點,達成育人目標,確保學生更加深刻感受到當初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深度學習目標還是意義,均能妥善解決高中歷史教學階段的原點問題,當然,原點問題也是促進深度學習有效落實的必要條件。以“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這一內容教學為例,歷史教師應注意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應用,觸動學生心靈,讓學生了解一系列事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充分感受到愛國將士的英雄壯舉,從而學生會明確我國當今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離不開無數(shù)革命先烈的奮不顧身。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課程學習階段,教師可側重講解當時人民群眾的生活與思想情況,并引導學生深入研究中國以往歷經的苦難。如此一來,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能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興趣是深度學習最好的老師
教師要緊緊抓住歷史課故事性的這個點,認真地吃透現(xiàn)代教育的理念,深入地探究歷史教育的規(guī)律,準確地切入歷史教學實踐。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需精心備好課,激發(fā)學生興趣,使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學生欣賞一幅美麗的畫,擺一個漂亮的姿勢,甚至是真誠地夸獎一下同學。這樣能在歷史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濃厚的興趣、各種素養(yǎng)都在潛意識中慢慢生長。
(五)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深度理解
高中歷史課相對較難理解,想辦法將課本知識融入生活,引起學生的注意,表揚敢于積極發(fā)言的同學,可以讓所有學生都躍躍欲試,從而打造元氣滿滿的課堂。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文本中人物行為,選擇一個歷史事件進行模仿表演。教師提供學生充足的時間,學生也就會發(fā)揮最好水平。教師作為學習的合作者,在適當?shù)臅r機給予點撥,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在這樣的歷史教學中,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新課程指出在教育中,教師扮演的主要角色應是學生的指導者、合作者以及參與者。那么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提供學習方法,必要時加以指導,并在全程中積極參與,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讓學生產生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而不能一言堂,不能喧賓奪主。只有教師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給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時間,讓他們充分體驗,并且只有引領學生在學習中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不懼失敗,才能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感受歷史文化的熏陶,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六)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將學生置于愛國情懷的深度學習中
教師可以使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根據(jù)教學內容播放傳統(tǒng)文化的影片,引導學生體會歷史博大,培養(yǎng)歷史責任感,是開展高中歷史深度教學的一項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圍繞歷史教學內容,播放具有愛國教育的影片片段,讓學生進行討論,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fā),學生能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而且通過這樣現(xiàn)代化的課堂模式,能讓學生獲取更多的學習成就感。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大屏幕,并且?guī)е鴨栴}有目的地感悟。通過課前預習上網查閱,使學生體會到民族大團結的力量,從而使歷史學教育水到渠成。此外,教師也可以先用多媒體放映一個宣傳片的開頭部分,讓學生創(chuàng)意續(xù)編。由于每個同學的觸發(fā)點不同,創(chuàng)作異彩紛呈。在歷史課上,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名人的動畫小故事,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用故事吸引學生。生動的故事可以用來教給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社會,學習各種知識。在識字前,聽故事獲取外界信息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很容易被故事情節(jié)感動,自己當主角,演繹故事。在培養(yǎng)學生民族榮譽感的歷史教學中別出心裁,放映動畫小故事,使學生潛移默化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這種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性,使他們在學習中增強了民族意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在學習中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觀念。
(七)將歷史深度學習融入生活的縫隙,使學生學以致用
教師的每一節(jié)教學,以及精心的設計,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適時地運用,這樣才能掌握得更扎實。教師可以每節(jié)課前組織學生進行演講,可以寫一則實事動態(tài),或一句名人的名言等,也可以用歷史的角度寫一篇日記,或積累自己一天的歷史學習收獲。此外,增強歷史學習的應用性,課內學習并不是歷史教學的結束,正是歷史教學的有效延續(xù)。教師可以定期帶領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到大自然中感悟,這些都能使學生的知識學以致用,使學生體會到生活,提升了歷史綜合素養(yǎng),使學生關注國家大事,時刻處在歷史學習的狂熱中,從而激發(fā)探索歷史真相的愿望。
(八)開發(fā)歷史校本課程,因材施教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需要了解歷史教育與學科教育的關系,把它們之間有連接的內容找出來,確立共同的教育目標。而后把各學科整合,學??梢愿鶕?jù)學情因材施教,研發(fā)課程,讓各學科相輔相成。這些往往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使學生再接再厲,勇于探索,不斷提升其自身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九)利用唯物史觀提高學生歷史素養(yǎng)
唯物史觀作為歷史學科的重要核心素養(yǎng),是確保提高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只有在學習中能利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確保學生能更加全面、更加客觀地看待歷史知識和相關歷史事件,讓學生能深度投入歷史學習,因此唯物史觀對學生歷史的深度學習以及歷史素質的培養(yǎng)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此外,教師必須意識到唯物史觀在歷史深度教學中的重要性,并且在歷史教學中幫助學生培養(yǎng)唯物史觀的意識。而在利用唯物史觀展開深度教學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學會利用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唯物史觀在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其一認清了人類社會的物質前提和勞動給歷史發(fā)展帶來的價值,其二則是整個人類社會階級等上層建筑都是以階級作為基礎的。因此,唯物史觀的核心就是要站在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發(fā)展上看待歷史,利用發(fā)展的變化感悟歷史的變化。例如,在學習歐洲歷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時候,由于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大幅度進步,從而帶動起了社會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變化。因此工業(yè)革命在興起的過程中,也帶動了各國資本主義制度的進步。例如,1861年的沙俄改革、德意統(tǒng)一、明治維新等,都是因為生產關系的變化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進而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保障,所以教師在針對這一內容教學時可以展開一定的串聯(lián),讓學生能通過科技發(fā)展和世界局勢的變化感悟歷史的變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無論是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還是研究中均能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深度學習的有效實施,還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因此,教師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階段,應以深度學習為導向,并將其落實到歷史教學整個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知識體系與認知能力,從而確保學生能在未來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