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予
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對于東北黑土地的認識,最初來自于初高中的地理課本,模糊地知道那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經過高強度利用后已有退化趨勢。此外,幾乎沒有更深的了解了。
在采訪時,幾乎所有長期研究黑土地的科學家都給了我相似的開場白:過去你對黑土地的了解,不一定都是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學術界對于東北黑土地退化程度的描述陷入混亂。21世紀初,有一些聲音是“黑土地50年內將會基本消失”,似乎東北黑土地已經瀕臨毀滅,還有一些聲音稱有三分之一的黑土地并沒有退化。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混亂,是因為幾十年來,關于東北黑土區(qū)整體、連續(xù)的監(jiān)測是缺失的,上一份能夠全方面反映黑土地土壤情況的數(shù)據還來自于1979年開展的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距今已有43年。正因此,科學家們多是從自己設計的區(qū)域性監(jiān)測出發(fā),給出一些問題的答案,但大家很難從東北全域歷年的情況,對黑土區(qū)的退化進行定量的描述。
也因此,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研究院院長劉杰告訴我,大眾對東北黑土地的認識多是感性的,如“形成1厘米黑土需要400年”“黑土地插根筷子也發(fā)芽”“北大倉已退化為第二個黃土高原”,這能引起更廣泛的關注,但并沒有直接的證據作支撐,甚至有夸大的嫌疑,“站在科學角度,這些描述缺乏準確的數(shù)據,不見得是合適的”。
從保護黑土地的立場出發(fā),一次能反映東北黑土地各項基礎數(shù)據的土壤普查迫在眉睫。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在2022年2月啟動,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查清不同生態(tài)條件、不同利用類型土壤質量及其障礙退化狀況,這能為黑土地保護提供更多數(shù)據和技術支撐。實際上,土壤普查總是在國家尤其重視糧食安全的時期啟動,第一次全國土壤普查在1958年開始,那是中國農業(yè)生產遇到困難、糧食面臨緊缺的時候;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在1979年開始,那是國民經濟處于崩潰邊緣,正要加強糧食生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則啟動于新冠疫情暴發(fā)兩年后,俄烏戰(zhàn)事下全球多地已面臨糧食安全挑戰(zhàn),保障糧食生產被視為重中之重。
至于如何保護黑土地,答案從科學家年復一年的長期基礎性工作中來。土壤的變化,一天兩天看不出,兩年三年也只是一瞬,若提出的理論有偏差,幾十年后才能拉回正軌。采訪之后,我更理解,能在枯燥重復的工作中堅持幾十年的科學家,實在值得尊敬。
22/2022 總第1048期
@Vicky:除了黑土地,全國各地的耕田和耕地應該好好地保護,破壞容易,恢復難。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如果不嚴懲,那么會助長這種人公共場合騷擾人毆打人,還會讓有這種想法的人變成行動,畢竟違法成本太低。(@魚非魚)1B285A00-EEE9-4E9E-8E35-4C478C96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