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人類文化遺產(chǎn)與自然遺產(chǎn)的寶庫,是展示人類文明的櫥窗,也是現(xiàn)代人的精神殿堂。隨著人們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去參觀博物館的人越來越多。同學們,逛博物館時,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有許多不認識的字,如簋、卣、罍、鬲等這些平時見不到幾次的生僻字,然而,還有些文物的名字中,即使每個字都認識卻也不會念,這是為什么呢?本期小編姐姐帶大家揭開這個神秘的面紗。
命名原則:“觀其名而知其貌”
文物的定名與分類,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為便于文物管理和編目,文物定名應科學、準確、規(guī)范,做到“觀其名而知其貌”。其目的是能正確反映文物的特征,方便檢索。
一般來說,文物定名的通用格式為年代+特征+通稱。如東漢黃釉陶狗。
年代:制造年代或使用年代。
特征:指文物的地域、工藝技法、紋飾、形態(tài)質(zhì)地等。
通稱:器形或用途。
有些文物,自帶“姓名”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文物,自帶“姓名”。部分文物本身有題記或銘文,那么,在給文物命名時,可以據(jù)此命名。如后母戊鼎,鼎的內(nèi)腹部鑄有“后母戊”三字,后期命名時直接為“后母戊鼎”。
文物命名為啥要那么長?
當我們在逛博物館時,會發(fā)現(xiàn)有的文物名字非常的長,明明每個字都認識,但是讀起來卻一頭霧水。這是因為我國的文物非常多,如果文物的名字中信息太過簡單,可能會出現(xiàn)大型的撞名現(xiàn)場。所以,為了方便編目和辨別,避免雷同,一些更細節(jié)的特征也要加在名字里。比如,織繡類文物在命名中往往會加入質(zhì)地、工藝、紋飾內(nèi)容等信息;器物類的命名中會加入器形特征和形制。如果多種花紋在一件文物上共存,如內(nèi)壁、外壁花紋不同,文件命名中也會分別指出,因此,文物的名字就變得越來越長。
織繡類代表:
清同治藍綢地平金五彩繡海水江崖九團龍獸皮里長袍。
器物類代表: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除了名字很長的文物外,博物館內(nèi)還有名字很短的文物,如毛公鼎、水晶杯、四羊方尊,它們的名字雖短,但意味著文物可能是極其稀有的孤品。無論文物名字是長,還是短,它們可都是我們的國寶重器,我們一定守護好文物。
同學們,關(guān)于文物是如何命名的,你們了解了嗎?下次,和家人們?nèi)ゲ┪镳^時,你們也可以作為小小的講解員,為家人們講解文物的年代、特征了呢!
(圖文來自“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