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寧
(寧夏水投清水源水處理科技有限公司,銀川 750411)
銀川城鄉(xiāng)西線供水工程擬在青銅峽水庫左岸新建黃河金沙灣泵站,引水通過5.3 km 壓力管線進入西夏渠。改造西夏渠65 km,全年輸水,并擴建西夏水庫,作為銀川市的沉沙調蓄水庫,然后將以黃河水為原水的水庫水引入凈水廠,經凈化處理后向銀川市城區(qū)供水。本工程凈水廠處理工藝的設計處理水量為50 萬m/d,冬季,在低溫低濁度進水的情況下,出水滿足國標要求;夏季,該工藝能承受3 000 mg/L 的高濁度沖擊,在高濁度下有短暫適應性,出水滿足國標要求。
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冬季,寧夏以黃河水為原水的水庫水溫經常小于5 ℃,其屬于較難處理的低溫低濁度水;夏季,雨水較多,可能產生高濁度水。低溫低濁度水有兩大特點。一是水溫較低,水分子運動較慢,碰撞概率較?。欢撬疂岫鹊?,水中膠體顆粒少,運動能力低,碰撞機會少,混凝形成的絮體較輕、較細,沉淀速度較慢,不易下沉,懸浮在水中,很難通過沉淀從水中分離出去,導致出水超標。本工程的出水各項指標應滿足《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GB 5749—2006)的要求,出水濁度要小于1.0 NTU。考慮到管道輸送過程存在二次污染,本次設計將凈水廠出水濁度控制在不大于0.5 NTU。
對于以黃河水為原水的水庫水,通常采用常規(guī)飲用水處理工藝,即先投加混凝劑進行混凝、沉淀和過濾,然后投加次氯酸鈉消毒。本工程的原水水質符合《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的Ⅱ~Ⅲ類水標準,是較為理想的城市供水集中水源,經處理,出水可以滿足《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GB 5749—2006)的要求。
混凝劑是給水處理中最重要的藥劑之一,其對原水的適應性直接影響水處理工藝的運行效果和工程投資。目前,凈水廠常選用聚合氯化鋁(PAC)作為混凝劑,配合投加聚丙烯酰胺(PAM)作為助凝劑,加強對膠體顆粒的架橋和網(wǎng)捕作用,從而達到良好的混凝效果。
近年來,人們對低溫低濁度條件下的混凝劑投加品種、方式和劑量做了大量研究。對比發(fā)現(xiàn),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PDM)聚合有機混凝劑的使用劑量較低,去除效果優(yōu)于PAC,但是其價格和來源容易受到限制;復合鋁鐵鹽混凝劑的濁度去除效果優(yōu)于鋁鹽,同時可以降低出水金屬鋁的含量;PAM 與PDM的復合比例越低、PDM 特征黏度越高,復合混凝劑的脫濁效果越好。本設計中,冬季單獨投加高效絮凝劑(HACC),夏季單獨投加PAC;另外,冬季可組合投加PAC 和PAM。
凈水廠自2019年11月6日開始調試,水源為西夏水庫,調試時間為冬季。冬季水庫水溫經常小于5 ℃,濁度為2.0 ~4.5 NTU,其屬于難以處理的低溫低濁度水。為保證調試效果,采用HACC 作為調試藥劑。HACC 是一種復合型無機高分子混合劑,該混合劑活性基團針對性強,基團活性及水解性能受溫度影響小,其適用于北方冬季低溫低濁度條件下的強化混凝處理,低溫低濁度條件更能顯現(xiàn)其高效的混凝效果。HACC 對有機物含量高的地表水源、富營養(yǎng)湖庫水源的適應性強,去除有機物和藻類的效果突出。
自調試以來,制水506 萬m,使用HACC(濃度10%)約580 t。調試期間,單位藥耗為12 mg/L,沉淀池出水濁度可以控制在0.5 ~2.0 NTU,水廠出水濁度可以控制在0.1 ~0.3 NTU,滿足設計要求。2020年1月12日開始給銀川市民供水,日平均供水量約為6 萬m,供水期間藥耗約為10 mg/L。HACC在冬季低溫低濁度條件下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但其造價較高,冬季過后氣溫逐漸升高,建議將混凝劑替換為PAC。
進入2020年5月,隨著氣溫的升高,水庫水溫逐漸上升,超過7 ℃。金沙灣泵站開機為西夏水庫蓄水,水庫水位逐漸升高,凈水廠進水濁度變大,超過4 NTU,基本達到PAC 的投加條件。5月20日,混凝劑改為PAC,投加量為6 ~12 mg/L。
PAC 在我國北方低溫低濁度原水地區(qū)有廣泛的應用,尤其是黃河水源凈水廠,其水解形態(tài)穩(wěn)定,受低溫影響較小,可充分發(fā)揮吸附架橋作用;PAM 作為助凝劑,國內大量凈水廠有豐富實踐經驗,效果良好,投加PAM 可以明顯減少鋁鹽混凝劑用量。PAM對低溫低濁度水有良好的助凝效果,形成的礬花明顯比無助凝劑時大。從剩余濁度來看,在少量PAM 存在的情況下,除濁效果明顯好轉。當PAC 單獨投加,水質不理想時,可組合投加PAC 和PAM。目前單獨投加PAC,出水已達到設計要求,投加量較?。s 7 mg/L),效果顯著,冬季可采用組合投加方式。
根據(jù)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凈水廠的運行情況,本文提出了3 種混凝劑投加方案,如表1 所示。一是凈水廠混凝劑優(yōu)先采用PAC,投加量控制在6 ~14 mg/L。凈水廠化驗室應每日進行燒杯試驗,按照試驗結論指導凈水廠生產。二是單獨投加PAC,藥劑投加量超過14 mg/L,水質不能達到設計要求時,組合投加PAC 和PAM。三是冬季處理低溫低濁度水,優(yōu)先采用PAC 和PAM 組合投加方式,若處理效果不理想,則投加HACC,投加量約為10 mg/L。
表1 3種混凝劑投加方案優(yōu)缺點對比
飲用水清毒劑須具有廣譜殺菌能力、消毒性能持久、副產物少、使用安全方便的特性。目前,給水處理工藝普遍使用的消毒劑主要有液氯、氯胺、二氧化氯、臭氧和次氯酸鈉,另外可采用紫外線(UV)消毒。本工程采用次氯酸鈉+紫外線的組合消毒工藝。次氯酸鈉溶液危險性較小,投加簡單,同時能有效解決液氯、氯胺、二氧化氯等氯系消毒劑所存在的劇毒性,儲存不方便等問題,消除安全隱患。其消毒效果好,操作安全,使用方便,易于存儲,對環(huán)境無害。下面結合次氯酸鈉消毒工藝,重點分析次氯酸鈉投加調試情況。
目前,次氯酸鈉消毒有兩種方式,一種為投加成品次氯酸鈉溶液,另一種是用電解鹽制取次氯酸鈉溶液投加。本工程處理水量較大,消耗的次氯酸鈉溶液較多,如采用成品次氯酸鈉,涉及周期性的溶液補充,運行管理較為煩瑣,特別是10%濃度成品次氯酸鈉易揮發(fā),濃度會隨溫度、使用時間降低,所以成品次氯酸鈉的儲存要求較高。但在線次氯酸鈉發(fā)生器不會存在以上問題,0.8%濃度的次氯酸鈉較為穩(wěn)定,根據(jù)水量、投加量可隨時調整生成量,運行維護管理便捷。另外,從運行成本分析可以看出,成品次氯酸鈉消毒成本高于在線次氯酸鈉發(fā)生器消毒成本。因此,通過綜合比較,本工程采用在線次氯酸鈉發(fā)生器。
凈水廠按兩級加氯設計,前加氯在進水總管上,主要用于滅活原水中的藻類等,后加氯有2 個投加點,一個在濾池前,一個在清水池進水總管上,以保證管網(wǎng)中的余氯量。前加氯按最大投加量2 mg/L 設計,可按原水藻類含量不定期投加;濾前加氯按最大投加量1 mg/L 設計,投加點位于濾池前渠道。后加氯按最大投加量1 mg/L 設計,通過清水池接觸消毒。
經檢測,西夏水庫原水藻類含量較低,前加氯按照1.2 mg/L 投加,根據(jù)藻類變化情況增減,可基本消除藻類。后加氯按照0.7 mg/L 投加,根據(jù)出廠水質變化情況增減,經過清水池接觸消毒后,水廠出水余氯可達到0.3 mg/L。濾前加氯暫時不開展,根據(jù)濾砂表面細菌含量確定是否投加。當反沖洗時間沒有達到設定值時,濾池可能無法正常過濾,濾砂表面會產生白色固體,原因可能是高溫天氣投加高分子藥劑使濾砂表面形成生物膜。如發(fā)現(xiàn)濾砂表面形成一層硬塊,應對濾砂表面進行化驗,若發(fā)現(xiàn)細菌含量很高,應在濾前進行加氯,可先按照0.5 mg/L 投加,但根據(jù)凈水廠運行經驗,結合寧夏黃河水的水質情況,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概率較低。
運行調試初期,凈水廠進水量為10 萬m/d,后期實現(xiàn)滿負荷運行,進水量為50 萬m/d。運行期間,凈水廠不斷優(yōu)化給水處理工藝,合理進行藥劑選型,使出水濁度始終保持在0.5 NTU 以下,保證銀川市城區(qū)正常供水,節(jié)省大量地下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