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揚,江天棋,姜亞洲,凌建忠,孫 鵬,唐保軍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chǎn)與生命學院,上海 201306;2.中國水產(chǎn)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chǎn)研究所,上海 200090)
生活在潮間帶的海水貝類易受干露、高溫、低氧等多種環(huán)境因素影響[1],其中干露時間過長被視為潮間帶貝類最致命的威脅[2-3]。干露脅迫下,潮間帶貝類體內(nèi)水分逐漸喪失[4-5],生長延緩甚至死亡[6-8]。研究發(fā)現(xiàn),厚殼貽貝(Mytilus coruscus)稚貝在1~8℃下干露48 h后死亡率即達40%以上[9],硬殼蛤(Mercenaria mercenaria)稚貝干露48 h后死亡率達63.3%[6],中國蛤蜊(Mactra chinensis Philippi)稚貝在干露20 h后死亡率即達40%以上[10]。同時,因無法獲得足夠氧氣,貝類代謝方式由有氧呼吸逐漸轉(zhuǎn)為無氧呼吸,其代謝產(chǎn)物會對貝類造成損傷[4,11-12]。干露脅迫顯著影響大竹蟶(Solen grandis)呼吸代謝酶的活力[13],并導致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幼貝出現(xiàn)顯著的氨氮積累,顯著影響其再次入水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4]。此外,有研究報道,干露脅迫下貝類體內(nèi)非特異性免疫酶的活力,如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也會發(fā)生變化[14]。因此,研究干露脅迫下潮間帶貝類的生理代謝酶活力,有助于了解海水貝類的逆境適應(yīng)機制。
毛蚶屬于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翼形亞綱,蚶目,蚶科,毛蚶屬,俗稱毛蛤、麻蚶、瓦楞子等,在我國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均有分布,萊州灣、渤海灣、遼東灣、海州灣、象山港等區(qū)域資源尤為豐富,是重要的經(jīng)濟貝類。毛蚶生活史可分為3個階段:浮游期、附著期、底棲期,當毛蚶殼長12~15 mm后開始底棲生活[15]。退潮后附著或底棲的毛蚶可能露出灘面暴露在空氣中,毛蚶苗種的運輸過程中也會遭受干露脅迫。本研究測定了干露脅迫下毛蚶稚貝的生理代謝相關(guān)酶活力,并以濾水率和耗氧率為指標評估干露脅迫后稚貝的恢復狀況,以期為毛蚶耐干露脅迫生理指標的篩選和生理響應(yīng)機制研究提供參考,并為毛蚶大規(guī)格苗種運輸和增養(yǎng)殖提供指導。
毛蚶稚貝采自浙江寧波象山港海域灘涂,取回實驗室后挑選大小一致的個體[平均殼長(16.99±2.48)mm,平均體質(zhì)量(1.98±0.46)g],清除表面附著物后放入2 000 L玻璃鋼桶暫養(yǎng)3 d。暫養(yǎng)期間,海水鹽度21.55±1.09,控制水溫(20.0±0.5)℃,每天換水一次,投喂2次亞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
將300只毛蚶稚貝平均分成3組,貝殼表面水分用吸水紙擦干,分別測定各組初始總質(zhì)量,直接暴露在室內(nèi)陰涼處空氣中進行干露,空調(diào)控制室內(nèi)溫度為20℃,相對濕度為50%,采用自然光照。測定干露后2、4、8、12、24、36、48、72 h的總質(zhì)量,用差減法計算單位個體干露失水率(如中間有死亡,記錄死亡個數(shù),去除死亡個體,繼續(xù)稱重,以毛蚶貝殼張開、觸碰后無閉殼反應(yīng)為標準認定死亡狀態(tài))[16]。
毛蚶稚貝干露48 h后死亡率超過33.3%,因此測定毛蚶干露前48 h的生理代謝相關(guān)酶活力。分別于干露2、6、12、24、48 h取稚貝,未干露稚貝設(shè)為對照組,在冰盤上迅速解剖取全組織,液氮冷凍后置-80℃冰箱保存。酶活力測定時,將組織和9倍體積的0.9%生理鹽水放入預冷的勻漿機中,制成組織勻漿,以2 500 r·min-1離心15 min,取上清液測定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琥珀酸脫氫酶(S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以及三磷酸腺苷(ATP)含量。
各酶活力均采用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測定,具體測定方法按照試劑盒說明書。PK酶活力為1 min內(nèi)1 g組織蛋白1μmol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轉(zhuǎn)變成丙酮酸為1個酶活力單位。HK酶活力定義為1 mg組織蛋白1 min生成1 nmol的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定義為1個酶活力單位。SDH酶活力定義為1 mg蛋白1 min使反應(yīng)體系的吸光度降低0.01為1個比活力單位。SOD酶活力定義為1 mg組織蛋白在1 mL反應(yīng)液中SOD抑制率達50%時所對應(yīng)的SOD量為1個活力單位。ACP酶活力定義為30 min內(nèi)產(chǎn)生1 mg酚為1個活力單位。采用考馬斯亮藍法測定上清液蛋白濃度。
為研究干露脅迫后毛蚶稚貝呼吸代謝的恢復情況,取20℃下干露48 h的200只毛蚶稚貝放回水溫20℃的海水中,測定濾水率和耗氧率。
濾水率實驗在3 L廣口瓶中進行,每瓶加亞心形扁藻10 mL,使藻細胞濃度約為1.0×104個·mL-1,每個處理組設(shè)置3個平行,每瓶放10只稚貝,未干露的稚貝為對照組,另設(shè)不放貝的空白瓶,用來校正實驗瓶中藻濃度的變化。毛蚶貝殼張開后開始計時,每隔20 min取一次水樣,連續(xù)取樣3次,每次取水量為500 mL,以孔徑為0.45μm的混合纖維素酯濾膜抽濾水樣,測定葉綠素a(Chla)含量。實驗結(jié)束后用游標卡尺測量實驗貝生物學數(shù)據(jù),解剖取軟體部于65℃烘干24 h,稱量組織干重。
濾水率按COUGHLAN[17]的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式(1)中,V為取樣時瓶內(nèi)海水體積(L),m為實驗用貝軟體部干重(g),C0和Ct分別為每兩次取樣間試驗組瓶內(nèi)Chla濃度(μg·L-1),t為取樣間隔時間。
耗氧率采用500 mL玻璃呼吸瓶測定,呼吸瓶內(nèi)放10只稚貝,每個時間點設(shè)3個平行,未做干露處理的毛蚶作為對照組,不放貝的呼吸瓶作為空白組。放入毛蚶5 min后開始計時,用溶解氧測定儀(雷磁JPBJ-609L)測定瓶內(nèi)溶解氧濃度,讀數(shù)間隔2 min,持續(xù)1 h。實驗結(jié)束后用游標卡尺測量稚貝殼長,解剖取軟體部于65℃烘干24 h,稱量組織干重。
根據(jù)下式計算耗氧率:
式(2)中,R為單位體質(zhì)量耗氧率,b為溶解氧濃度對時間線性回歸的斜率絕對值(扣除空白組溶解氧濃度變化),V為呼吸瓶體積(L),m為稚貝軟體部干重(g)。
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平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利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繪圖,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P<0.05為差異顯著。
毛蚶失水率與干露時間的關(guān)系滿足曲線方程y=-0.002 7x2+0.767 9x+0.379 5,R2=0.995 6(n=300,P<0.05)(圖1)。失水率隨著干露時間的延長而增大,干露12 h后毛蚶失水率達9.45%,48 h后失水率達32.38%。毛蚶稚貝在干露48 h后死亡率超過30%。
圖1 干露脅迫對毛蚶失水率的影響Fig.1 Effect of air exposure on water loss rate of S.kagoshimensis
在干露條件下,毛蚶組織PK活力在干露2 h顯著上升,在6 h恢復到對照組水平,其后在12~24 h顯著高于對照組,后下降到對照組水平(表1)。干露脅迫后,組織HK活力下降,處理后6、12、48 h活力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在12 h降至最小值,2 h和24 h的活力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顯著。毛蚶組織SDH活力先上升后下降。與對照組相比,處理后2~6 h SDH活力無顯著變化,至12 h SDH活力顯著升高(P<0.05),達到最大值,其后SDH活力下降,恢復到對照組水平,干露48 h的SDH 活力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毛蚶組織ATP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表1)。干露處理后2 h,組織ATP含量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6~12 h組織ATP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在12 h達到最大值,其后開始下降,24~48 h恢復到對照組水平。
表1 干露脅迫對毛蚶代謝酶活力及ATP含量的影響Tab.1 Effect of air exposure on metabolic enzyme activity and ATP content of S.kagoshimensis
干露脅迫后,毛蚶組織SOD活力先下降后上升(表2)。干露處理后2 h,SOD活力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處理后6~24 h,SOD活力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在12 h降至最小值;在48 h SOD活力恢復到對照組水平。組織ACP活力先上升后下降。與對照組相比,干露后2 h的ACP活力無顯著變化;處理后6~12 h,ACP活力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24~48 h,ACP活力持續(xù)下降,恢復至對照組水平。
表2 干露脅迫對毛蚶免疫相關(guān)酶活力的影響Tab.2 Effect of air exposure on immune enzyme activity of S.kagoshimensis
毛蚶稚貝放回水中后6~24 h,濾水率升高,但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變化,至48 h濾水率顯著升高(P<0.05)(圖2)。毛蚶放回水中后,耗氧率先下降后上升,最小值與最大值分別出現(xiàn)在12 h和24 h,各個時間點的耗氧率均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圖3)。
圖2 干露48 h后放回水中毛蚶濾水率的變化Fig.2 Variation of filtration rates of S.kagoshimensis back to water after 48-hour air exposure
圖3 干露48 h后放回水中毛蚶耗氧率的變化Fig.3 Variation of oxygen consumption rates of S.kagoshimensis back to water after 48-hour air exposure
水是生命活動的必須介質(zhì),細胞內(nèi)的酶活反應(yīng)以及其他化學反應(yīng)都離不開水。毛蚶屬于雙殼貝類,在遭遇環(huán)境因子脅迫時會出現(xiàn)緊閉貝殼的現(xiàn)象[18]。本實驗中,干露過程中毛蚶雙殼關(guān)閉,通過這種方法來減少水分流失。不同種類貝類的閉合程度和厚薄不同,從而導致對干露的耐受能力不同[8]。本實驗中,隨著干露時間延長,毛蚶失水率逐漸增大,12 h的失水率為9.45%,24 h的失水率為17.88%,而干露24 h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失水率僅為3%[16];這可能因為文蛤貝殼邊緣光滑,閉合較緊,而毛蚶貝殼邊緣呈鋸齒狀,易于蒸發(fā)水分。不同規(guī)格的貝類耐干露能力也不同,如海灣扇貝(Argopecten irradians)[19]的成貝耐干露能力大于稚貝和幼貝。據(jù)報道,殼長0.7~20.0 mm的毛蚶苗在20℃下干露15 h死亡率超過50%[20],殼長22.25~27.49 mm的毛蚶在18℃下干露3 d存活率仍接近100%[21],本實驗中,平均殼長約17 mm的毛蚶稚貝在20℃下干露48 h死亡率超過30%,說明不同規(guī)格的毛蚶耐干露能力有差異,關(guān)于毛蚶成貝的耐干露能力需繼續(xù)開展研究。
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過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己糖激酶是糖酵解途徑中控制葡萄糖代謝速率的第一個關(guān)鍵酶,在機體代謝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和調(diào)節(jié)功能[22]。本實驗中,HK和PK兩種酶的活力在12 h前后變化較大,說明隨著干露時間的延長,稚貝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兩種酶的活力調(diào)控代謝方式和水平,提高葡萄糖的無氧氧化產(chǎn)生ATP,為機體提供能量,以抵抗干露脅迫對機體的影 響, 這 與 三 疣 梭 子 蟹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23]、厚殼貽貝[24]的研究報道一致。
SDH負責把琥珀酸脫氫形成延胡索酸,是有氧氧化中重要的酶[22]。本實驗中,SDH活力在12 h達到最大值,說明12 h是毛蚶有氧呼吸最旺盛的時間,毛蚶通過增強SDH活力來加速丙酮酸分解產(chǎn)生ATP,為機體抵抗干露脅迫提供能量。12 h后SDH活力逐漸下降,可能因為隨著氧氣攝入越來越少,毛蚶稚貝逐漸轉(zhuǎn)入無氧呼吸。有研究表明,大竹蟶SDH酶活力隨著干露時間的延長逐漸下降,超過24 h活力下降愈發(fā)明顯[13],說明對海水貝類來說,12~24 h是干露耐受的重要節(jié)點[25]。
能量穩(wěn)態(tài)對生物環(huán)境脅迫耐受性起著關(guān)鍵作用,能量平衡是動物脅迫適應(yīng)的基本要求。能量的獲取、轉(zhuǎn)換與分配影響動物環(huán)境壓力下的代謝適應(yīng)。在不同的環(huán)境脅迫壓力下,生物體往往表現(xiàn)出不同的能量代謝策略[3,26-27]。本實驗中,在12 h之前毛蚶全組織ATP含量隨干露時間延長而增加,在12 h達到最大值,與SDH活力的變化趨勢一致,說明毛蚶通過提升有氧代謝水平,產(chǎn)生能量以應(yīng)對不利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12 h以后可能毛蚶體內(nèi)轉(zhuǎn)變?yōu)闊o氧代謝,有氧條件下1分子葡萄糖可產(chǎn)生32個ATP,而糖酵解只能產(chǎn)生4個ATP分子[22],導致毛蚶體內(nèi)ATP含量下降。有研究報道,蝦夷扇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在4℃干露下24 h內(nèi)ATP含量變化不大,而48 h后含量急劇下降[28],也可能與此有關(guān)。
SOD是抗氧化系統(tǒng)的關(guān)鍵酶[29]。本實驗中,毛蚶組織SOD活力在干露后6~24 h出現(xiàn)下降,表明干露脅迫對毛蚶的免疫系統(tǒng)產(chǎn)生了顯著影響,可能產(chǎn)生的大量活性氧自由基抑制了抗氧化酶的活力。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在25℃下干露,SOD活力也出現(xiàn)顯著下降[14],而蝦夷扇貝各組織SOD活力在4℃干露1 d后顯著上升[28,30],說明不同貝類在應(yīng)對干露脅迫時的免疫反應(yīng)有差異。ACP是溶酶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內(nèi)直接參與磷酸基團的轉(zhuǎn)移和代謝,并在免疫反應(yīng)中發(fā)揮重要作用[31]。在本實驗中,干露2 h時ACP活力變化不大,6~12 h活力顯著上升,表明干露脅迫激活了毛蚶體內(nèi)參與免疫的水解酶活力,以增加機體對外源異物的防御能力和代謝水平。有研究指出,干露條件下甲殼類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體內(nèi)以無氧呼吸為主,會產(chǎn)生乳酸、琥珀酸等無氧代謝產(chǎn)物,導致甲殼類酸中毒[11-12],破壞其免疫功能[4,32-34],說明干露脅迫下甲殼類的呼吸代謝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guān)。
以上結(jié)果表明,干露脅迫初期,毛蚶稚貝主要通過有氧呼吸為機體提供能量;隨著干露時間延長,稚貝逐漸轉(zhuǎn)變?yōu)闊o氧代謝。轉(zhuǎn)錄組學分析發(fā)現(xiàn),長牡蠣(Crassastrea gigas)在干露脅迫后維持基礎(chǔ)代謝的能量成本增加,隨著脅迫延續(xù),長牡蠣通過減少體內(nèi)代謝活動維持機體基礎(chǔ)能量消耗,整體能量策略從積極的補償策略變?yōu)楸J氐墓?jié)能策略[27],本實驗中毛蚶稚貝的代謝適應(yīng)策略應(yīng)與長牡蠣類似。
呼吸代謝是直接反映生物體能量代謝的基本生理活動,不僅反映生物體的代謝特征和生理狀態(tài),還可用來評估環(huán)境改變對生物體的影響程度[13]。貝類濾水率受生物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較大[35-37],是反映貝類生理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耗氧率是新陳代謝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貝類能量學研究的重要參數(shù)。環(huán)境條件不適合時,貝類通過調(diào)整自身代謝,消耗自身儲存的能量來抵抗逆境,從而導致耗氧率的變化[38]。本實驗中,干露毛蚶的濾水率在放回水中后,前12 h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說明干露脅迫后毛蚶攝食能力的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可能與毛蚶貝殼的開放程度有關(guān)。貝類在遇到不適環(huán)境時會通過關(guān)閉進出水管或貝殼來保護自己[39],進出水管上側(cè)纖毛也會減少擺動[40-41],進出貝類體內(nèi)的氧氣量和水量會降低,導致耗氧率和濾水率下降。12 h后毛蚶的濾水率顯著升高,說明毛蚶適應(yīng)了水環(huán)境,貝殼張開,與外界水體交換量增大,這與對文蛤[16]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中,干露脅迫后放回水中的毛蚶耗氧率先降低后升高。貝類在經(jīng)過脅迫后會出現(xiàn)生長抑制現(xiàn)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適應(yīng)后,會進行代謝補償[15],如櫛江珧(Atrina pectinata)耗氧率會隨著溫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37]。本實驗中,毛蚶放回水中24~48 h,耗氧率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說明毛蚶經(jīng)過48 h的干露后呼吸代謝仍然可以恢復到正常水平。
本研究表明,干露脅迫對毛蚶稚貝的生理代謝有顯著影響。干露脅迫初期,毛蚶稚貝通過提高有氧代謝水平維持基礎(chǔ)代謝;隨著干露時間延長,稚貝逐漸轉(zhuǎn)為無氧代謝,以降低機體能量需求,維持機體生存需要。重新接觸海水后,毛蚶稚貝通過調(diào)節(jié)代謝水平,如升高濾水率、降低耗氧率,來增加餌料攝入和機體能量水平,以盡快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本實驗結(jié)果表明,毛蚶運輸時干露時間應(yīng)控制在24 h內(nèi),以降低無氧代謝對毛蚶機體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