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作為古地名,最早見于《新唐書·地理志》:“銀州銀川郡”。故址在今陜西省米脂縣東北。寧夏地方文獻上出現(xiàn)銀川一詞,約在明末清初。一些官吏、文人在詠唱寧夏平原溝渠交織如網(wǎng)、湖泊珠連其間的秀美景色時,用銀川形容其水光瀲滟、水映晴光的水鄉(xiāng)風光。如“俯憑駝鈴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 “連山似奔浪,黃河一帶寬。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清雍正年間,銀川一詞,逐漸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義。如《惠農(nóng)渠碑記》上有“黃河發(fā)源于昆侖,歷積石,經(jīng)銀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記載,碑文上的銀川,已泛指銀川平原引黃河灌區(qū)了。1944年,寧夏省城(今銀川城區(qū)址)改為建制市,正式定名為銀川。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說起銀川,“鳳凰碑”這三個字似乎必然要被提及。從鳳凰碑聳立于銀川西門的那一刻起,它就成了銀川的地標性建筑。2017年11月8日,鳳凰碑已列入銀川市16處歷史建筑,被永久保護起來。
1984年,銀川市政府決定在老西門城樓處修建鳳凰碑。為何取名鳳凰碑?“這個名字源于銀川舊時被稱作鳳凰城?!便y川市地名專家鄭濟洧說,相傳有一只鳳凰從南方飛到北方,看到一片豐盈的綠洲,鳳凰以為這里就是江南,于是降落在此,筑巢為家,于是銀川就多了一個美麗的名稱“鳳凰城”。而鳳凰碑正是為了紀念那只鳳凰,它也就成為了銀川的地標性建筑。東門外高臺寺是鳳凰的頭,高臺寺旁邊有兩眼井那是鳳凰的眼睛,城中心的鼓樓是鳳凰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只爪子,西馬營里花花草草,樹木成陰那是鳳凰的尾巴,鳳凰的尾巴長得一直拉到賀蘭山。
銀川這一傳說和美稱,也一直影響著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銀川的許多地方取名時,就有“鳳凰”二字,比如鳳凰街、鳳凰公園、金鳳凰電影院、鳳凰花園小區(qū)等等。
1949年以前,銀川城區(qū)里還保存著四座城門,東邊的清和門、西邊的鎮(zhèn)遠門、南邊的南薰門和北邊的德勝門。各處城門,除去進出往來的交通功能外,還有著獨特有趣的生活氣息。(綜合《銀川晚報》《寧夏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