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3:有不少老師認為,閱讀就是為了學習寫作而讀,寫作才是語文素養(yǎng)中最重要的部分。應該如何理解習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價值?它和閱讀教學,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應該是怎樣的關系?
我們一直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但真正從讀到寫轉化起來并不容易,讀得多,也不一定寫得好。
也有一些老師認為,只要讀得多,就可以寫得好。這個問題有一點復雜。先簡單地說,的確有一位教授提出來:所有的閱讀都是為了寫作。這個說法經不起推敲,因為社會中大量的讀者熱愛閱讀,但是他們并不寫作。如果說閱讀就是為了寫作,那么倒推來看,一個不需要寫作的人就可以不閱讀。這個說法把閱讀功利化了,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可能會導致很多誤讀。
有這種可能,一個人讀書多,他也有自我表達的愿望,有自我表達的激情,這種情況下,閱讀是有助于寫作的。但閱讀主要是為了滋養(yǎng)精神,了解世界,甚至是為了消遣。閱讀不一定是為了寫作,但寫作離不開閱讀,聽、說、讀、寫主要是為了想——促進思考,也都需要思考。與聽、說、讀相比,寫是比較高層次的活動。一個不識字的人也會聽,也會說。我也見過好多文盲,說起話來比教授厲害多了,見識也不淺。我在農村插隊的時候,有個農民在地頭問我:“棟生,這次來訪問我們國家的是個小國家吧?”我說:“是個小國家。你怎么知道的?”他說:“廣播里說,‘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肯定是小國家?!蹦憧?,經驗在這兒起了作用,是不是?雖然不識字,但并不代表他聽懂人說話的能力不行。當時,村里面的一個盲人也不識字,但是他會給人算命,大家都認為他算得非常準。我多次觀察他給人算命,說得滴水不漏。他能很好地從說話的語氣揣摩別人的心理。讀的層次比聽和說高一點,讀,有時候要經過選擇,讀過之后要判斷,會影響自己的思想。寫不同,寫要表達自我,更需要思考。所以,閱讀主要是培育思想情感,學生可以從閱讀中獲得寫作方法的啟示。
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講究讀寫結合,只能說這是比較經濟的方法。恰當?shù)淖x寫結合,幾乎就是在讀的中間,獲得一些寫的技能;在寫的中間,要反思自己的閱讀。讀和寫是不是應強行聯(lián)合?現(xiàn)在的問題就出在這兒,從小學到高中,都有這個問題:這個單元教某種技法,你必須按照寫作任務去完成,這種教學效率并不高。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四年級小朋友描寫一件事情,已經能夠寫得很好了,而有的高中生的寫作能力卻不如初二的學生。那個初二的學生讀書非常多,在小學受過完整的寫作訓練,有扎實的基礎,他在描寫、敘述上有一套自己的經驗,已經不需要老師教了,倘若按照教學計劃強行去教他,反而會造成他的閱讀和寫作脫節(jié)。
教學生讀寫結合,最好的結合方式是什么?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階段,如果老師能引導學生在閱讀過后順手寫三五行字,可能比較合適。寫作要求里“說說你的見解,和同學討論,注意聽取不同意見”,這都是聽和說。寫作其實應該是什么?把自己的見解寫出來,把主要的發(fā)言提綱寫出來,把引起自己注意的幾句話記錄下來,對小組討論用三五句話做一個歸納,這是很重要的“寫”,這是一個可能有價值的東西。我們現(xiàn)在教學生,動不動就寫一整篇,學生有難處。把今天的一個課堂見聞寫下來;把老師強調的某一點用兩行字寫出來;把老師剛才的口誤寫出來并糾正;把本節(jié)課的一個遺憾或一個疑惑,用三五行字寫出來,然后推敲......這三五行字可能是很重要的寫作訓練。我覺得小學可以做這方面的嘗試。
問題4:不少男生在作文中寫玩手機游戲,甚至有些打打殺殺的場景,有的老師認為這種素材不適合,對此您怎么看?這種情況老師應該如何引導?作文起步階段,學生真的可以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嗎?
學生熱衷于電子游戲的確是個大問題,可是強行去解決這個問題,我目前沒有這種智慧,也沒有改變這種現(xiàn)狀的社會環(huán)境。人們過多地使用電子設備,不但造成兒童沉迷于打游戲,兒童的學習習慣也在發(fā)生變化,這是有問題的。
一直到退休的前一年,我才在學校學會用PPT——因為要開公開課,看到大家都已經那么熟練了,我就想學一學。我們學校的青年教師鼓勵我:“王老師,憑你的腦袋10分鐘能學會?!蔽夜?0分鐘就學會了。但是我上課盡量不用,我為什么一直抵制這個呢?
任何一件事,有有利的一面,肯定也會有弊端。例如我們的閱讀教學,自從有多媒體教學以后,教學手段日益豐富,這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式改變了課堂。有一首詩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老師授課時,上來就展示一幅國畫——《黃鶴樓送別圖》。我一下子覺得這個老師的課完了。為什么?小朋友八九歲時看了這幅畫,他到八九十歲提到這首詩,眼前浮現(xiàn)的還是這幅畫,因為這是他的第一印象。很早以前沒有多媒體輔助教學,我童年時候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腦子里面是有畫面的。我有我自己的想象。成年以后當老師,我就想到,我們班上50個同學面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現(xiàn)的應該是50個不同的畫面,而且畫面絕對不一樣。而這個老師一展示這幅畫,全班“統(tǒng)一思想”了。學生的想象力就是這么被破壞的。所以說,教師不能過度依賴電子設備。我們在板書的時候,能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過去,我們上課時可以這樣說:“在我年輕的時候,有些事打動了我,支撐我度過艱難的歲月?!蹦阏f完這句話,然后轉過身在黑板上寫“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世上。——[俄羅斯]巴爾蒙特”。你要用1分鐘或者40秒的時間把這行字寫完。這時候,學生的思維是跟著老師走的:是什么話打動了老師,支撐他度過了艱難的歲月?這是一個過程,學生的心靈是觸動的。現(xiàn)在,使用PPT“啪”一下子將這句話展現(xiàn)出來,板書過程沒有了,學生思維的過程也沒有了。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特別要注意兒童的接受能力,兒童接受的過程比我們成人慢,他需要這個過程滋養(yǎng)他:他的眼隨著老師的手在黑板上一筆一畫,他的心跟著老師的思路開合自如,他吸收知識是有節(jié)律的,是有節(jié)奏的。人就是這么慢慢長起來的。我有時候想,我們的童年的心就是這么一點一點跟著老師的粉筆字長起來了。現(xiàn)在,PPT在那兒閃,真是眼花繚亂。結果,學生成了一個機器人,他成為機器的一部分,這是有害的。
學生沉迷于電子游戲跟生活環(huán)境往往有關系,跟教師大量使用電子設備,跟家長過度使用手機都有關系。所以,我和很多老師、很多家長都說過:不要當著學生的面玩手機,不要當著子女的面玩手機,不要動不動就說工作需要。學生偶爾寫一寫游戲的事無所謂,經常這樣寫,說明他課外生活的趣味不高。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該讓他多看看世界,多交流,讓他看看其他人的世界,學生有可能會因此覺得游戲無味、無趣,而放棄玩游戲。2001年,有個家長跟我反映:孩子中午就吃一塊燒餅,他把中飯的錢全部省下來打游戲了。他媽媽為了糾正他,每天給他最低的生活費——只給他4塊錢,僅夠買個燒餅吃。但是,這個學生只用1塊錢買吃的,勒緊肚子打游戲。后來我問學生:你的愿望是什么?他回答說:做職業(yè)電子游戲玩家。我目前沒有別的辦法,我只能說老師不要過度依賴電子設備,家長盡量少玩手機,讓學生有紙本閱讀的習慣,不要迷戀電子設備。
我曾經有個預言:大家可能會發(fā)現(xiàn)幾十年以后,那些出類拔萃之輩是有紙本閱讀習慣的,曾是有紙本閱讀習慣的兒童,是用筆寫字的人。為什么?因為思維是漸進式的,不是輸入型的。遇到這些困難的老師,能不能試著跟學生談一次,讓他們把這些話記下來,過幾年再思考。※
(未完待續(xù))
(王棟生,江蘇省特級教師、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原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