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銳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山東 泰安 271000)
肥城曹莊煤礦位于山東省肥城市王瓜店鎮(zhèn)境內, 地下開采,生產能力100萬t/a,面積10.2064 km2,為地質環(huán)境條件復雜的中型礦山。
礦區(qū)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區(qū),四季明顯,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大氣降水與礦井涌水量無明顯關系;屬低山丘陵地貌,為山麓與平原過渡帶,地勢北高南低;發(fā)育月莊河、儀仙河、馬莊河和尚古莊河四條季節(jié)性小河;有欒莊水庫、馬莊水庫、尚古莊水庫、文昌閣水庫和19個煤礦采空塌陷形成的塌陷積水坑,最大沉陷深度大于3 m(雨季豐水期潛水位深度2.4 m);因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植被基本消失,土地資源多被栽培植物覆蓋;土壤主要為褐土和潮褐土土類,土層厚,比較肥沃,土質良好。
區(qū)內主要出露太古代泰山巖群花崗片麻巖;寒武—奧陶系灰?guī)r和頁巖;上石炭統(tǒng)本溪組灰?guī)r、粉砂巖與黏土巖,太原組細砂巖、粉砂巖和泥巖夾11層煤;下二疊統(tǒng)山西組中粒砂巖與砂泥巖互層夾4層煤;中二疊統(tǒng)下石盒子組和上石盒子組中細粒砂巖、粉砂巖和泥巖,不含煤;第四系砂質黏土和黏土質砂礫層。
礦區(qū)位于魯中隆塊肥城凹陷東端,為一以斷層為主的單斜構造。地層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大部分傾角8°~17°;東部邊界由F23與F30正斷層組成地塹構造,北部以F2正斷層構成井田的控制邊界;共揭露落差大于3 m的正斷層25條,逆斷層12條。
礦區(qū)含水層主要為第四系含水砂層及砂礫層,山西組3煤層頂板砂巖,太原組第一、二、四層灰?guī)r,9煤層頂板泥灰?guī)r及11煤層頂板無名灰,本溪組徐家莊灰?guī)r(五灰),奧陶系石灰?guī)r(奧灰)。隔水層主要為各層灰?guī)r間黏土巖和粉砂巖,并受裂隙巖溶水、斷裂構造導水和老空水影響,水文地質條件復雜[1]。
煤層頂板主要為粉砂巖、石灰?guī)r、炭質頁巖和復合頂板4類。其中,粉砂巖厚0~18.17 m,性脆,節(jié)理發(fā)育,巖石的堅固性系數(shù)f為4,中等穩(wěn)定;石灰?guī)r厚3.62~8.62 m,堅硬,裂隙發(fā)育,f為8,中等穩(wěn)定;炭質頁巖厚0.1~0.2 m,易垮落,f為2,為中等穩(wěn)定;復合頂板由薄層煤、巖構成,厚度2.48 m,易破碎,強度低,f為3,為不穩(wěn)定頂。底板主要為黏土巖、粉細砂巖和薄層煤巖3類,前者厚0.4~9.07 m,f為3~4,遇水易軟化,造成支柱鉆底;中者厚0.80~8.55 m,f為3~4,易產生底鼓;后者厚2.48 m,強度較低,f為3。故礦區(qū)工程地質條件中等。
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系山西組和太原組,總厚248.70 m,含煤15層,煤層厚度18.71 m,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層為山西組的1、3煤和太原組的6、7、8、9、102、11煤層共8層,厚13.89 m。其中,1、6、7、11煤為薄煤層,8、9、102煤為中厚煤層,3煤為厚煤層。
區(qū)內地質災害主要為采空塌陷及伴生地裂縫。自建井生產以來,采空塌陷區(qū)面積約711.03 hm2,分布于井田的東部、南部、西南部和東南部等煤層埋藏較淺地區(qū),土地類型主要為農田耕地,局部延伸到村莊和農村道路。以欒莊—曹莊—馬莊一帶為例,相對塌陷深度約1.0 m,最大塌陷深度約4.8 m。實施了填土整平、農田復墾、魚塘改造、房屋重建或加固和村莊搬遷等治理恢復措施。
采空塌陷及伴生地裂縫對農田、村莊、道路等影響程度大,但進行了適宜的治理,故地質災害危險性小[2]。
區(qū)內擁有7套含水層,礦山排水對山西組3煤層頂板砂巖、太原組第一、二、四層灰?guī)r、9煤層頂板泥灰?guī)r及11煤層頂板無名灰等煤系地層含水層結構影響嚴重;對第四紀含水砂層及砂礫層、本溪組徐家莊灰?guī)r(五灰)和奧陶紀石灰?guī)r(奧灰)含水層結構影響較輕。此外,礦井水、地表水以及井巷奧灰水、五灰水樣測試顯示硫酸鹽、亞硝酸鹽和氯化物均超或遠超Ⅲ類標準值。
采礦活動對地下水和地表水質量的影響嚴重。
礦區(qū)地形地貌景觀破壞主要為煤矸石堆積場和地表變形形成的采空塌陷。其中,煤矸石堆積場占地面積約3.0 hm2,高約30 m,對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和破壞程度大;礦山不斷生產,采礦面積不斷擴大,地表變形范圍不斷擴大,面積約748.22 hm2,塌陷最大塌陷深度約6.0 m;淺層地下水水位埋深多數(shù)月份為5~6.5 m,雨季地下水位埋深一般為2.4 m,采空塌陷深度大于2.4 m的區(qū)域形成季節(jié)性積水的可能性較大,對原生的地形地貌影響和破壞程度較大,其余部分對原生的地形地貌影響和破壞程度小。
總之,采空塌陷深度大于2.4 m的區(qū)域對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嚴重,1.0~2.4 m的區(qū)域為影響較嚴重,其余部分為影響較輕。
區(qū)內水土資源豐富,主要為基本農田、一般農田及礦區(qū)工業(yè)廣場、村莊、公路及河流占地。南部采空區(qū)的地表變形程度較大,對區(qū)內的土地資源產生了一定破壞,部分地段因塌陷較深,已經改造為水塘用于水產養(yǎng)殖,其他塌陷較淺地段進行了整理復墾后繼續(xù)用于農田種植。
除塌陷較深地段改造為水塘外,其他地段沒有改變原來的土地用途。礦山開采對土地資源的影響和破壞除塌陷較深地段較嚴重以外,其他地段較輕。
根據(jù)地質災害危險性、地形地貌景觀、土地資源和含水層等的影響現(xiàn)狀,將區(qū)內礦山地質環(huán)境影響程度劃分為嚴重區(qū)(A區(qū))、較嚴重區(qū)(B區(qū))和較輕區(qū)(C區(qū))(表1)。其中,嚴重區(qū)位于采空區(qū)的中心地帶,面積約0.6438 km2;較嚴重區(qū)位于工業(yè)廣場的周圍,面積約1.4880 km2;較輕區(qū)位于礦區(qū)的邊緣地帶,面積約8.0899 km2。
表1 礦山地質環(huán)境影響程度分級表
區(qū)內對土地造成的損毀主要為采空塌陷的塌陷損毀和工業(yè)廣場及配套設施的壓占損毀。
曹莊煤礦于1965年1月1日投產,至今已有近60年的開采歷史,對土地的損毀為采空塌陷及伴生地裂縫。
土地塌陷損毀基本覆蓋整個礦區(qū),最大塌陷深度為6.0 m,部分地區(qū)常年或季節(jié)性積水,積水深度0~5 m,總面積為723.29 hm2,主要包括水澆地、旱地、果園、林地、鐵路用地、公路用地、農村道路、坑塘水面、設施農用地、村莊用地、采礦用地、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其中,損毀耕地面積為351.64 hm2,約占損毀總面積的48.62%,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導致耕地減產、絕產。部分塌陷損毀土地由礦山出資、村民自行治理,農田保持耕作狀態(tài)。
壓占損毀土地主要為工業(yè)場地和矸石堆放場,總面積24.93 hm2。前者位于礦區(qū)中部,主要為絞車房、風機房、配電室、充電室、機修車間、材料庫、煤場、礦井、選煤廠、綜合辦公區(qū)等建筑物,占地面積為21.93 hm2,壓占土地為耕地,損毀時間自開采至今。后者位于工業(yè)廣場西南側,壓占損毀面積3.00 hm2,累計堆存20.4萬t,矸石堆體高度約30 m,壓占土地均為耕地,損毀時間自開采至今。矸石可作鋪路、充填塌陷區(qū)和其他建材生產,正逐步合理利用[3]。
區(qū)內礦山地質環(huán)境問題主要為地面塌陷和土地損毀,含水層破壞和水土污染較輕,故對地面塌陷和土地損毀提出具體的治理措施。
地面塌陷采取土地平整、削高填低、挖深墊淺等措施對塌陷區(qū)土地進行恢復治理;對塌陷盆地影響范圍內的溝渠堤防進行墊高、加固,保證度汛安全;及時維修受影響的公路和農用生產道路,并適時規(guī)劃新的田間道路。
根據(jù)采空塌陷損毀程度,土地復墾分為簡單治理區(qū)、一般治理區(qū)和煤矸石充填治理區(qū)。
簡單治理區(qū)為輕度塌陷區(qū),塌陷深度小于1.0 m的地段,地表略顯凸凹不平,但變化不大,且土層并未發(fā)生較大改變,土壤養(yǎng)分狀態(tài)無變化,只稍作平整即可耕種。
一般治理區(qū)為中度塌陷區(qū),塌陷深度1.0~2.4 m的地段,地表出現(xiàn)土丘或土坑,影響農田的正常耕作。首先將地表30 cm的耕植土剝離,就近堆放,然后推土整平,最后將剝離耕植土覆上整平,便可恢復土地原有使用功能。
煤矸石充填治理區(qū)為重度塌陷區(qū),塌陷深度大于2.4 m的地段,地表凹凸變化較大或地面坡度較大,對農田的正常耕作影響較大。首先將地表30 cm的耕植土剝離,堆放于地勢較高處;然后利用挖掘機械將煤矸石墊到塌陷區(qū)季節(jié)性潛水位(2.4 m)以上;最后將剝離耕植土覆上整平,便可恢復土地原有使用功能。
此外,加強地表變形、含水層破壞、水土污染監(jiān)測,防止地質環(huán)境破壞、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土污染的發(fā)生。
(1)曹莊煤礦區(qū)主要地質問題為采空塌陷及伴生地裂縫、煤矸石堆積場和地表變形形成的地形地貌破壞、塌陷損毀和壓占損毀,含水層破壞和水土污染影響較輕。
(2)地面塌陷區(qū)采取土地平整、削高填低、挖深墊淺等措施進行恢復治理;塌陷盆地影響范圍內的溝渠堤防進行墊高加固,保證度汛安全;采空塌陷區(qū)土地復墾經煤矸石充填、推土整平和耕植土覆上整平等,恢復土地原有使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