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凝
折扇風雅,團扇華美,唯有蒲扇,源于自然且行走于煙火民間。
聽說,蒲扇又名葵扇、蒲葵扇,是用蒲葵葉制成的扇。只是,印象中爺爺自制蒲扇所用之材并非山野中帶著露水的蒲葵葉,而是在自家小院兒剛剛折下的樹枝。暮春時節(jié),榆樹的枝條搖落梢頭的榆錢兒,變得更加柔韌起來。爺爺將修理光滑的樹枝彎成橢圓形,留出一截作為扇柄,而后把一塊粗布蒙蓋在上面,按照輪廓裁剪,再用針線縫好,純手工、限量版的蒲扇便成形了。
有時,我們還會到水塘邊采些香蒲回來,這也是做蒲扇的好材料。用香蒲編成的蒲扇晾干后,質地堅韌,顏色古樸,無須修飾,自得風流。將鼻子湊上去,還會嗅到淡淡的草木香。日子久了,一把新蒲扇便被養(yǎng)成了老蒲扇,尤其是那被人們握慣了的扇柄,還會印著手指的紋路,泛著歲月的光澤。
山里人最是自在,除了春種和秋收,平日里都比較清閑。盛夏,村頭巷尾、瓜棚柳下,常常能遇見歇涼的人。門前的大核桃樹,便是我們一家三口的避暑之地。爺爺通常頭戴草帽,肩搭毛巾,赤裸著上身,一手搖扇,另一只手夾根旱煙,神情宛若一位老神仙。我和奶奶也是人手一把蒲扇,可扇風,亦可遮擋葉子罅隙里灑下的細碎的陽光。
月色如水,在深藍的天幕上流淌,晚飯后為了不引蚊蟲入室通常是不開燈的。在老屋內燃起驅蚊的艾蒿,然后在小院兒里擺上木桌、茶水,放上蒲團、涼席,可坐可臥,喝茶、聊天,蒲扇有一下沒一下地扇著,愜意而悠閑。我心心念念的,便是尋覓螢火蟲的蹤影。尋到了,就揮舞著手中的大蒲扇,一邊撲一邊追出去好遠,然后滿頭大汗地折返。能否逮到,并不在乎。
夜深了,老屋內熏蚊的艾蒿也早已燃盡,很快便能進入夢鄉(xiāng)。蒙眬中看見奶奶手里搖動的蒲扇,不緊不慢,不知疲倦。有時“啪”的一下,被什么東西給砸醒了,一睜眼,大蒲扇就蓋在胸前,而奶奶的手,卻依然在空中輕輕地扇。當時只覺有趣,如今回憶起來卻無比感動。
想來,尋常老百姓,擁有一柄蒲扇,便如同擁有了運作天地、庇護子孫的法器。很多時候,或許不為扇風、遮陽,也不為驅蚊、趕蠅,手握蒲扇,便覺心安。
(編輯??高倩/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