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上雪
我曾在博物館見過一幅水墨畫:畫上是用丹青勾勒出的山河,墨色從紙面上暈染開來,幾筆朱紅隨意點染,渲染出磅礴而又遼闊的意境。那幾點紅,該是秦嶺上杜鵑花的顏色,又或是黃河邊晨起的日光,掙脫千百年來光陰的桎梏,它仿佛早已沖出畫框,點綴在了太陽照耀過的每一寸山河上。
這一點紅,曾是我兒時記憶里最明亮的底色,如明燈,如炬火。
似乎每一個生長在大山里的孩子,都有過走出鄉(xiāng)野的愿望。我記憶里的少年時代,是隴上的麥田和阿婆的歌聲,是蓊郁的草木和濃密的山林,經(jīng)年累月的勁風吹過廣袤的平原,在鑲嵌于山谷丘陵間的小小村落里留不下一絲的痕跡。
我常聽老人講:“山里娃讀書難啊……”老人所說是事實,幾代人翻山越嶺,不為別的,只為通過識幾個字來改變腳下這片貧瘠的土地。我也聽母親說過,她讀書的那個年代,一次要帶齊一周的干糧,回家時要徒步走過近五千米崎嶇不平的山路。冬天的風雪、夏日的驕陽,陪伴山里的孩子走過了每一段求學的路……那些沉重的漫漫光陰,成了時隔多年茶余飯后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談資,至今回憶起來仍覺苦澀。
當村頭的第一縷日光掛在烏桕樹上,雞鳴聲早已喚醒了熟睡的農(nóng)人。麥田上的風捎來熟透了的稻草香時,也為這座村落帶來了扶貧攻堅的訊息。村里人驚奇地發(fā)現(xiàn),第一所希望小學建起來了——青的瓦、白的墻,一面紅旗升起在操場上,掩映在峰巒疊嶂的鄉(xiāng)野之間。緊接著,第二面、第三面……獵獵的旗幟和著風聲,將希望小學工程推到了十里八鄉(xiāng)的每一寸山原間。
紅領巾的歌聲也唱起來了,那是我少年時聽過的最優(yōu)美的童聲和囈語。我從未見過那樣寬敞明亮的教室——整齊的課桌、嶄新的書本,晴天時坐在窗邊,還能隱約看到遠處群山的輪廓,起伏連綿。
校園里時常會有城市里來的老師,他們不僅傳授書本知識,還教少年立志、飲水思源。課本中的紅色經(jīng)典、故事里的革命情懷、國旗下的莊嚴誦讀……成了思想啟蒙的源泉。那時,我尚不能完全懂得老師口中常說的家國情懷,可是對紅領巾的向往,卻在小小少年的心里永久扎了根。
我永遠不會忘記,夏時郁郁松林蔭蔽的山巒間,或是冬日皚皚白雪覆蓋的村野中,校園操場上升起的那一面紅。它就這樣經(jīng)年累月飄揚在山河之巔,撐起千家萬戶的希望和學子求知的夢想。
我是幸運的,是當年走出大山的第一批孩子。記憶里故鄉(xiāng)搖曳的那抹紅,在我心底埋下了伏筆,以后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它始終是支撐我一路前行的底氣。從少先隊員的勛章到團旗的綬帶,最終又凝結(jié)成黨徽的顏色,永遠定格在了我的胸前。
畢業(yè)后,我重新回到故鄉(xiāng)的校園,從恩師的手中接續(xù)了他們心甘情愿堅持的事業(yè)。我深愛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熱愛這里的山川草木和麥浪風雨,許多和我一樣的人走出大山,又重回故里,不同的是經(jīng)驗和閱歷,相同的是我們的胸前都閃耀著那一抹動人的紅。數(shù)不清的紅色匯聚在一起,星星點點的光芒,照亮了祖國的萬里山河。
“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操場上的旗幟又飄揚起來了,迎風獵獵作響,一代人將青春定格在這里,一代人卻正當啟程,紅色綿延的地方,星輝必將點亮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