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樸民
鄭莊公是春秋初年鄭國的第三代國君,他在歷史上的最大作為,是通過各種手段,使得西周末期才立國的小小鄭國,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小霸”天下,一鳴驚人。
鄭國在春秋初年脫穎而出,率先崛起,絕非僥幸和偶然。這首先是當時整個戰(zhàn)略環(huán)境為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時機。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后,周王室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其實力與威望斷崖式直往下掉,天下政治“真空”局面已是初露端倪。而當時主要諸侯國多受困于國內事務的糾纏,內部火并,斗兇使狠,臣弒君,子弒父,一地雞毛,一片狼藉,無暇外顧。
其次,是鄭莊公政治手腕的老練,政治操盤能力的出眾,是“想干事,敢干事,會干事,能干成事”的一代梟雄。他與其父鄭武公、其祖鄭桓公三代均為周王室的卿士,對周王室的大小事務、各種矛盾是了若指掌,諳熟于心。鄭莊公敏銳地覺察到憑實力進行政治上的重新洗牌、諸侯爭霸、“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機會即將來臨,第一個跳將出來,利用身為周王室執(zhí)政卿士、可以操控王室政務的便利條件,先后聯(lián)魯、伐宋、侵陳、滅許,一舉造就“鄭莊公小霸”的風光局面。
鄭莊公“攘外”與“安內”,為自己爭霸諸侯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是,在實現(xiàn)自己的戰(zhàn)略目標過程中,他也不是一帆風順,他遇上了一個很大的“坎”,這就是他與周王室之間發(fā)生了嚴重的危機,雙方關系急劇惡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鄭國與周王室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周平王在位時為了稍加限制和分散鄭莊公的權力,曾打算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但由于事機不密,為鄭莊公所偵知。鄭莊公對此甚為不滿,對周平王提出質詢。平王力圖予以否認,結果發(fā)生了“周鄭交質”事件。周以王子狐在鄭國為人質,鄭則以太子忽為人質于周。一場風波表面上暫時平息,可實際上雙方互相猜忌更趨嚴重。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其孫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
接著周桓王極不理智地干了兩樁讓鄭莊公極度不愉快的事情。一是在公元前715年正式任命虢公忌父為王室右卿士,讓他與身為左卿士的鄭莊公分庭抗禮。二是于公元前712年強行向鄭莊公索取了鄔、蘇、劉、鄢等四座鄭國城邑,而以本不屬于周王所有的蘇忿生(西周初大臣,武王司寇)12個邑作交換,這等于是開了一張空頭支票,讓鄭莊公畫餅充饑。此番作弄使鄭莊公氣不打一處來,但他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最終還是按捺住怒火,硬生生地忍了。這種打落牙齒往肚里咽的忍勁,實在了得??梢娖淅现\深算,喜怒不形于色,正是鄭莊公厲害的地方!
鄭莊公最最驚世駭俗的“壯舉”,無疑是他居然敢瘋狂“逆天”,大戰(zhàn)于纟需葛,用新型“魚麗”陣法殺得周室聯(lián)軍丟盔棄甲,人仰馬翻。
公元前707年,躊躇滿志的周桓王下令剝奪鄭莊公王朝左卿士的職位,把鄭莊公逼進了死胡同。這一回鄭莊公再也無法容忍,從此不再去朝覲周桓王。周桓王認為必須教訓懲罰鄭莊公無禮犯上的行為,殺雞儆猴,便于同年秋天,親率周、陳、蔡、衛(wèi)聯(lián)軍對鄭國發(fā)起進攻。鄭莊公率兵迎戰(zhàn),雙方軍隊遂在纟需葛(今河南長葛東北)一帶擺開戰(zhàn)場,進行決戰(zhàn)。
正式交戰(zhàn)之前,鄭國大夫公子元對戰(zhàn)場形勢進行了正確的分析。他認為,陳國國內正發(fā)生動亂,因此,其兵無斗志,其將無戰(zhàn)心。如果先對陳軍所在的聯(lián)軍左翼實施打擊,陳軍必定不堪一擊;而蔡、衛(wèi)兩軍的戰(zhàn)斗力不強,屆時也將難以抗衡鄭軍的進攻,勢必先行潰退。據此,公子元建議鄭莊公首先擊破聯(lián)軍的薄弱部分——左右兩翼,然后再集中優(yōu)勢兵力進攻周桓王所指揮的聯(lián)軍的主力——中軍。
結果,周室聯(lián)軍無法抵抗鄭三軍的合擊,倉皇后撤,周桓王本人也被鄭將祝聃射中了肩膀。敗得一塌糊涂,輸得無話可說,周桓王無奈,只好下令部隊脫離戰(zhàn)場,保住部分力量。這就是所謂“桓王箭上肩”的來歷。
纟需葛之戰(zhàn)的結束也極富戲劇性,它充分反映了鄭莊公政治手腕運用上的嫻熟、斗爭藝術的爐火純青,即所謂善后能穩(wěn)。當鄭國在戰(zhàn)場上大獲全勝已成定局時,鄭軍上下十分振奮,余勇可賈。祝聃等將領群情激昂,遂積極請戰(zhàn),建議鄭軍乘勝追擊,以擴大戰(zhàn)果。但是,鄭莊公此時卻十分沉著鎮(zhèn)定,拒絕了部屬們的請戰(zhàn)要求,表示:“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凌天子乎!茍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毕铝罱K止追擊,放了對手一馬。鄭莊公這么做,符合他一貫行事謹慎節(jié)制的風格。其含義便是:周天子的地位雖然已是今非昔比,但畢竟余威尚在,實不必過分冒犯,以致引起其他諸侯的敵視與作對。
不僅僅如此,他還在當天晚上派遣祭足等人代表自己前往周室聯(lián)軍的大營,慰問肩上中箭負傷的周桓王,從而給周桓王一個下臺階的機會。周桓王剛剛遭受慘敗,自知再也無力與鄭國繼續(xù)交鋒,見鄭莊公主動示好,也就順坡下驢,接受了事實。這樣,就使得雙方之間的關系沒有鬧到徹底破裂的地步。鄭莊公既贏得了利益,顯足了威風,又留有了余地,進退裕如,令人嘆服。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