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黑
有一段時間,吳冠中居住在北京潘家園方莊小區(qū)的芳城園。那時,在芳城園對面樓的地下三層,下崗工人張世東開了一家裱畫作坊以養(yǎng)家糊口。張世東怎么也想不到,他竟因此與大畫家吳冠中相識,更成了忘年交。
隔一條馬路,便是吳冠中的住處。起初,吳冠中只是讓學(xué)生送去幾幅小畫,請張世東托裱。后來,吳冠中便自己到地下室去找張世東裱畫了。
吳冠中的畫用色豐富,托裱有點難度,張世東便指出一些容易讓裱畫人產(chǎn)生誤會的問題。吳冠中看到了張世東的謹(jǐn)慎和認真,便說:“我知道我的活兒不好做,你就放心大膽地做吧,別害怕,我主要看大效果。”這句話,給張世東吃了定心丸,吳冠中從此也成了張世東作坊的??汀2贿^每次去之前,吳冠中都要事先給張世東打個電話。有時遇上壞天氣,張世東提出去他家取畫,都被吳冠中婉拒了。吳冠中非要親自走下幾十道臺階,拐上十幾個彎兒,深一腳淺一腳地下到燈光昏暗的地下室來,將畫親手交給張世東。吳冠中說:“世東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做,我不能為了自己方便而耽誤了他的工作?!?/p>
一次,吳冠中在一旁入神地觀看張世東托裱字畫,佩服地說道:“原來你是這么干的呀!這回我知道了,有時畫兒畫好后,我著急看效果,就自己托畫心,結(jié)果搞得一塌糊涂?!睆埵罇|和他開玩笑說:“吳先生您是大畫家嘛!如果畫家都自己裱畫,那不是要搶我們這些裱畫人的飯碗嗎?我的意見是,您還是專心畫好畫,裱畫的事就交給我們做,這樣咱們都有飯吃了不是!”吳冠中被他的話逗樂了:“說得好,各行其道,都有飯吃?!?/p>
很多人都知道,吳冠中很少為人題字,但對于張世東,他卻出手大方,先后破例為其題了好幾幅字。第一幅題詞是“手藝養(yǎng)心”,是鼓勵張世東為傳統(tǒng)的裝裱手工藝注入現(xiàn)代形式元素。之后,又題了“藝術(shù)揭示情感奧秘”,接著為其題寫了“張家作坊”“深巷畫廊”兩幅牌匾。雖然張世東也收藏名人字畫,但都是節(jié)衣縮食自己花錢,只有吳冠中所贈未付過一分錢。在畫價飛漲的年代,接受大畫家吳冠中的饋贈,讓張世東心里深感不安,吳冠中看出了他的心思,對他說:“這是交情!”而當(dāng)張世東提出不收吳冠中的裱畫費時,卻遭到吳冠中的拒絕:“你這是勞動,必須有報酬,一分也不能少!”
吳冠中84歲那年因病住院,剛出院,他就給張世東打電話:“我還欠你1000多塊錢呢,過幾天就給你送去?!睆埵罇|連連說:“不要了,不要了!”吳冠中堅定地說:“那可不行?!眳枪谥谐鲈汉?,張世東去他家里看望。剛進門,吳冠中就拿出1000元錢遞給張世東,窘得張世東漲紅著臉說:“吳先生,我是來看望您的,可不是上門討錢的。您這樣做,讓我無地自容?。 眳枪谥姓f:“茄子一行,辣子一行,就是你不來看我,我也會去找你,你這一來,還讓我省事了呢?!庇幸淮?,吳冠中的學(xué)生順便把托裱的畫帶過去給張世東,并代付了裱畫費。吳冠中聽了所付費用后說:“不行,錢付少了,你馬上再給張師傅送50元去?!睂W(xué)生又跑了一趟地下室。
有一次,吳冠中與張世東閑聊時說:“我那里有一堆書,反正我也不用了,你要是不嫌麻煩,就都拿去吧,興許對你有些用處?!碑?dāng)張世東將書運回家翻看時,發(fā)現(xiàn)其中有好些大家簽名贈給吳冠中的畫冊和珍貴書籍,有朱德群、林風(fēng)眠、李政道……張世東立即給吳冠中打電話,告知這個情況,吳冠中聽后淡淡地說:“你喜歡就好好留著吧?!?/p>
在十幾年的交往中,兩個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也成就了張世東的裱畫事業(yè)。如今,張世東已經(jīng)成為“深巷畫廊”的老板,他珍藏著吳冠中贈送的各種畫冊,有空就拿出來欣賞一番。在不算寬大的畫廊里,掛滿了吳冠中的原作和復(fù)制品。有一幅《1999年吳冠中藝術(shù)展作品》的大畫冊,扉頁上,吳冠中用硬筆題寫了幾行字:“世東兄裱畫認真至極。此集作品均由他精心托裱,他知、我知,兩心知。作畫,托裱亦知音?!睂Υ?,張世東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裱畫工,原本對書畫和藝術(shù)大師們只是仰望之或敬而遠之。但自從遇上了吳先生,我轉(zhuǎn)變了許多,克服了心理上的距離感,重新發(fā)現(xiàn)了裝裱工作的價值和樂趣。應(yīng)該說,吳先生是一位個性鮮明、德高望重的藝術(shù)家,他見解獨特,又敢說真話。而他與我這個裱畫工人之間的關(guān)系,用水乳交融來形容一點兒也不過分。雖然他是一位世界級的畫家,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更像鄰家的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有喜也有憂,而更多的是藝術(shù)帶給他的快樂?!?/p>
有一次,“深巷畫廊”舉辦了“吳冠中畫展”。在展覽感言中,張世東用淳樸的語言和真摯的感情寫了一篇文章《說點心里話》:“近十年來,由于工作關(guān)系,我有幸接觸到吳先生的晚年生活。與藝術(shù)大師的身份相比,他的生活之儉樸,令我感動。他一直住在北京南城一個普通的居民小區(qū),面對紛繁的外部世界,他內(nèi)心平和,把激情都給了他所鐘愛的藝術(shù)世界。幾天前,我去吳先生家,先生讓我看他畫的一張畫。說是一張,實際上畫了四十多張。他都不滿意,準(zhǔn)備全部撕掉。我看完放在地上的這一沓畫,心里頓感一陣酸楚,對他說:‘吳先生,您這輩子也算對得起藝術(shù)了,反倒是藝術(shù)有些對不住您,畫了這么多,一張都不行?!瘏窍壬鷩@了口氣說:‘沒辦法,上次為了畫一張小畫,一夜睡不著覺?!艺f:‘您真夠累的!’吳先生一指身旁的老伴:‘她也說我夠累的。’這就是87歲高齡的吳冠中,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藝術(shù)經(jīng)典和巨大精神財富的吳冠中,而他的晚年生活卻極其儉樸、平淡。我去吳先生家多次,趕上他家中的飯點兒,他和老伴吃飯,中午稀飯或面條,晚上米飯,兩個家常菜。在我心目中,吳冠中先生真正是做上等事、享下等福的人。為我們做人做事樹立了榜樣……”
就在出席這次畫展時,吳冠中在簽到本上寫下一句話:“偶見自己在一角?!碑嫾音敼夂蛷埵罇|站在這個題字前沉思了好大一會兒,魯光恍悟道:“這句話,說明吳先生謙遜又自信。”張世東點點頭,深有同感。
選自《閱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