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頂 李娟
俄烏沖突使得本已危機四伏的全球糧食安全雪上加霜。俄羅斯和烏克蘭被譽為“歐洲糧倉”,是全球小麥、玉米、大麥、葵花籽油等糧食產品的重要生產國和出口國,同時還是農產品肥料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俄烏沖突的爆發(fā)和持續(xù)將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難以預計的影響。
全球糧食供應緊張局勢加劇
俄烏沖突將直接影響國際小麥、玉米、葵花籽油等市場的出口格局,全球糧食產品供應緊張局勢加劇。俄羅斯的小麥產量和出口份額分別占世界總量的10%和16.9%,烏克蘭的小麥和玉米出口份額分別占世界的11.6%和16.4%,俄烏兩國的葵花籽油出口量占全世界的55%。全球大約有50個國家和地區(qū)超過30%的小麥供應依賴于俄烏兩國,許多歐洲和中亞國家超過50%的化肥供應來自俄羅斯。因此,俄烏沖突將直接影響兩國農產品的出口,加劇全球農產品供應緊張局勢。
一方面,沖突會減少兩國的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減少世界的糧食供應。烏克蘭大約35%的小麥生長在受到沖突影響的東部地區(qū)。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發(fā)布的報告稱,預計2022年烏克蘭有大約20%至30%的冬季谷物、玉米和葵花籽將無法收割或播種,春季作物播種面積可能比2021年減少50%以上。
另一方面,俄烏沖突導致港口正常運輸受阻,對國際食品供應鏈造成影響。由于黑海港口物流陷入癱瘓,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糧食出口將面臨取消或延遲交付的風險。黑海港口的物流中斷還可能影響鄰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以及哈薩克斯坦的糧食出口。黑海地區(qū)糧食出口的任何中斷都將對國際糧食供應鏈產生影響,并進一步加劇全球糧食安全風險。
在糧食生產受到影響和供應鏈受阻的影響下,全球糧食進口國將被迫尋找可替代的來源。然而,短期內可替代來源補缺能力有限。今年以來,新冠疫情疊加主要糧食產區(qū)的極端天氣,影響了全球農產品的種植數(shù)量和質量,造成全球農產品供應鏈異常薄弱。目前,除俄羅斯和烏克蘭之外,世界主要小麥出口國包括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和阿根廷等。加拿大當前小麥庫存水平已處于低位;美國小麥受干旱影響減產,主要以滿足國內供應為主;澳大利亞為滿足市場需要,已經增加了出口,現(xiàn)已完成今年2/3的糧食出口計劃;阿根廷也已賣出了95%的可供出口的小麥作物。因此,從目前來看,這些替代來源均無法填補烏克蘭小麥供應減少出現(xiàn)的缺口。除小麥外,葵花籽油等油脂類產品也因為難以尋找替代來源,面臨供應風險。受油脂類產品主要供應國加拿大菜籽減產、南美大豆減產、印尼棕櫚油出口限制,疊加原油價格驟增等因素影響,油脂類產品風險溢價大幅累積。
FAO的報告顯示,俄烏兩國谷物和葵花籽油出口大幅減少造成的全球供應短缺將會推高國際食品和飼料價格8%~22%。即使替代生產國擴大產量以應對價格上漲,全球谷物和葵花籽油市場仍將存在相當大的供應缺口。
從全球糧食的供應格局來看,全球糧食產品的供應短缺將對中東、北非等農產品進口依存度較高的國家產生較大威脅。烏克蘭每年有超過40%的玉米和小麥運往中東或非洲,埃及約80%的小麥進口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黎巴嫩有80%的小麥進口來源于烏克蘭。烏克蘭谷物出口受到干擾,可能引發(fā)中東地區(qū)局勢動蕩,進一步增加全球糧食安全的風險。
受俄烏沖突影響,黎巴嫩正在經受史上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由于黎巴嫩小麥供應的大部分需要從烏克蘭進口,面包等食品價格大幅上漲。
引發(fā)全球糧食貿易保護主義
受俄烏沖突影響,近期全球糧食產品價格在去年高位的水平上進一步上漲,小麥、大豆和玉米等主要糧食價格漲到了近八年的最高水平。
事實上,在俄烏沖突爆發(fā)前,全球糧食產品價格已經在高位徘徊。近年來全球糧食產品價格大幅上漲是一系列因素推動的結果。疫情暴發(fā)以來,全球糧食供應緊張以及物流貿易成本節(jié)節(jié)攀升抬高了全球糧食產品價格,并成為這一輪糧食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動力。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也對全球糧食產品價格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非洲蝗災、巴西90年一遇的旱情、加拿大夏季熱浪的影響等都對糧食生產和供給產生了負面沖擊。此外,全球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以及人為的投機和壟斷,都對糧食產品價格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隨著糧食產品價格上漲,很多國家出于供應安全的考慮,采取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俄羅斯表示在6月30日之前禁止向鄰近的歐亞經濟聯(lián)盟國家出口小麥、黑麥、大麥和玉米,在8月31日之前禁止出口白糖和原糖;烏克蘭宣布到2022年底禁止出口黑麥、大麥、蕎麥、小米、糖、鹽和肉。其他國家,包括匈牙利、印度尼西亞、阿根廷等,都對小麥和食用油等農產品出口設置了壁壘,以抑制國內價格和保障國內供應。糧食貿易的保護主義無疑給那些依賴外需的國家?guī)砹穗y以化解的風險與危機,加劇這些國家人民的貧困和饑餓。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近日警告:“2022年將是災難性的饑餓之年,預計有38個國家的4400萬人將在饑荒邊緣徘徊。”
在俄烏緊張局勢導致航運中斷、糧食購進成本飆升、烏克蘭新季種植前景堪憂以及各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的干擾下,全球糧食安全或將迎來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危擊。
增加中國農產品進口成本
目前,中國的糧食供應和儲備尚且充足,加上國家重視糧食的生產與種植,俄烏沖突對中國的糧食安全直接影響有限。2021年,中國小麥和玉米的自給率分別達到93.51%和91.16%。因此,即使在俄烏沖突升級的情形下,中國的糧食需求仍然可以得到保障。
然而,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對中國出口的一些主要農產品上,中國仍會受到一定的沖擊。中國大麥和葵花籽油的自給率僅為24.32%和22.36%,對外依存度較高。2022年,中國預計將從烏克蘭進口321.4萬噸大麥,占中國大麥供應總量的19.49%。如果供應被切斷,中國的進口可能需要轉向另外兩個主要供應國——法國和加拿大。中國從烏克蘭和俄羅斯進口的葵花籽油分別占中國進口總額的69.40%和28.31%,達到葵花籽油總進口的97.71%。如果供應中斷,中國也不得不尋求替代的進口來源。預計未來中國農產品的進口需求或將向北美和南美轉移。
此外,在俄烏沖突加劇全球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形勢下,中國農產品進口成本將會增加,輸入型通膨壓力也會加大。
選自《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