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銘
中國當前城市群發(fā)展最大的問題,還是城市群內部不同城市之間的一體化發(fā)展存在著一定障礙。
在硬件方面,不同城市、不同省之間存在著道路等基礎設施的邊界效應。在軟件方面,不同城市之間,在招商引資政策、部分生產要素配置制度方面,也仍然存在著不能一體化的做法。比如直到現在,勞動力跨地區(qū)流動仍然受到戶籍制度的制約。土地資源仍然受到建設用地指標配置的制約,導致一些人口流入的地區(qū),城市建設用地供應相對不足;而在人口數量較少甚至流出的地區(qū),建設用地又相對過多的現象。
投資回報在城鄉(xiāng)間、地區(qū)間也存在著明顯差異。比如,一些投資回報不高,甚至債務嚴重的企業(yè),因為還在創(chuàng)造稅收和就業(yè),仍然得到地方政府大量的扶持,產生了所謂僵尸企業(yè)的問題。金融資源的配置在不同地區(qū)之間也仍然存在著明顯障礙。比如,有些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雖然債務已經很高,但仍然占有著大量的金融資源。由于種種類似的現象,導致城市群一體化發(fā)展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障礙。
城市群的形成,是由中心城市帶動周邊中小城市一體化發(fā)展的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城市群的實際形態(tài)跟行政規(guī)劃的城市群之間存在著一些差異。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長三角地區(qū),有一些城市和城市之間的聯系跨越了省級邊界。比如南京周圍,在行政上屬于安徽的滁州和馬鞍山,其實跟南京的經濟聯系超過跟合肥的經濟聯系。但在傳統(tǒng)觀念上,仍認為滁州和馬鞍山是屬于以合肥為中心的安徽城市群,這就跟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不太一致了。當前中國已經提出了要建設南京都市圈,實際上跨越了江蘇和安徽的省級邊界,這種現象有望在今后逐漸得到改進。
在中國,當我們講到城市這個詞的時候,主要是指地級市和直轄市。地級市和直轄市下轄的縣級城市,我們通常所稱之為縣城。而世界上的其他地區(qū),比如美國、日本和歐洲,他們所講的City(城市),其實僅僅相當于中國的縣級市(或一些大城市下轄的區(qū))的概念。
如果不做概念的區(qū)分,就會認為中國的一些市比國外的城市更大。其實這種對比是不科學的,比如上海市,在管轄范圍之內大約常住人口接近2500萬人。而對比東京市,它的面積只有上海的1/3,人口1300萬人。如果做這樣的對比,當然就會認為上?;虮本┑娜丝谔嗔?。
其實,真正可以去比較的是都市圈的人口。所謂都市圈的人口,就是突破中心城市的行政管轄邊界,在半徑50公里甚至80公里的范圍之內,緊密連接起來的大中小城市一體化發(fā)展的都市圈。在這樣的范圍之內,東京都市圈的人口超過3700萬人,而上海及緊鄰上海的江蘇和浙江的一些縣級市加在一起,人口也只有3100萬人。在這個意義上,就不能說上海的人口太多了。當然,這個“上海”是指上海都市圈。
當一個國家不同城市之間的一體化進程有所加強的時候,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越多,其圍繞大城市的都市圈的人口數量就會越大。也就是說,如果對標東京都市圈來考慮,中國某些特大城市所形成的都市圈,其實是趨于保守的。
中國未來的城市群,需要更多的以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根據地理位置和發(fā)展基礎的差異,形成規(guī)模不同、產業(yè)結構各有特色的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