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玲
冬奧會早已落下帷幕,谷愛凌的熱度卻依舊不減。冬奧會滑雪冠軍、名牌大學錄取生,陽光開朗、勇敢堅毅,這樣的谷愛凌無疑是光芒萬丈的,是萬千父母心中的成功典范。其母親的教育方法也被奉為“成功者秘籍”:每天睡足10小時,不必考100分,不必上名校,追隨自己興趣就好……那么,對于普通家長,所謂的“成功者秘籍”效能幾何?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其本質就帶著社會屬性,不受社會影響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家庭是社會的最小組織單元,家庭教育不完全是“家事”,而是受社會影響,需要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人?!俺晒φ呙丶睂儆谏鐣幕囊徊糠郑撬藦挠齼簩嵺`中總結的經(jīng)驗,對家長育兒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過,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參考”的問題。
著名學者、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說,教育的性質類似于農業(yè),農民把種子種到土里,給它充分的、合適的條件,如陽光雨露、空氣肥料,讓它自己生根發(fā)芽,自己開花結果。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解讀呂叔湘先生的比喻。首先,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有著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性,就如同一粒種子,擁有無限的生命力和可能性。教育應尊重孩子,順應其成長節(jié)奏和特點。其次,父母作為養(yǎng)育者,應為孩子提供適宜的條件,創(chuàng)造有利于其成長的環(huán)境,支持和幫助其發(fā)展,而不能代替其成長。最后,所有的成長歸根到底都是自我發(fā)展。種植者給種子澆水施肥,但這些水和肥必須被種子吸收,就像父母無論為孩子提供多好的條件,都必須促使這些外因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成長力量,才能真正促進其發(fā)展。
尊重孩子,因材施教
谷愛凌的興趣愛好廣泛,包括跑步、籃球、鋼琴、滑雪等,每一樣都是她喜歡做的。為了支持她的滑雪興趣,媽媽經(jīng)常送她到幾百公里以外的滑雪場訓練,這樣堅持了十多年。即便如此,媽媽并不要求她做到什么程度,而是告訴她“只要你自己特別喜歡”。郎朗小時就展露出音樂天賦,父親辭職陪伴并督促他學琴,對他的教育極其嚴苛。姚明的父母起初沒有讓姚明長大后當專業(yè)運動員的想法,而是希望他好好讀書,將來考大學。但當姚明顯露出籃球天賦之后,父母便幫他轉學到體校,讓他走上專業(yè)的籃球運動員之路。邰麗華2歲失聰,從此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當她從節(jié)奏的震動中體驗到幸福時,爸爸就跑遍全城,給她帶回一雙靚麗的紅舞鞋,由此開啟了小麗華的舞蹈之門。這些孩子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迥然不同,共通的一點是尊重孩子,在發(fā)現(xiàn)其天賦或愛好后,選擇支持。
尊重孩子,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核心原則和第一要義。一個孩子出生于世,其成長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響。先天的主要包含遺傳和出生時的生理等因素,后天的包括家庭環(huán)境、社會文化、自然地理和教育等因素。先天的因素是后天發(fā)展的基礎,后天的養(yǎng)育使先天的可能性成為現(xiàn)實。父母作為育兒的第一責任人,要通過陪伴、觀察和溝通,充分了解孩子的特點,認識和接納個體差異,因勢利導,支持孩子成長。
確立適宜的目標,克服焦慮
中國自古就比較重視社會環(huán)境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很好的體現(xiàn)?,F(xiàn)代社會,信息傳播迅猛、知識爆炸、競爭激烈,父母面對的是比孟母時代要復雜得多的教育環(huán)境。生活中、網(wǎng)絡上,各種成功人士的故事鋪天蓋地,讓父母時時刻刻承受著社會比較的壓力。
星星的媽媽最近就比較煩心。她家搬到一個不錯的小區(qū),和一個教授家庭做了門對門的鄰居。兩家大人性情相投,孩子也正好同歲,所以經(jīng)?;ハ嘧邉印杉胰说母星檠杆偕郎?,可是星星家里的老人卻添了心事,覺得教授家培養(yǎng)的孩子很優(yōu)秀,生怕星星落后,所以時時關注教授家孩子的動態(tài)。只要知道教授家的孩子參加了某活動、某比賽、報名了某培訓班,老人就馬上催促星星的媽媽跟進。星星媽媽卻認為兩個孩子的基本情況不同,家庭背景也各異,沒必要事事緊跟。這讓老人十分不滿,家庭教育出現(xiàn)分歧,影響了家庭和諧。
社會比較是一把雙刃劍?!俺晒φ呙丶奔冉o父母提供育兒方向和方式的參考,又形成無形的壓力,讓父母承受育兒的焦慮,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擔心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被淘汰。這也導致一些父母盲目跟從,踩著別人的腳印亦步亦趨。怎樣避免盲從呢?父母要從孩子和家庭的實際出發(fā),確立明確的家庭教育目標?;谀繕?,父母就會明白自己要什么,判斷什么是適合孩子的,從而有選擇地參考和學習他人的育兒經(jīng)驗,克服育兒焦慮,避免焦慮轉嫁。
明確成功的定義,正確引導
人人都“望子成龍”,希望培養(yǎng)出成功的孩子,但對于什么是成功,父母們有著不同的理解:成為社會頂級人才;有穩(wěn)定的工作和生活;無病無憂,快樂平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對成功的定義不同,“雞娃”的方式自然不同。
對于“成功者秘籍”,父母需理性看待。這種“成功”是自己想要的嗎?適合我的孩子嗎?我的家庭具備相應的背景嗎?能提供相應的條件嗎?我們的社會文化支持這樣的成功嗎?或者,這些育兒經(jīng)驗里,哪些是我可以借鑒的?是可以和我的孩子分享的?我可以學到什么?孩子可以從中學到什么?谷愛凌的家庭把她培養(yǎng)成滑雪健將,但很多孩子并不具備滑雪的先天身體條件,家庭所在地也無法提供滑雪的地理環(huán)境。所以,不必因為谷愛凌的成功而把自己的孩子“逼上”滑雪板。
換一個角度看“成功者秘籍”,在谷愛凌的成長過程中,其媽媽注重引導她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保障睡眠、營養(yǎng)均衡、保持熱愛等,這些都是可以借鑒的。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觀看谷愛凌的比賽,為她的成功歡呼,同時引導孩子關注她的良好習慣,用成功者的故事激勵孩子,促使其將欽佩和感動轉化為內在的成長動力,指導孩子努力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沒有“躺平”的權利,要始終正面擔當,和孩子一起體驗生命和成長。承擔責任的同時,還需要有清晰的邊界感,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支持、幫助、促進,而不是替代。我們要相信生命蓬勃向上的內在力量,相信生命個體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本能,孩子天生就帶著向上的力量,我們只要托舉就好。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