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滿 蔣婷薇
摘要:能源人文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對于匡正人類能源意識、闡述能源文化價值、促進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現(xiàn)階段的社會發(fā)展進程與有限的能源資源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人類能源意識有待重塑。從能源人文視角出發(fā),在能源敘事框架下解讀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長篇紀實小說《切爾諾貝利的祭禱》,探究有關自然、社會、精神層面的三維核敘事,揭示現(xiàn)代能源技術災難給人類和自然造成的慘痛后果以及隨后引發(fā)的社會失序和政府公權力信任危機,在能源敘事的探究過程中提供以核敘事為參考的研究角度,并在能源轉型和世界性能源危機即將到來的關鍵階段,反思能源對自然和人類造成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能源人文;《切爾諾貝利的祭禱》;核敘事;可持續(xù)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22)03004605
一、引言
能源人文是一個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近十年來發(fā)展迅速,其宗旨在于探索能源利用和更迭的歷史,考察能源對人類日常生活各個層面的滲透程度,探究能源如何塑造我們當前的文化、社會、政治制度甚至人際關系。從宏觀角度看,能源人文在不斷尋求促進能源全面轉型所需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變革,并通過這些可能的變革預判未來“后石油時代”的能源圖景。早期能源人文研究主要聚焦在化石燃料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之上。自1990年石油危機以后,關于能源的討論開始聚焦于能源轉型和能源生態(tài)領域,能源的意義也開始呈多元化態(tài)勢。
能源不僅是一種物質、經濟和技術現(xiàn)象,它還更多地是一種社會和文化現(xiàn)象。[1]921世紀,能源轉型是必然趨勢。能源人文力圖通過文學和其他藝術形式來協(xié)助能源轉型,識別和強調能源在政治治理、權力和自由之中的不同作用,幫助人類尋求和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模型。不僅如此,能源人文還在挑戰(zhàn)、顛覆和重塑主流敘事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將有關能源在社會、政治、美學和文化等領域的研究帶到科學的最前沿。[1]199能源人文將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關于能源的研究相融合,促進它們之間的對話及合作。[1]10可以說,能源不僅僅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新課題,它還深刻地影響了相關的人文學科,促使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出更適合能源導向研究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概念。
二、能源敘事與核敘事
能源敘事研究是能源人文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源敘事見證了能源的發(fā)展與變革,尤其工業(yè)革命之后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出現(xiàn)了能源的身影,從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以煤炭時代和英國工業(yè)大發(fā)展為背景的《艱難時世》[2],到斯蒂芬妮·庫克(Stephanie Cooke)探討核能的未來與核廢料處理的《在凡人之手:核時代的警示故事》[3]。能源敘事研究者從各種體裁的文本中找尋能源關鍵詞,分析能源在文本中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文本與能源達成共識的方法。紐芬蘭紀念大學研究員布倫特·瑞安·貝拉米(Brent Ryan Bellamy)提出,可以將現(xiàn)有的文學方法論與能源研究相結合,對出現(xiàn)木材、煤炭、石油、核能等能源書寫的故事進行更集中的研究,探討能源的敘事特性。除此之外,能源敘事研究還可以在歷史敘事的框架下提煉能源因素、探尋和解讀能源在文學中的不可見性。[4]直到今天,學者們還在不斷發(fā)掘各類能源在文學中的身影。
1986年4月26日,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作為20世紀最重大的能源災害之一,切爾諾貝利事件不僅改變了公眾對核能無比信任的態(tài)度,還讓世界開始重新評估核能的未來。切爾諾貝利事故開啟了核文學和核敘事的新時期,文學家和評論家聚焦于核事故的悲慘后果,關注核電站爆炸所影響的人類生活和社會變革,著重描繪受災地區(qū)的生態(tài)問題。后切爾諾貝利時代的核小說促使人類意識到核能在能源依賴型社會中的多重影響,讓人們開始關注生態(tài)和政治層面的核敘事。能源人文視閾下的核敘事研究可以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未來生態(tài)危機等主題聯(lián)系起來,重塑人類對能源轉型的看法和認識,批判性地思考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與能源未來。
與切爾諾貝利事故相關的核小說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回憶錄形式——包括目擊者的回憶錄、間接回憶錄和相關的代際創(chuàng)傷記憶。[5]作為文獻文學和紀實文學中的重要作品,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Светлана Алексиевич)的《切爾諾貝利的祭禱》[6]脫離了僵硬的書面報告記錄,傾聽集體之外的聲音,讓事故親歷者講述被忽略的故事和感受,記錄從未披露的真相。阿列克謝耶維奇收集了社會各個階層的聲音,從農民到物理學家,從普通士兵到國會議員,為人們看待切爾諾貝利事件開辟了一個以人為本的新視角,在人道主義關懷的基礎上重新審視這場災難。
三、《切爾諾貝利的祭禱》:后切爾諾貝利時代的三維核敘事
能源塑造了人類現(xiàn)有的社會結構、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方式和物質基礎,對經濟和文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能源的文學表現(xiàn)形態(tài)能夠映射當下的能源價值體系,而能源人文視角下的能源敘事研究能夠更加直觀地將人類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相聯(lián)系,重新在能源依賴型社會中塑造有利于生態(tài)友好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源價值觀。在認識論意義上,人類對能源的認識不應只局限于其物質資源屬性,應該從人文主義視角審視能源對社會結構、政治經濟制度和人類未來、人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等的塑造作用。[7]《切爾諾貝利的祭禱》對核爆炸事故中的殉難者和幸存者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和關懷,表達了對自然生態(tài)、社會政治和人類命運強烈的憂患意識。
《切爾諾貝利的祭禱》采用口述實錄的敘述方式和多重復調的敘事結構,作者與見證者共同創(chuàng)作,揭示了切爾諾貝利核爆炸事故給自然和人類所帶來的慘痛后果,對核爆炸事故前后公眾認知性視角和感知性視角①下自然生態(tài)、社會秩序、精神信仰發(fā)生的變化進行真實記錄。阿列克謝耶維奇在近20年的時間里,走訪了受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最為慘重的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的各個村莊小鎮(zhèn),找到核電站的原工作人員、各界學者、醫(yī)務工作者、事故清理員、移民以及疏散區(qū)居民等當事人,與他們見面并進行訪談,事后按照其身份和內容對他們所講述的故事進行了整理和排列。
切爾諾貝利事故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大、最為深遠的一次能源災難,切爾諾貝利核爆炸發(fā)生后,人類生存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危害,社會失序和政府公權力遭遇信任危機,民眾承擔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社會環(huán)境的動蕩、精神信仰的迷失讓切爾諾貝利人在現(xiàn)實和精神上流離失所,遭受自然、社會、精神三個維度的失衡。
(一)熟悉—陌生:自然生態(tài)的無妄之災
能源人文發(fā)軔于環(huán)境人文學,并與環(huán)境人文保持著深厚的親緣關系和密切對話,能源敘事中往往包含對環(huán)境問題的描述與思考。隨著人類工業(yè)發(fā)展水平的提升和能源需求的增長,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遭受威脅。核爆炸事故發(fā)生后,切爾諾貝利周邊的自然生態(tài)遭受了嚴重破壞。阿列克謝耶維奇第一次前往隔離區(qū),就被告知不能摘花,最好不要坐在地上,不要喝泉水。據切爾諾貝利周邊村莊的養(yǎng)蜂老人回憶,在事故發(fā)生后的第二天早晨,他飼養(yǎng)的蜜蜂都消失了。河邊的漁夫想釣魚,卻連條做魚餌的蚯蚓都找不到。輻射區(qū)的居民被迫遷走后,軍隊的士兵和村莊里的獵人開始對村莊的動物進行射殺,對人來說,貓、狗、奶牛不再是動物,而是“行走的輻射”。被命令清除污染地區(qū)動物的獵人回想起當時的慘狀,還歷歷在目:“貓狗都在慘叫,到處亂竄躲避人類的追殺,有些甚至還往轎車上沖撞,而士兵們沒有理會這些動物,將它們連拖帶拽地拉走。沒有人知道具體發(fā)生了什么,這情形像極了戰(zhàn)爭。”[6]133-134沒過多久,動物開始出現(xiàn)駭人的生理變化:有鸛在田野里奔跑,但卻無法飛起來;有麻雀在地上跳,但卻連柵欄都跳不過去。這些受到核輻射影響的動物喪失了正常跳躍、奔跑的能力,成為了人類造成的能源災難下無辜的受害者。
切爾諾貝利事故發(fā)生后,居民的生活環(huán)境因輻射變得危機四伏。核污染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森林的樹葉上有飛散的核污染粒子燒出的小洞,當?shù)卮迕袢粘o嬍车呐D?、豆子、蘑菇、漿果都受到了輻射,輻射區(qū)內暴露在空氣中的土壤、草木、植蔬等輻射劑量都已經超標。生活中熟悉的美味變成了“毒物”,自然的美景也散發(fā)著致命的氣息?!拔覀兿穸惚軓椘菢佣惚茉?,但它無所不在……在面包里,在鹽里……我們呼吸輻射,我們吃著輻射……”[6]163更加不幸的是,核污染的影響頑固且持久,只要是接觸過污染區(qū)的人和物都面臨著飄散在各處的輻射粒子的威脅。一位在輻射區(qū)進行過清理工作的士兵把身上穿的衣服扔掉后,唯獨留下了軍帽,送給了他的小兒子當玩具,但不幸的是,他的小兒子在兩年之后被確診患有腦瘤。這位士兵又何曾想到,一個充滿父愛的舉動卻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切爾諾貝利事故如影隨形的詛咒,讓自然和人類都承受無處可躲的恐懼和煎熬。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核能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核能的迅速發(fā)展讓人們開始認為電力在未來將越來越廉價。[8]核能發(fā)電是人類能源發(fā)展史上一項偉大成果,是最為高效、清潔的能源技術之一,核技術在我們通往無碳未來的道路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人類現(xiàn)代化技術的產物,在核能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Ρ澈?,隱藏著不可估量的危險。時至今日,切爾諾貝利地區(qū)仍被視為“死亡禁地”,一些放射性物質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衰變才能減輕對生物及環(huán)境的影響。事故幸存者在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折磨下,不斷反思著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一方面,我們的文明是反自然的。人是大自然最可怕的敵人,但另一方面,他是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他在改變世界……切爾諾貝利是誰的錯,是反應堆的錯,還是人的錯?無須討論,是人,是人的錯誤操作,造成了一個可怕的錯誤。”[6]192-193當人類忙著享受能源技術帶來的便利生活和快速發(fā)展紅利的同時,河流、土壤、大氣在不斷被污染。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fā)生后,這場由人類主導的災難徹底地毀滅了無辜的自然,也讓周邊居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
(二)規(guī)則—失序:社會秩序的激烈動蕩
切爾諾貝利事故遺留下的物理廢墟和精神廢墟提醒著我們:人類對未來的探索、能源發(fā)展和技術的利用,若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最終必會殃及自身。在事故親歷者充滿恐懼的認知性視角下,切爾諾貝利無疑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事故發(fā)生三天后,當?shù)卣砰_始對反應堆周圍村莊的居民進行疏散,慌亂而瘋狂的情景讓當?shù)鼐用裨馐苌硇牡碾p重沖擊。據他們的回憶,到處都是端著槍穿著防護服的士兵,他們把裝甲車、卡車、坦克開進村莊,不斷疏散甚至驅逐居民,人們在士兵的監(jiān)督下慌亂地撤出村莊,隨后村莊被隔離網團團圍住。多年后這樣的場景讓他們還會感到心慌和害怕:“我沒有見過戰(zhàn)爭……但是眼前的事實讓我覺得這就像戰(zhàn)爭……”[6]223同時,緊急疏散對社會秩序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人們?yōu)榱松骈_始瘋狂搶購有限的物資,即使早就被告知那些物資已受到輻射,但商店仍被撬開,里面的物資被洗劫一空,連銀行也沒有幸免于難,被強盜趁機搶劫。這樣的亂象正是當時社會秩序混亂的真實寫照。在災難面前,人性的貪婪、自私暴露無遺。社會秩序混亂,公眾也開始對政府產生不滿和懷疑情緒。
能源往往是政治的先決條件。[9]356能源人文視角下的核敘事強調能源與社會政治的聯(lián)系,關注核事故造成的人類和社會變革。切爾諾貝利事故發(fā)生于戈爾巴喬夫當政時期,核事故發(fā)生后,蘇聯(lián)政府并沒有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而是采用欺瞞的手段意圖掩蓋真相、控制事態(tài)的發(fā)酵,直到瑞典發(fā)現(xiàn)大氣中放射物含量過高,切爾諾貝利核爆炸事件才被公之于眾。蘇聯(lián)政府早期為了掩蓋事故態(tài)勢,對事故真實進展的消息進行封鎖,并在報紙、廣播、電視上對反應堆的真實情況進行虛假報道?!懊刻煳覀儠盏綀蠹?。我只看標題:‘切爾諾貝利——建功之地’‘反應堆被戰(zhàn)勝了’‘生活還在繼續(xù)’?!盵6]129不僅如此,據一位高校教師回憶,在切爾諾貝利事故發(fā)生后,圖書館里有關輻射、廣島、長崎甚至X射線的書籍都消失了,只因為政府認為這樣做能阻止人們散播恐慌。蘇聯(lián)政府這樣的做法無疑是荒謬的,這是以犧牲當?shù)鼐用竦膶氋F生命來延緩事態(tài)的曝光。切爾諾貝利事故還引發(fā)了“切爾諾貝利綜合癥”[10],即公眾因對核輻射和事故恐懼而引發(fā)的一系列生理性紊亂,并從心理層面產生對核技術和國家核政策的恐懼、不信任和懷疑。[11]后切爾諾貝利時代的核敘事聚焦于公眾對核能的情感和認知變化,將核災難的文學表現(xiàn)與現(xiàn)實結合,引發(fā)了核敘事從虛構到真實的轉變,并與能源文學的敘事問題研究進一步相關聯(lián)。[12]
在切爾諾貝利事故發(fā)生前,人們對核技術充滿美好的向往。書中記錄了一位環(huán)境保護監(jiān)察員的聲音:“在中學和大學,我們受到的教導說這是神話般的可以‘無中生有的能源制造工廠’,穿著白大褂的工作人員坐在那里,只要操縱按鈕就行了?!盵6]254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就是在人們毫無思想準備、對技術絕對信賴的基礎上爆炸了。在村民的回憶中,核電站的工作人員很多都是居住在附近的普通民眾,下了班脫掉工作服還要下地干活,他們把反應堆叫作鍋、茶壺、煤油爐、火窟窿。這不僅體現(xiàn)了民眾對核技術發(fā)展的無知和信賴,還透露出民眾對能源技術本身的傲慢與自負。核電站在蘇聯(lián)政府和科學家的宣傳下顯得異常美好,對于普通民眾來說,核電站不過是能讓電燈亮起來的東西,和家里的壁爐差不多,不會發(fā)生危險。蘇維埃體系的一大標志就是其對科學技術的信念[13],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發(fā)生無疑打破了民眾對核技術的信任和對政府的信賴。
阿列克謝耶維奇在書中對核技術的發(fā)展進行了審視和批判,并對核能和人類生存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思考。她在自述中強調:“或許,我們已經可以對付軍事上的核事件,比如廣島發(fā)生的事,并對其采取相應的措施。然而,事故發(fā)生在非軍事的核設施上,而我們僅僅是二十世紀的人,且我們一如被教育的那樣相信,蘇聯(lián)核電站是世界上最可靠的核電站,它們甚至能建在紅場上。軍事原子的表現(xiàn)是廣島和長崎,和平原子的表現(xiàn)就是家家戶戶的電燈。誰也沒料到,軍事原子與和平原子是雙胞胎、同謀者?!盵6]31人類對于核能的開發(fā)和利用從初衷上說是為了解決將來可能會出現(xiàn)的能源危機,但是切爾諾貝利核爆炸事故為人類追求能源發(fā)展敲響了警鐘。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人們有必要開始審視非化石燃料的相關問題,重新認識能源的文化和社會意義,重塑人們對能源轉型的看法和認識,批判性地思考世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能源未來。
(三)信仰—迷失:精神世界的轟然倒塌
切爾諾貝利事故不僅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秩序造成破壞,也對人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嚴重創(chuàng)傷。從前愜意地在林間散步、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的日子不復存在,恐怖滲入了內心,并進入了潛意識層面。那些執(zhí)意留在污染區(qū)的人時不時會回憶起往日歡歌笑語的日子,但如今所生活的地方已經變成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的雙重監(jiān)獄。國立戈梅利大學的一位教師在重返切爾諾貝利污染區(qū)時被眼前“超現(xiàn)實”的景象所震撼:被處理過的核污染地區(qū)似乎與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格格不入,從前豐茂的田野和草地都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光禿禿的沙粒,土壤表層被鏟除,道路被白云石所覆蓋,白茫茫的路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盡頭。這樣的景像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并開始懷疑這個世界是否真實,恍惚間他覺得這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在太空。異化的影像改變了人們的認知,在之后他寫的短篇小說里,地球上的生物都滅亡了,而人類也變成了長著四條腿、三只眼睛、耳朵在頭頂?shù)墓治铩?/p>
孩子們的身體因輻射的影響變得脆弱不堪,而孱弱的體格讓他們對周邊事物沒有表現(xiàn)出同齡孩子應有的好奇心,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沒有什么東西能讓他們開心起來。自然景觀在孩子們的眼中是病態(tài)的:樹木的根須是朝上生長的,河水的顏色是紅的或者是黃的。在生理和心理壓力的雙重摧殘下,孩子們的心靈脆弱而孤獨,他們不愿意去十幾公里外的學校上學,因為其他正常的孩子會嘲笑他們的白頭發(fā)、白眉毛、矮個子,“切爾諾貝利兒童”是他們無法撕掉的標簽。
伴隨切爾諾貝利事件而來的是人們的信仰迷失和精神災難。突如其來的災難和核輻射使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受害者承受著被其他群體“異化”的痛苦。“在其他任何地方,我們都是外來者。別人斜著眼睛瞟我們……提心吊膽……所有人都習慣對我們使用這樣的稱呼:‘切爾諾貝利人’‘切爾諾貝利兒童’‘切爾諾貝利移民’……切爾諾貝利……現(xiàn)在就是我們全部生活的前綴。”[6]290他們不被切爾諾貝利地區(qū)以外的人們所待見,被當作“行走的病毒”,路過的人、從前的親戚和朋友都躲著他們,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孤立無援。那些被迫離開切爾諾貝利污染區(qū)的人承受著其他人異樣的眼光,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往明斯克,花了三倍價錢才坐上火車,在車上,當列車員得知她們是從切爾諾貝利來的,就不肯給她們倒水了,鄰座的人聽罷,便匆匆離開了包廂。親戚對他們閉門不見,愛情和生育也被當成了罪孽。一位污染區(qū)的母親在生下了各個器官都發(fā)育不全的女嬰之后悲痛欲絕,她不知道以后怎么跟女兒解釋:為什么她跟別人不一樣,為什么她不能生孩子,為什么男人不能愛她。這個母親知道這不是她與丈夫相愛的錯,但殘酷的事實讓她不得不反復懷疑:切爾諾貝利人的愛情是不是罪過?
“從前崇拜馬克思,現(xiàn)在崇拜美元,我們在歷史中迷失。”[6]191在切爾諾貝利事故發(fā)生五年之后,蘇聯(lián)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的親歷者在失去了親人、愛人、友人之后,他們繼而失去家園和祖國,連從前所珍視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也隨之被改變,這讓本就不被外界所接納的切爾諾貝利人徹底失去了最后的精神依托?,F(xiàn)在,他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生存,如何重建精神信仰。歷史的洪流將他們趕到新的岸邊,但他們的精神世界卻永遠留在切爾諾貝利的歷史廢墟之中。
《切爾諾貝利的祭禱》蘊含深厚的人文關懷,在能源歷史的探究和未來能源的選擇上提供以核能為參考的研究角度,呼吁人類反思現(xiàn)有的能源科技意識和工業(yè)發(fā)展進程,警惕核技術的不可控性,更是給我們傳遞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為人類的存續(xù)和能源發(fā)展指明方向。
四、結語
能源是貫穿人類歷史的驅動力,是人類社會所有變化和發(fā)展的基礎。從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的過渡,即使是暫時的過渡,也會產生不可預見的社會和文化影響。如今,人類對物質享受和社會發(fā)展的無限追求與有限的能源資源之間已經產生了無法調和的巨大矛盾,如果不再反思,能源資源將在不久的將來被消耗殆盡,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會因工業(yè)生產和人類生活造成的污染而毀于一旦。切爾諾貝利事故就是現(xiàn)代性過度膨脹的惡果。過度崇拜能源,一味地陶醉于能源帶來的高效和便利,就容易忽視其背后能夠顛覆人類生存前景的可怕力量。只有客觀地看待能源,對能源技術建立起一整套監(jiān)督、管理、限制、改造的機制,才能真正避免因能源開發(fā)和利用而造成的自然和社會危機。
注釋:
① 在敘事學理論中,視覺與聲音相互依存,是讀者對敘述者進行觀察和感受的重要途徑。敘事視角主要由感知性視角和認知性視角構成。感知性視角指由人物或敘述者的眼、耳、鼻等感覺器官所感知的信息。認知性視角指人物和敘述者的各種意識活動,包括推測、回憶以及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和看法,它屬于知覺活動。見2004年由胡亞敏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敘事學》。
參考文獻:
[1] Matú Miík, Nada Kujundic'. Energy Humanities.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Directions
[M]. Switzerland: Springer, 2021.
[2] Charles Dickens. Hard Times[M]. New York: Penguin,1994.
[3] Stephanie Cooke. In Motal Hands: a Cautionary History of the Nuclear Age[M]. New York: Black Inc, 2009.
[4] Brent Ryan Bellamy. Energy and Literary Studies[J]. Reviews in Cultural Theory, 2016, 6(3):912.
[5] Stuart Lindsay. Rereading Chernobyl: Psychoanalysis, Deconstruction, Literature[D]. Scotland: University of Stirling, 2014.
[6] 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切爾諾貝利的祭
禱[M]. 孫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7] 趙秀鳳, 曹春華. 能源人文: 一個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36(3): 2534
[8] Sovacool Benjamin K, Brossmann Brent. Fantastic Futures and Three American Energy Transitions[J]. Science as Culture, 2013,22(2):204212.
[9] Imre Szeman, Dominic Boyer. Energy Humanities: An Anthology[C].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7: 356
[10] Ing Dean. The Chernobyl syndrome… And How to Survive it[M] . New York: Baen Books, 1988.
[11] Sukhenko Inna. Routledge Handbook of Ecocriticism and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19: 175186.
[12] Axel Goodbody.? Framing in Literary Energy Narratives[J]. Brill Rodopi, 2018(5):1533.
[13] 奧蘭多·費吉斯.娜塔莎之舞 [M] . 郭丹杰,曾小楚,譯.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598.
Nuclear Narratives in Chernobyl Pray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Humanities
SUN Daman, JIANG Tingwe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Qingdao 26658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Energy humanities, as an emerging research field, is important for putting human energy consciousness on the right track, elaborating the value of energy culture, and promoting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 exist irreversible conflicts between the need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limited energy resources, which calls for energy consciousness to be reshaped.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long documentary novel Chernobyl Prayer by Belarusian writer S. Alekseev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humanities in the framework of energy narrative, and explores the threedimensional nuclear narratives about nature, society and spirituality, disclosing the catastrophe moder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to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nd the ensuing social disorder and crisis in mass distrust in government. In the course of the energy narrative inquiry, the nuclear narrative is used as a reference to reflect on the farreaching impact of energy o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at the critical stage of energy transition and the impending worldwide energy crisis.
Keywords: energy humanities; Chernobyl Prayer; nuclear narrat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