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予
舊書再讀,翻開一看,直線牽著波浪線,波浪線挽著雙橫線,畫滿了書頁。統(tǒng)共不過二十來行鉛字,筆走蛇行,也足足爬滿了二十來行。半畝方塘,硬生生犁成狹仄的田畦,密密層層。
重讀,竟然還似初看,絲毫不知何處應當細咀慢嚼,哪里只需一帶而過。
不禁失笑,如此處處作標記,還不如不作標記的好,徒費筆墨!
書里,隔幾頁還鑲一片書簽。拎起書脊一抖,哩哩啦啦,書簽落了一地。
再次發(fā)笑,怎么當時就愚笨至此,這書簽塞了一肚,每頁夾一片,跟不夾,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遍地標記,不就等于沒有標記?四面八方皆是方向,不也等于沒有方向?
北宋初定,發(fā)兵南唐,趙匡胤在給主帥曹彬的手諭中,一再強調(diào):不可失民心!所以,當曹彬兵臨城下,卻圍而不攻,從春到夏,從秋到冬,明明指日可下,卻苦苦等候了一年。曹彬要把活生生的南唐,交給趙匡胤。攻城的最后期限,他與將領約法三章:第一,不得殺戮民眾;第二,不得搶劫百姓;第三,不得對南唐君臣無禮。
如何不是“四章”或“十章”,需要三令五申的,自然遠不止這些,可情勢急迫,多了也記不住,于是,撿出最緊要的三點,焚香盟誓。
約法三章,最早出自劉邦。初入關中,劉邦也與父老約定:“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崩碚螄闪罘倍?,豈是三章就能應付的?可彼時彼地,太多也沒有意義,三章恰得民心。
少時,家中兄弟姐妹成群,母親持家教子,應接不暇。手里忙著活計,口中還念念叨叨,不是叮囑功課,就是催促幫活,要么呵斥我們太過頑劣,要么嘮叨我們應當志存高遠。其實,舌頭卷來卷去,話說來說去,還是那些老詞兒,好似一條流水滔滔不絕。我們知道,聽與不聽,她都會如此,日復一日,長流不息,于是,常常左耳進右耳出,完全不當回事兒。
夜風歌吟,母親依然苦口婆心,每一晚,我們躺在她的嘮叨聲里,滑入夢鄉(xiāng)。
如今回想,為人子女,實在各種不該。幾十頁的檢討書,怕也有的寫。可輪到自己為人父母,卻不打算照搬母親的那一套苦心嘮叨,凡事只約三章,概不無邊無際地絮叨。
清早,貪睡的頑童,屢喚不醒。湊近房門,連喊三聲,若是沒有應答,果斷直入房門,掀了窗簾,揭了被子。破窗而來的陽光和清風,自有辦法搖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