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摘 要:王韜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有創(chuàng)見的思想家,也是我國新聞史上第一人。他的報刊活動與新聞思想受到了西方思想的深刻影響,有一定的獨創(chuàng)性和先進性,但依然無法擺脫半殖民半封建制度下中國社會的束縛。本文從王韜的報刊活動、新聞思想以及王韜思想的局限性論述了王韜作為中國新聞第一人的思想高度,但受到時代的束縛,王韜的思想又帶有不可磨滅的局限性。
關鍵詞:王韜 新聞思想 報刊活動 評論
一、王韜的報刊活動
王韜(1828—1897),江蘇吳縣人。他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早起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報刊政論家。王韜從小好學,父為塾師,家境貧寒,18歲中秀才,后兩次考舉人未中,遂無意于科考,轉(zhuǎn)向經(jīng)世致用之學。1849年,王韜因到上海探親,偶然結(jié)識英人麥都思,受麥都思之邀,在“華洋雜處”的上海《字林西報》附設的墨海書館擔任中文編輯。1857年,他參加出版上海最早中文雜志《六合叢談》月刊,這是他報刊活動的開端,也是他研究西學進行經(jīng)世致用之學的起點。
1862年,他回鄉(xiāng)探望母親之時,化名“黃畹”上書太平天國,從而遭至橫禍,這也正是與他主動給當?shù)勒咄缎奴I方略,以謀仕途一席之地,急于用世的心態(tài)有關。他后來逃亡香港改名為韜,字仲弢,實寓良弓在囊,待主取用之意。因此,還未曾留洋的王韜只是一位被生活所迫從事報刊工作,但心里還是向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tǒng)成才之道的。
正如時人所評價的那樣,“如果說,‘未經(jīng)滄?!耐蹴w只不過是一個初具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思想萌芽的‘洋務秀才’的話,那么‘滄海歸來’的王韜已經(jīng)變成了憂國憂時的魏默深?!备鼮橹匾氖牵ㄟ^游歷西方各國之后的王韜對于報紙的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希望通過報刊來達到他改良社會開啟民智“通上下、廣見聞”的目的,而這些報刊功能認識的提出都是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的。
兩度親身游歷西方社會的王韜使他后來辦的報刊成為了溝通中西方的橋梁,他在報刊上對西方政治經(jīng)濟情況進行了具體又大量的介紹。王韜是因生計被迫開始了他的辦報生涯,但游英訪法后,親眼目睹了中國落后于西方的嚴酷事實后,感到難以接受,便開始主動地尋求救國圖存的方式。他希望通過辦報紙來達到改良社會風氣,但是成為大家公認的中國“具有專門辦報思想的第一人”的王韜除了和他的親身經(jīng)歷有關外,和他本身所具有的個性也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二、王韜的新聞思想
1874年2月,王韜在香港創(chuàng)辦的《循環(huán)日報》是中國第一份完全由華人主編和管理的中文日報。在長達30余年的報館生涯中,王韜積累了豐富的辦報經(jīng)驗,形成了其獨特的新聞思想。
他認為,報紙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廣見聞。在當時交通不便、傳播緩慢的時代,增加人們的見識、擴大人們的眼界和提高人們的認識最佳的方法就是辦報。王韜認為應該仿效西方,自辦日報。一是因為日報內(nèi)容新鮮豐富,二是因為傳播信息快速。
(2)通上下。王韜積極主張在各省城設立新報館,他認為上下蔽隔的導致了國政治腐敗、民心渙散,而西方的強大不僅因為其甲兵精強、財富富饒、物產(chǎn)富庶,更重要的就是因為其上下相通。王韜對這種于外情茫然無知、內(nèi)情又不得流傳于外的情形扼腕嘆息。他懷著一腔憂國憂民之心,為中國的保商御侮、變法自強提出了許多發(fā)人深省的真知灼見。其中之一,便是利用日報以通內(nèi)外的觀點。
(3)輔教化。中國傳統(tǒng)的士大夫歷來就有以先覺啟發(fā)后覺的觀念,王韜也不例外。他認為報紙登載的內(nèi)容不僅廣泛,而且要對讀者有借鑒和教化作用。對于民眾的輿論起到引導和監(jiān)督的作用,教人明辨是非,怎樣去做事。
王韜對于新聞輿論觀的認識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其一,重視民意,提倡輿論自由。王韜在《論各省會城宜設新報館》這篇著名論文中總結(jié)分析了現(xiàn)代報館的職能,其中有自由地“指陳時事無所忌諱”,明確提出了要公開自由地評論時事;其二,輿論與政府的關系。王韜認為政府是輿論的主導,輿論應為政府所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上述的“通上下”和“輔教化”。);其三,以日報鼓吹變法,影響社會輿論。王韜創(chuàng)辦《循環(huán)日報》明確宣布是借“日報立言”,宣傳他的變法自強主張。王韜深切地認識到近代報紙的巨大功能,他要借“日報立言,義切尊王”,情殷敵愾,救亡圖存;其四,掌握輿論的主權。王韜在西方看到列國“采取輿論、探悉群情、即出自日報”,主張從中央到地方設立翻譯外文報刊的專門機構(gòu)——“譯報局”。
三、王韜新聞思想的局限性
《循環(huán)日報》在創(chuàng)刊之初就宣布:“本局倡設循環(huán)日報,所有資本及局內(nèi)一切事務皆我華人操權,非別處新聞紙館可比”。他宣傳“變法自強”就是該報的基本任務,其本質(zhì)依然是在維護清王朝統(tǒng)治下的改良。之前,我們論述了王韜的新聞思想對中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出于其歷史條件和自身思想的限制,使他的新聞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王韜提出其新聞思想的前提是在封建集權的社會制度之下的,他希望通過辦報刊的方式來達到改革的目的,這種想法帶有改良派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主張的色彩。他將放開言禁和實現(xiàn)言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腐朽不堪和倒退沒落的清朝政府身上,它終究無法沖破舊社會舊制度的禁錮。新聞言論自由的形成并非易事,只有在較為先進的社會制度、民主自由的氛圍以及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保障下,才能為新聞言論自由提供生長的土壤和空氣,才能真正促進和實現(xiàn)王韜的新聞思想,而在當時的中國,這些條件遠沒有達到要求無法為言論自由提供一個良好的發(fā)展空間。作為一位有著豐富政治思想并渴望通過權力階層實現(xiàn)其政治抱負的改良派人物,他并沒有自覺的意識到報刊政論可以引導社會大眾輿論,促使國民的思想覺醒。他的政論文章的對象也主要針對的是當權者而非沒有政治權力的廣大民眾,這使他失去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因此,王韜的政論在國內(nèi)因為受到封建專制主義的高壓又沒有群眾基礎從而不能廣泛的傳播。
二、在對報刊功能的認識方面,王韜的新聞思想同現(xiàn)代的新聞理論還是有所差距的。王韜這種把報紙新聞當作抒發(fā)個人政見和感受的工具,將注意力集中在政治領域和國家命運上,他急切地渴望通過報紙傳播自己的主張,而忽略了新聞本身存在的價值在于“信息的傳遞”與“注重客觀事實”。他急切地渴望通過報紙傳播自己的主張,他的報紙缺乏西方報紙獨立的批判的精神,其政論無法擺脫當時制度的束縛和個人思想觀念的局限。作為轉(zhuǎn)型期的知識分子,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的價值觀念始終是王韜個人價值體系的根基。因此,他的新聞思想要想完全擺脫舊文化觀念中的糟粕,形成如同西方新聞觀念中具有批判精神和現(xiàn)代新聞理念還需要不懈的努力。
總而言之,王韜作為中國新聞事業(yè)史上的第一人,可以說他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盡管由于其特定的歷史條件的限制和舊制度的束縛,他的新聞思想還不夠成熟和完善,但毫無疑問的是,王韜的新聞思想對于中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中國近代新聞觀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他關于新聞思想和政論文集對于現(xiàn)代新聞界仍然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是中國新聞事業(yè)史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yè)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朱潤萍,郝美津.《論王韜新聞思想的開創(chuàng)意義及其歷史局限性》[J].東南傳播 ,201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