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子揚
小辛不會彈solo(以下簡稱小辛),是一位DOTA2社區(qū)的視頻作者。但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稱之為音樂脫口秀,通過原創(chuàng)作詞作曲的方式,將主播和職業(yè)選手好玩的“?!比谌氲揭曨l中。
創(chuàng)作對象是PSG.LGD戰(zhàn)隊一號位選手Ame的視頻——《像我這樣的人》,在全網播放量超過200萬,是所有作品中最受歡迎的。
在B站上,搜索“像我這樣的人”,所有相關視頻的彈幕中,總會出現“LGD”的字眼。通過小辛的視頻,越來越多原本只在DOTA2社區(qū)內傳播的“?!北蝗ν獾娜酥獣?,而他則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DOTA2這款游戲。
我是從零幾年的時候開始玩的DOTA1,一直到大學畢業(yè),大概2012年的時候,自己想方設法弄到了激活碼,開始接觸DOTA2。我大學學的是機械專業(yè),畢業(yè)后來蘇州找了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
但我不是很喜歡那種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因為自己一直以來很喜歡音樂,也是從大學開始學彈吉他,所以在工作了一年之后,我就辭職開始專職做音樂。
在2020年疫情開始之前,我的工作是吉他老師和酒吧駐唱,在那之后我就被迫呆在家里沒事做。當時有個在直播公司上班的朋友,問我要不要做直播。我當時想著反正也沒事做,就簽了公司,開始在B站直播。
最開始也沒什么人看,我沒事就在直播間里練琴。有一次跟觀眾聊天,聊到了原創(chuàng)音樂這個事,就有人在問我寫個怎么寫,好不好寫。我就跟他們講,其實寫東西并不難,只需要留意和積累生活中發(fā)生的小事,再把它的語言和文字做藝術化的處理整理就好了。
我當時給觀眾舉了個例子,前一天我看DOTA2主播謝彬玩自走棋,我就一邊跟他們講該怎么寫,一邊把我在直播中看到的事寫成了一首歌。
當時套的是B站非常流行的《處處吻》的曲子,詞是在直播間里直接寫完的。最開始其實就是當個笑話給大家講,下播之后我就想這個東西我已經寫出來了,那我要不把它錄下來吧。然后我就自己在家錄了一個很糙的版本,配了字幕做成視頻上傳到了B站上面。
之后我又把視頻鏈接發(fā)到了謝彬的魚吧里,剛好那天他下播之后看到了我的帖子,看完之后他覺得特別搞笑。從第二天開始,他每天直播都會看我的視頻,直接把我給看火了。
但最火的還是Ame的那期,《像我這樣的人》。我個人感覺成功的原因有三點。
首先是Ame本身的話題性非常的強,這是一個很有話題的選手和選題。
其次是這首歌的歌詞是曲曲折折、百轉千回的,里面既有讓大家比較傷心的畫面,又有讓大家覺得比較好玩的地方,還有對TI8和TI9的遺憾也都在里面,歌詞就讓大家有一個五味雜陳的情緒。
最后就是這個曲子,毛不易的這首歌非常適合講故事,最終就導致這個視頻從第一秒開始就被大家記住,就是我感覺它已經出圈了。出圈的意思就是大家可以在任何環(huán)境里想到這首歌,我覺得這是這個視頻最成功的地方。
我在B站看視頻,只要看到這首歌,不管是誰唱的,只要它前奏的那段口琴一響,就有人在彈幕上發(fā)LGD。因為在我那個視頻的開頭,我配了一段TI現場觀眾的吶喊,就是“LGD,LGD,LGD”,然后觀眾就好像一秒鐘被帶進了TI賽場,那種情緒一下子就烘出來了,所以我感覺大家會比較喜歡這期視頻。
就我個人而言,我最喜歡的其實是老陳《辣死他Dance》那期。因為我覺得自己的創(chuàng)作類型更像是一種脫口秀,音樂脫口秀。脫口秀就是要搞笑,搞笑就要用到喜劇的手法,要在前面把包袱鋪下去,到最后把它抖出來,就是你的底最后怎么樣能響。
這期我就用到了比較多喜劇的方法或者說手法,然后在音樂上也玩了一下,我在里面不僅唱了伍佰的《Last Dance》,我還在間奏的時候唱了劉歡的《從頭再來》,而且使用《Last Dance》的調子唱的《從頭再來》。最后呈現出來效果還不錯,那我自己就玩的比較開心。
平時我會看一些國外的脫口秀,同時我作為一個東北人,因為受到爺爺奶奶的影響,從小就對傳統的北方曲藝比較感興趣,尤其是馬三立、侯寶林老師的相聲,小的時候就很喜歡。
傳統相聲里有很多對節(jié)奏、包袱的控制,它在前面會去埋包袱,然后往上面墊內容,最后把這個包袱一砸,然后這個包袱就響了,響了之后自然效果就會比較好。因為看的多了,我寫的東西也會潛移默化受到影響。
《像我這樣的人》最后一句話,“其實我是日本人”那個地方,其實就是個大底,是一個非常大的底,到最后把它砸出來,就會有一種非常歐·亨利式的結尾,非常非常離譜的結尾。但這種離譜的結尾又不會讓人覺得不自然,因為它不自然到了極致,怪到極致,這個東西它就不怪了。所以其實就是平時對傳統相聲的愛好,會對我寫這種東西比較有幫助。
就我的作品而言,其實大部分內容是以敘事性為主,跟我平時自己寫的歌還是不太一樣的,里面很多白描的東西,用的非常簡潔的手法,讓大家一下子就有畫面的那種,然后再套用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曲子,讓大家聽起來比較有代入感,最后再配上視頻,視頻就是起到輔助的作用,所以整個作品我自己感覺會更像是一個脫口秀。
除此之外,我也嘗試過全原創(chuàng)的作品,iG戰(zhàn)隊在新加坡Major奪冠之后,那個視頻的曲子就是我自己寫的。
整個創(chuàng)作流程其實是從一個靈感開始。
最開始的時候,因為我平時用社交軟件比較多,會關注很多新聞,包括時下熱門的消息和節(jié)奏,就會寫這些,還有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到后來我的微博每天會收到很多私信,大家會跟我說“誒小辛,這個話題你要不要寫一個?這個人你不寫一下嗎?”然后我會先從中做一些篩選,去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委,看看相關的視頻和直播回放,最終確定我要寫的對象。
確定選題后我會先選歌,一個事或者人我們要去寫,就要選一個曲子,選一個大家熟悉的曲子,或者說情緒比較貼合我想要表達內容的曲子。
再后面我會根據這個曲子去做歌詞的創(chuàng)作,寫好詞之后,我會拿著歌詞去錄音棚找我的錄音師,跟他開始錄這首歌,錄完之后他在那邊幫我做后期,我回到家開始做視頻,視頻做好了,字幕什么都沒問題了之后,把音頻和視頻一整合就算完成了。
整個創(chuàng)作周期不會太長,從確定選題到把詞寫完我基本上一個小時就能搞定,錄音的和大概是兩個小時,做視頻的時間會比較長,大概需要8-10個小時的時間。
這其中搜集視頻素材是最耗費時間和精力的。
像很多TI6以前的視頻,比賽的畫面、選手露臉的采訪,這種視頻資料非常難找。如果是游戲畫面或者直播素材,我一般會通過客戶端或者直播回放把視頻下載下來。人的素材就只能去戰(zhàn)隊或者個人的社交平臺,去找一些比賽或者日常生活的照片。再就是一些比較遠古的素材,那我可能就要去國外的視頻網站上去搜集。
因為DOTA2的社區(qū)文化非常豐富,跟很多游戲都不一樣,它里面存在很多有意思的包袱,當然大家現在更喜歡叫它“梗”。
它就像我們平時生活中的一些笑料一樣,你聽到了見到了一次,很可能它就過去了。
里面的很多東西,它并不是我想出來的,而是大家想出來的,我只是想把這些好玩的、有趣的東西收集起來,用一個比較具象化的方式進行總結,讓大家能夠通過一個3-4分鐘的視頻,在里面高強度地進行DOTA2社區(qū)文化的交流。
然后通過這種傳播,讓更多不玩DOTA2的人可以嘗試著去了解這款游戲,可能最后他沒玩,但他可能會因為看了我的視頻去了解DOTA2,愿意去嘗試著看看比賽,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創(chuàng)作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