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昌
“給”表現了我的生命力
手上有一本弗洛姆的《愛的藝術》,李健鳴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近日偶然閱讀,里面的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我的‘活力’,體驗充滿了快樂。我感到自己生氣勃勃,因而欣喜萬分?!o’比‘得’帶來的快樂更多,這不是因為‘給’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通過‘給’表現了我的生命力?!?/p>
讀著這段話,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腦海中回響起魯迅說過的一句話:“給,永遠比拿愉快?!濒斞傅倪@句話極像是對弗洛姆分析的總結提煉,沉著而明快,讓人過目不忘。開始讀到魯迅這句話時,我的內心是疑惑的,隱隱認為這里有一種說教的意味,是一種道德獻身的鼓動。弗洛姆的觀點為魯迅的話加上了哲學和心理學的注解,我才真正讀懂了魯迅的話。魯迅可能沒有讀過弗洛姆的書,沒有接觸過弗洛姆的這個理論,魯迅的偉大是不打折扣的,是大師級的,令人折服。
愛的最高境界是給予。從弗洛姆的理論中我們知道,“給”之所以快樂,是因為自己“有”,自己沒有,拿什么給?自己可以時時給、處處給、事事給,源源不斷,“富”比王侯,那么,“吾安往而不樂”?
“給”最直接的表現當然是物質的給予,而自顧不暇,自己肚子還沒有填飽的人,沒有可以給予別人的物質和金錢,那么他有機會體驗這種給予帶來的快樂嗎?經濟拮據,就不可以“給”嗎?就無法體驗到“給”的快樂嗎?弗洛姆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沒有物質財富,可以給“生命力”——快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等等,這些都可以給予,這些東西每個人與生俱來,是取之不竭的寶藏。當你把這些給予別人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喚起對方的某種生命力,比如快樂、堅強、自信等等。當你通過自己的給予看到一個個生命的蓬勃生長,看到世界的溫暖和諧,這將是一種多么大的快慰!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偉大的人生成就呢?
弗洛姆的理論在佛教中也得到了積極的回應?!敖o予”,在佛家講布施,包括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是施舍財物,法布施是施舍知識,無畏布施是施舍精神。施舍即是“給予”,施舍無處不在,“給”便無所不在:可以顏施,春風盈面;可以言施,口吐良言;可以心施,心存悲憫;可以眼施,用善良的眼睛觀看這個世界;可以身施,以行動幫助他人渡過大大小小的難關;等等??傊?,只要你有一顆布施的心,“給”的泉水就會涓涓流淌,永遠不會干涸。從弗洛姆那里,我的另一個收獲就是:魯迅的書還要常讀。